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 詳解武將單挑(上):大興山初戰的秘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錘為大家推出全新系列《三國演義細節解密》,本期第十二回!
大錘在上一回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中,為列位讀者聽友朋友們解讀了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之後,得到商人天使投資的前後因果。
劉關張三人得了贊助就拿去招兵買馬,然後就有了黃巾軍兩位將領程遠志、鄧茂帶兵特地前來「下鄉送人頭」,與劉備等人招募的人馬在涿郡大興山爆發戰鬥,程遠志、鄧茂二人分別為關羽、張飛斬殺,成為關羽、張飛初次戰鬥的獻祭。
這次大興山之戰,在《三國演義》中,作為關羽張飛的初次戰鬥,本身情節非常簡單,在與關羽、張飛二人的決鬥過程中,黃巾軍將領程遠志、鄧茂都是沒有經過什麼抵抗,甚至連一回合都沒撐住,就被關張二人斬殺,遠不如日後關羽溫酒斬華雄的快捷刺激、三英戰呂布的轟轟烈烈,但是,大錘以為,大興山之戰卻是小說《三國演義》中非常重要的一次戰鬥,因為它一舉奠定了《三國演義》整部小說的武將戰鬥模式——武將單挑決勝。
按照小說《三國演義》的說法,大興山之戰是劉關張帶著500民兵與程遠志、鄧茂帶領的50000黃巾軍之間的大戰,僅僅是因為關張二人開戰秒殺了帶兵的程遠志、鄧茂二人,戰鬥就以500民兵大破50000黃巾軍告終,在雙方1:100的眾寡懸殊之下,關張二人通過砍死對方帶頭大哥輕鬆拿下,大興山儼然成了《三國演義》中的溫泉關,500民兵就是三百斯巴達勇士的化身。
大興山初戰奠定的這種通過武將開局單挑來決定全場戰鬥勝負的模式,正式開啟了《三國演義》的武將陣前單挑傳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國演義》的雛形——元代話本《三國志平話》中,也記載了劉關張桃園結義後與黃巾軍的初戰,這個初戰與關張二人砍瓜切菜擊破程遠志鄧茂的《三國演義》大興山之戰完全不一樣。
《三國志平話》中描述的劉關張第一次戰鬥,是黃巾軍張表部200000之眾,駐守兗州之外三十里的杏林莊,被張飛單槍匹馬闖入杏林莊強行招安,招安不成,雙方動手,張飛一人一馬掄起丈八長槍,如同大風車一般,張表當時手下500人與張飛交戰,都靠近不得,被張飛輕鬆突圍而出。
此時,劉備在莊外以3000民兵分成六隊來突擊黃巾軍,呼應張飛,裡應外合之下,張表的200000黃巾軍抵擋不住,敗退回兗州。
而且《三國志平話》中記載的第一次單挑戰鬥,並不是關羽張飛出馬,而是劉備手持雙股劍與黃巾軍將領張表交戰,而且雙方的勝敗也沒有由這次單挑來決定。
應該說,從我國古代對戰爭的歷史記錄來考察,《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都對古代戰爭模式有很大的加工成分。
相比之下,《三國志平話》對張飛進攻杏林莊和隨後的兗州之戰的描寫,還算是稍稍更符合歷史真實一些,張飛在《三國志平話》里這兩次沖陣行為,都不是針對敵方武將的單挑,而是利用騎兵的優勢進行衝擊,擾亂敵人。
這種以精銳騎兵和強力武將組成精銳突擊部隊,快速突擊敵方要害部位的攻擊方法,有點類似於現代戰爭的「斬首行動」。
這種戰法在春秋戰國時期以步兵和車戰為主的戰鬥中還沒有徹底成型,隨著戰國之後中原大量使用騎兵作戰,才具備實施的基本條件;
到了漢代,這種騎兵沖陣的方式,繼承了戰國以來的「陷陣之士」的傳統,先秦時代的陷陣之士因為沒有馬匹,往往是一去不回的敢死隊,當有了馬匹升級為騎兵之後,陷陣之士的攻擊頻率和生還幾率都增加了,從而進化成了衝擊敵方陣營的沖陣騎兵。
《史記》記載,西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期間,中央軍一方的猛將灌夫,身披重甲手持長戟,帶著十幾個騎奴直衝叛軍陣營指揮部,一路殺傷數十人,最終無法突破吳軍的重點防禦,又沖回己方陣營,此時這支小小的騎兵沖陣隊伍只活下來灌夫一個人,而且灌夫自己身上受傷多達十多處。
雖然「斬首」沒成功,但是灌夫仍舊因為這樣的勇武而名揚天下。
但是,《三國演義》並沒有照搬前輩《三國志平話》這種寫法,而是從劉關張三兄弟初戰大興山開始,就使用了「武將單挑定勝負」的模式。
從歷史角度來考察,羅貫中採取的這種武將單挑模式,從來就不是我國古代戰爭的主流戰法和常用模式,而且這種方式的效果通常也十分有限,即便是當年以沖陣出名的猛將灌夫,他帶著十幾個手下也不過只殺傷了對方幾十人,而且也沒有與叛軍的將領發生單挑。
羅貫中之所以摒棄了前人的寫法,從大興山之戰開始全面採用了武將單挑定勝負的辦法,是有直接原因和現實條件限制的。
根據歷史文獻考察,《三國演義》的故事大量取材於宋元話本和雜劇,而這兩類文學體裁對大規模作戰的描寫都存在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因為無論是話本還是雜居,都沒有現代影視劇製作的分鏡頭功能,要想描述千軍萬馬作戰,說書人只有一張嘴,雜劇只有一座能容納十幾個人的舞台,說書人和雜劇創作者為了確保故事主線,不可能拋開雙方統軍大將和主要人物,而去精細刻畫千軍萬馬中某幾個人、某幾十人或者幾百人的具體戰鬥行為。
比如張三是如何被殺的,李四是如何逃命的,王五是如何連殺敵兵幾人的,這種具體小人物的細節刻畫,首先就不是說書人的長項,而且要讓幾百人上陣打仗各有不同,那時候的說書藝人和雜劇作者可沒有如今武術指導的功底和資料,也很少有親自上陣經歷戰爭的經驗,因此完全不可能為幾百個人安排幾百個不同的廝殺場景。
而且這種廝殺場景,說得稍微多一點,聽書的看戲的觀眾,就回不來故事主線了,因此即便是對萬人作戰有所描述,也不過是兩軍混戰血流成河幾個字,一筆帶過;至於舞台表演更是如此,根本無法表現群體性戰爭,只能用單打獨鬥的方式來呈現。
在元代各類三國戲的雜劇中,這一點體現得特別明顯,比如元雜劇描寫諸葛亮火燒博望坡伏擊夏侯惇十萬大軍,最後就是趙雲和夏侯惇單挑,來表現兩軍的戰鬥,同時通過報信小兵的旁白來敘述十萬大軍被火燒而戰敗的場面。
如果單看元雜劇這一段小兵的旁白內容,跟元末明初成書的《三國演義》對火燒博望坡的描寫,已經很接近了。
也正是宋元話本和雜劇對三國戰爭戲的這種處理,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世成書《三國演義》,最終選擇了戲劇化的「武將單挑」。
當然,這種武將單挑還有很多額外的好處,比如特別有利於武將個人形象的塑造,從此以後,《三國演義》塑造的魏蜀吳各方的單挑好漢,就為後世讀者們津津樂道了,而且更有利於說書人和戲劇對《三國演義》的傳播,觀眾們此前經過宋元話本和雜劇的薰陶,對這類武將單挑接受起來也更容易。
這些優點,羅貫中在文學化三國故事的時候,估計是有所考慮的。
當然,這種「武將單挑定勝負」模式也有很大的自身BUG,那就是,歷史上的三國戰役很多並非是由武將武力值高低決定的,否則擁有關羽張飛的劉備早就把曹操孫權打得落花流水、一統天下了,而《三國演義》小說既然號稱真實三國的「演義」,也必須尊重真實歷史的大致走向。
因此,在大興山初戰之後,羅貫中馬上就為這種「武將單挑定勝負」模式存在的BUG打上了補丁,這就是隨後的青州救援戰,劉備統帥5000人馬與黃巾軍交戰,書中專門交代,雙方分兵混戰之下,劉備軍因為人少而敗退。
如果按照之前大興山之戰中劉備在關羽張飛幫助下可以1:100獲勝,那麼這一次青州救援戰,劉備5000人起碼面對500000人的黃巾軍可以保持不敗。
而書中描述的這次黃巾軍,顯然沒有這麼多人,因為到了書中描寫的下一次更大規模的廣宗之戰時,張角帶領的黃巾軍主力也只有150000人。
通過這次青州救援戰的初次失利,羅貫中成功讓「武將單挑定勝負」有了一些限制條件,比如眾寡懸殊等等。
從此以後,羅貫中就可以根據歷史事實,想讓武將單挑決定戰局的時候就能讓他們決定戰局,想讓武將單挑也不好使的時候就能讓他們武藝再高也不好使。
之所以《三國演義》出現了大量的武將單挑情節,除了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時,必須照應現實中宋元平話和雜劇的影響之外,其實還有一些歷史因素在起作用。
到底是哪些因素呢?大錘將在下一期《三國演義細節解密:詳解武將單挑(下)》中為列位讀者聽友繼續講述。
三國真正的第一武將是誰,在700年前民間已有定論
在關於三國第一武將屬誰的問題上,當今人們大多在呂布和關羽兩人之間選擇。從武力來看,「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呂布武力居首爭議不大。從後世地位來看,則毫無疑問,享盡殊榮的關羽關二爺堪稱「古往今來第一...
《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場戰爭是什麼?玄機大得很,揭示全書內涵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小說之一,是古代演義的巔峰之作,無論是《東周列國志》也好,《封神演義》也好,通通都不及《三國演義》經典。民間有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年輕時候不要讀水滸,因為水滸...
5百勝5萬,三國演義里最完美的一場戰爭表演
網友都知道《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最大的區別就是演義以劉備為主角,而三國志等史書則用曹操為主角。所以有些情節變化較大,不過相對於乾巴巴的《三國志》,對於普通網友來說《三國演義》則豐富多了,有血有...
三國演義里最倒霉的兩個武將,帶了5萬兵去打5百人競輸了
網友都知道《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最大的區別就是演義以劉備為主角,而三國志等史書則用曹操為主角。所以有些情節變化較大,不過相對於乾巴巴的《三國志》,對於普通網友來說《三國演義》則豐富多了,有血有...
三國演義——記載的第一戰
且說黃巾軍張角一軍,侵犯幽州界分,當時的幽州太守是劉焉,是江夏竟陵人氏,漢魯恭王之後。(「幽州太守劉焉」這個提法本身就是錯誤的,而且錯誤還不止一個。第一,幽州是國家的一級行政區,它的最高長官叫...
嗨說三國之四:開局三個英雄 可以先刷一輪小BOSS
演義中描述的結義場景,絕對是後世所有結義情節的開始:「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三國史上並沒有記載桃園結義之說
三國史上並沒有記載桃園結義之說劉昌春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