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祖先及其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蘇文生 說三國


曹操身世之謎

曹操的祖先姓曹還是姓夏侯,史書有不同的說法。

考證

第一種說法:為西漢開國功臣曹參之後

《三國志》: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

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

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

嵩生太祖。

三國志的說法: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國志》稱其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這個問題在西晉時期就沒有定論,《三國志-武帝紀》中便說「未能審其本末」。

有些人認為他是曹參的後人,主要是因為曹騰是曹參的後人。

這從法律繼承角度沒有問題,但無法說明曹操的身世,因為曹操不是曹騰的親孫子。

當然存在一種可能,就是曹嵩本來就是曹騰一族的人,過繼給了曹騰,那麼曹操是曹參之後也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這層關係並沒有明確見於史料,因此也很難說。

第二種說法:為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夏侯嬰之後

吳人所作《曹瞞傳》和郭頒《世語》都記載為:

「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

於惇為從父兄弟。

說曹嵩是夏侯嬰之後,夏侯氏之子,是夏侯惇的叔父。

曹家與夏侯家的關係非常密切是確定的,從夏侯淵的早年相關經歷便可以看出。

而夏侯淵的妻子便是曹操原配丁夫人的妹妹,因此夏侯淵便是曹操的連襟。

有些人據此認為曹嵩本來就是夏侯家的人,只是後來成了曹騰養子才改姓曹。

這種說法可信度不高。

根據復旦大學作的一項研究,曹操和夏侯惇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當然也不是曹參的後人。

至於他的身世究竟如何,恐怕需要留待更新的發現了。

《魏氏春秋》里記載袁紹幕僚,大文學家陳琳在討伐曹操的檄文里說曹操之「父嵩,豈匄攜養」,說曹嵩是曹騰從乞丐那裡收養的。

但是以曹騰的地位和權勢來看,這應該不可能。

只不過是袁紹詆毀曹操的一種宣傳手段罷了。

關於曹操身世之迷,連其子孫都搞不清楚,甚至互相詰難,表明曹氏先世實屬難考。

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In peace you are an able subject; in chaos you are a crafty hero.

曹操父親之死一、第一種說法:陶謙派兵截殺。

1、《三國志武帝紀》記載:興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

曹操攻打徐州,陶謙為此報復,並得知曹嵩要經過徐州,秘密派遣數千輕騎掩捕,抓到曹嵩後就給殺了,曹嵩攜帶的財物全部被劫光。

2、《後漢書·曹騰傳》記載:嵩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隨,乃與少子疾避亂琅邪,為徐州刺史陶謙所殺。

《後漢書》也記載,就是陶謙殺的。

3、《世語》曰:........陶謙密遣數千騎掩捕。

嵩家以為劭迎,不設備。

謙兵至,殺太祖弟德於門中。

嵩懼,穿後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時得出;嵩逃於廁,與妾俱被害,闔門皆死.......

興平元年(194年) ,曹操在兗州時,曹嵩和少子曹德去投奔曹操。

父子一行從琅邪郡趕往泰山郡時,泰山郡太守應劭前去迎接,還未趕到,曹嵩和曹德已被徐州牧陶謙派輕騎追殺至郡界而死。

曹嵩住在泰山郡華縣,應劭還沒有趕到,徐州牧陶謙怨恨曹嵩的兒子曹操多次前來攻打徐州,就派數千輕騎去攔截曹嵩。

曹嵩以為是應劭前來迎接,沒有防備。

於是,曹德被殺於住所門中,曹嵩驚恐,在後牆打出一個洞,讓小妾先出去,小妾體肥,一時難以穿過,曹嵩就避入茅廁,結果全部遇害,一家全部被殺。

應劭害怕被曹操追責,棄官逃奔袁紹。

按照以上說法,陶謙要負完全責任。

第二種說法,曹嵩是陶謙手下的部將張闓殺的

《三國志》注引《吳書》記載:太祖迎嵩,輜重百餘兩。

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

曹操派人接他老爹曹嵩,車輛錢物很多,陶謙派部將張闓帶領兩百兵士護送曹嵩,走到泰山華、費間,張闓見財起意,殺死了曹嵩一家,帶著財物跑到了淮南。

曹操因此怨恨陶謙,所以帶兵討伐陶謙。

張闓呢,在投奔淮南之後,並沒有就此消失,淮南是袁術的地盤。

當時曹操不可能不知道張闓的下落,可是,此時的袁術還非常強大,一旦雙方交戰,曹操占不了什麼便宜,可是徐州就不同了,只要沒有外人干擾,奪下徐州幾乎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曹操也可以趁此機會將兗州和徐州連成一塊,東方戰線將再沒有後顧之憂。

是以曹操沒有追殺自己的殺父仇人張闓,而是把目光鎖定徐州的陶謙,消滅陶謙,占領徐州,不用花很大的力氣,卻可以讓自己實力大增。

並且,以為父報仇為由出兵,師出有名,其他諸侯強行干涉的機會就大大減少,而全軍上下也必然士氣大振。

為陶謙手下的部將張闓所殺,陶謙要負治下不嚴的領導責任。

第三種說法:在陶謙治下徐州地盤陰平所殺

《後漢書陶謙傳》記載:初,曹操父嵩避難琅邪,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

曹嵩向兗州遷移,陶謙陰平守將和士卒貪利而截殺之。

按照此說法,曹嵩之死,陶謙難逃關係,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

三種說法,陶謙皆有直接或間接的責任,曹操興兵報復擊打徐州可以理解,但屠殺無辜百姓就違背道義了,有違弔民伐罪之正統。

第三種說法:在陶謙治下徐州地盤陰平所殺

《後漢書陶謙傳》記載:初,曹操父嵩避難琅邪,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

曹嵩向兗州遷移,陶謙陰平守將和士卒貪利而截殺之。

按照此說法,曹嵩之死,陶謙難逃關係,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

三種說法,陶謙皆有直接或間接的責任,曹操興兵報復擊打徐州可以理解,但屠殺無辜百姓就違背道義了,有違弔民伐罪之正統。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

When the arrow is on the string, it must fly.

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史實

曹操殺呂伯奢一家,史書有不同記載。

第一種說法: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稱:「太祖......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動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亡,路經成皋時,投曹父故人呂伯奢家中求宿,呂伯奢不在,其子和賓客一起搶劫曹操,奪取財物,曹操被迫反抗,擊殺數人。

如此說來,曹操是正當防衛,但防衛過當,《三國志》是以曹魏為正統的,有為曹操開脫責任之嫌。

第二種說法:

《世說新語》云:"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

曹操逃亡途中,投靠呂伯奢家,呂伯奢已外出,五子熱情招待曹操,但曹操處在逃亡之中,成了驚弓之鳥,疑心病又重,懷疑呂家加害自己,於是手持寶劍擊殺呂家八人而逃。

按此說法,曹操恩將仇報,罪大惡極。

第三種說法:

孔盛《雜記》云:"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無人負我,遂行"。

曹操逃到呂家,聽到有碗筷之類的聲音,誤認為他人圖害自己,於是晚上殺了呂伯奢家人,發現殺錯了,就悽愴地說:寧我負人,無人負我。

接著逃跑。

如此說來,曹操殺人是疑心所致,犯了不可原諒的責任。

以上三種說法,呂伯奢皆不住家,不存在殺呂伯奢之事。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I would rather betray the world than let the world betray me.

文/蘇文生

作者

蘇文生

蘇文生 :鎮江市高級教師,全國三國協會會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