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被埋沒的西涼猛將:打飛曹操擊敗孫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讀三國喜歡魏武的雄才大略,劉備的韜光養晦,孫權的揮斥方遒;

也喜歡典韋的逐虎出澗,趙雲的渾身是膽,周泰的奮勇驅嫌;

還喜歡荀彧的沉著冷靜,諸葛亮的深謀遠慮,周瑜的雄姿英發。

……

他們堪如皓月,耀古爍今!

然而,如果我們的三國故事就這些的話,何以發現精彩三國。

在三國時代,還有很多被低估和埋沒的群星,少了他們亦會顯得三國故事乏味單調。

他們在這個風雲際會的時代用自己的堅持和機智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被埋沒的西涼猛將——徐榮

(電視劇《英雄曹操》中徐榮)

初露鋒芒

徐榮系西涼軍系,一直以來的史書都以漢或曹魏為正統,因此西涼董卓系自然就成了亂臣賊子。

作為正統文人的陳壽,羅貫中自然而然不能為離經叛道的西涼軍系詳盡的立傳。

換言之有董卓,呂布的傳記已經天高地厚了。

於是,這位先後敗魏武再破孫堅的漢末名將只能躺在歷史的塵埃中嘆息明珠暗投。

董卓廢幼帝,亂後宮,禍亂朝政當然為世人不恥。

而恰恰恨屋及烏的轉嫁到其他西涼軍將領身上,縱使其潔身自好,縱使其挽狂瀾於既傾,縱使其為朝廷戰死沙場,亦不被時人認可。

歷史上徐榮的筆墨不多,即使有也是躺在別人的傳記里,有心找到也是只能拼湊出一個關於徐榮的輪廓。

徐榮遼東襄平人(資治通鑑說是幽州遼東玄菟人)

首先沒有字,一般古人相互稱呼用字,沒有深仇大恨一般不直呼其名,一般只要有點名頭的字都留下了,說明史學家對他的態度。

為董卓中郎將時舉薦過公孫度(老鄉),然後其在董卓帳下任職直到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的二月。

期間他做了什麼史書沒有記載。

但從後面的戰績推測他應該深受董相國的信任。

當時天下諸侯並起,董卓為避眾諸侯兵鋒將天子從洛陽脅迫至長安,董卓自恃西涼鐵騎留駐洛陽。

當時各路諸侯雖然在名義上共舉義旗,誅戮董賊,興漢安邦,實則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名義討賊實則觀望。

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屯潁川,馥在鄴。

唯有曹操一針見血指出董卓外強中乾。

曰:

舉義兵以誅暴亂,大觽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

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

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其實從這一點看出魏武大帝當年雖兵少將寡,但他的戰略眼光獨到,針針見血,可見其雄才大略;

袁紹自恃四世三公卻目光短淺,遲疑觀望,他缺少的是逐鹿中原的大局觀。

所以他只適合躺在列傳里。

智斗曹操

好了,現在開始西涼名將的第一戰,這一戰註定要名垂青史,是西涼董卓生死攸關的一戰。

是月曹操將兵於滎陽汴水,目的很明確。

就是給予董氏集團以致命打擊,一戰定天下,想來一定氣勢如虹。

而徐榮作為將領的第一戰,面對的是初露鋒芒的曹操。

雙方均是被水一戰,一方為一戰定天下,一方為延續董卓的專權。

經過激戰,曹操死傷甚多以至於本人被射傷,坐騎戰死。

如果不是曹洪關鍵時刻救主恐怕就沒有以後的魏武帝。

最後乘夜色逃跑,狼狽至極,徐榮一戰成名,保住了董氏一脈。

很多人質疑這次戰爭的規模,其實在留下的記載中可見一斑。

三國志記載是邈遣將韂茲分兵隨,資治通鑑記載是濟北相鮑信與曹操俱屯酸棗,鮑信很欣賞曹操,想來指定助戰。

因而曹操一方兵力不下於一萬,作為雄才大略的曹操萬餘人已經足夠曹操排兵布陣,玩點花樣了。

但結果是大敗於徐榮,可見徐榮謀略,雖然徐榮有設伏的可能,但我估計曹操應該能想到。

大敗曹操後,徐榮沒有貿然輕進,而是通過對於敵我的分析,放棄了攻打酸棗的打算。

從這可見其頭腦,絕非一個末流將軍擁有的素養(在《三國演義》中徐榮被刻畫成末流的將軍)。

擊敗孫堅

如果說擊敗曹操是以逸待勞純屬偶然的話,那麼擊敗孫堅該算是本色演出了。

徐榮戰孫堅是典型的遭遇戰。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

時,長沙太守孫堅亦率豫州諸群兵討卓。

卓先遣將徐榮、李蒙四出虜掠。

榮遇堅於梁,與戰、破堅,生禽潁川太守李?,烹之。

殘忍是很殘忍,可是這也是一場無可爭議的勝利。

徐榮是和李蒙(演義中和王方一起給馬超做陪襯的那位,歷史上的涼州軍校尉)是分兵擄掠的。

他們搶老百姓東西,又是分兵出行,故兵力指定不能太多。

而孫堅所部豫州兵作戰極為驍勇。

因此這次勝利還是含金量頗高的。

董相國原話是這樣的卓謂長史劉艾曰:

關東諸將數敗矣,無能為也。

唯孫堅小戇,諸將軍宜慎之。

可見孫堅所部作戰之頑強,但孫堅還是敗了。

這充分說明了徐榮的指揮水平和謀略,決不能以等閒視之。

《資治通鑑》對這場戰鬥也有記載:

孫堅移屯梁東,為卓將徐榮所敗,復收散卒進屯陽人。

卓遣東郡太守胡軫督步騎五千擊之,以呂布為騎督。

軫與布不相得,堅出擊,大破之,梟其都督華雄。

雖然有將相失和的原因,但也充分證明了徐榮的軍事才能。

名將之殤

對於徐榮的記載,三國志和後漢書記載極少,出場次數僅限於擊敗曹操,大破孫堅,舉薦公孫度和戰死新豐。

徐榮的最後一戰是面對從西涼殺回長安的李傕,郭汜。

昔時的同僚,現在的仇敵,想來徐榮心裡五味雜陳。

這次的戰鬥他沒有延續當年的輝煌,在胡軫的背叛下,獨自面對西涼虎師,最終血灑疆場,徐榮的演出到此為止。

徐榮戰死沙常原因恐怕不在於戰場失利,而是在於胡軫的反叛。

徐榮是涼州軍中唯一的非涼州將領,一向受涼州軍排擠,遭遇有似於呂布。

因此在涼州軍重奪政權的戰鬥中,涼州軍重要人物(胡軫在涼州軍中的地位高於李傕、郭汜)紛紛陰與李傕、郭汜聯合,「軫以眾降」,很明顯沒有力戰。

之後涼州軍陸續響應李傕、郭汜,圍攻長安。

對於將軍來說,馬革裹屍、戰死沙場何嘗不是一種歸宿。

在別人的傳記里閃耀著自己的光輝,即使自己不為世俗所容,毅然用自己的一腔熱血青史留名。

如果徐榮不是在歷代史家心中萬惡的涼州軍將領,相信也會留下少許表明其大將風度的言辭。

可惜明珠暗投,遂和涼州軍眾多將領一樣,在歷史上只留下片言隻語,這也是一種不公吧。

若徐榮身在曹操帳下,何嘗又不是曹操的另一個張遼。

若徐榮跟著馬超後投蜀,何嘗又不是劉備的另一個魏延(單論勇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名將」徐榮

在小說中,李儒作為董卓手下的第一謀臣,是一個戲份實足的角色。建議董卓先上表朝廷,名正言順之後再進兵洛陽的是他;建議董卓廢帝另立,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建議董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的是他;宣讀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