殺父之仇不能不報:曹操復仇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史遇春

說起殺父之仇,當然須先從曹操的父親曹嵩說起。

曹嵩任職的時期,正是搖搖欲墜的大漢江山即將傾覆的階段。

大漢王朝在江河日下的時候,和許多即將傾覆的政權一樣,有著如下的狀況:

一、主上昏庸孱弱,缺乏獨斷乾綱的實力、智力和決斷力。

二、朝政被群小把持,太監跋扈或者外戚干政成為司空見慣的狀態。

三、朝廷以外,環伺著狼子野心的亂臣賊子。

他們往往打著「正君位、清君側」的旗號,行一己之私,對權力虎視眈眈、垂涎欲滴。

這種混亂的狀況,直接的結果,就是:江山風雨飄搖、時局動盪不安,戰陣彼伏此起。

曹嵩是樸實謹慎的人,面對詭譎危險的時局,他選擇了歸鄉避禍。

曹嵩辭掉官職之後,最先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境)。

後來,董卓之亂(中平六年至初平三年,公元189年~192年),曹嵩為了躲避戰亂,他從沛國譙縣輾轉到了琅邪郡(即琅琊,今山東臨沂市北),具體的地點據說是華縣。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

其實曹嵩避禍華縣的時候,華縣還屬於泰山郡。

華縣是在興平三年(196年)由泰山郡劃給琅琊郡的。

曹嵩大約死於193-194年,假若他生前從譙縣輾轉到的具體地點是華縣的話,那麼,上面那句話的準確說法應該是:

曹嵩從沛國譙縣輾轉到了泰山郡。

為了保護家小,也為了團聚,曹操派遣泰山郡的太守應劭護送父親及家人到兗州【按照東漢的區劃,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

當然,要迎接家小,曹操自然會提前派人知會家裡。

按照常識判斷:曹嵩及家人也會按照約定好的時間、事宜及路線向匯合點行進。

在此之前,徐州牧(徐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到漢靈帝的時候,除了行政權外,地方的軍事權也由州牧掌管)陶謙與造反的民間力量勾結,攻取了朝廷治下泰山郡的華縣(遺址在山東費縣城東北20公里方城鎮境內)、費縣(地處山東省中南部,隸今臨沂),並對任城(今山東濟寧境內)等地進行了侵略攻占。

自從政以來,曹操一直是站在朝廷一方的。

陶謙舉兵為亂時,曹操就近在可討伐不法活動的範圍之內。

所以,對於陶謙的行徑,曹操不能坐視不理,他率兵征伐陶謙。

很快,曹操率領的軍隊就打下了陶謙占有的十幾個城池。

陶謙被曹操的氣勢和能幹所嚇倒,他能做的,就是緊閉城門,不敢出戰。

正是因為這次曹操對陶謙的征討,陶謙和曹操結下了仇怨。

曹操派泰山太守應劭迎接曹嵩及家人的消息被陶謙截獲。

在弄清楚曹嵩及家人的具體之後,陶謙偷偷派了一隊人馬,趕在應劭的前面,去襲擊曹家。

據說,陶謙擊殺曹嵩及其家人的原因有二:其一如上文所說,是為了報復曹操前此對自己的征伐;其二是為了劫取曹家的輜重。

曹嵩在避亂中,將祖上遺留的財物、一輩子做官的積蓄等,全部隨行攜帶,這些財物,加起來裝了一百多車。

不用探究這些財物的具體數目,就裝運這些財物車輛的數量,就足以讓貪者傾心、賊人垂涎了。

陶謙派遣的一隊人馬前去劫殺曹嵩及家人。

曹家人不明就裡,還以為是泰山太守應劭的隊伍來接應自己,根本就沒有半點防備之心。

陶謙的人馬一到,剛進門,先殺死了曹操的弟弟曹德。

曹嵩聽到屠戮的嘈雜,他慌忙和家人一起往後院跑,準備越牆而逃。

這麼危急的時刻,曹嵩並沒有劉邦推孝惠、魯元的舉動,恰恰相反,他先讓家人出逃。

大概是翻牆的時候,曹嵩的一個愛妾因為比較胖,扶了她好幾次,她都爬不過牆去。

看著實在是沒有辦法,曹嵩就只能和愛妾一起躲到了後院的廁所中。

陶謙的兵卒追到廁所,將曹嵩與愛妾一起殺死在廁所中。

陶謙派兵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滅門的準備,紛亂之中,曹家人都在四散逃命,其實,他們已經全部被包圍,最終的結果,就是跟隨曹嵩的曹家人全部遇害。

在得知父親及家人遇害的消息之後,曹操是怎樣地傷心、痛苦、和憤怒,這個是可以想見的。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攻打陶謙,這年夏天,他拔掉了陶謙轄下的五座城池,一直殺到東海郡(領十三縣)。

軍隊回來的時候,經過郯城,曹操還擊破了陶謙的將領曹豹的軍隊,在此,曹操又拔掉了襄賁(今山東蘭陵縣一帶)。

在這次征討陶謙的過程中,曹操心中燃燒著熊熊的復仇之火。

所以,他的殘殺與屠戮,並不比任何殘忍的將領仁慈半分。

也是這一次的殘戮,給曹操留下了惡名。

殺父之仇是要報的,但是,須知冤有頭債有主。

歷史是公平的,在記住你的功業的同時,也不會遺漏你的殘忍不仁。

(本篇為《三國志人物圖畫·曹操第一》中的第九節。

(本篇結束)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操的祖先及其他

蘇文生 說三國曹操身世之謎曹操的祖先姓曹還是姓夏侯,史書有不同的說法。考證第一種說法:為西漢開國功臣曹參之後《三國志》:太祖武皇帝,沛國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