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是《三國志》陳壽故意抹黑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潘曉玲

在《三國志》中,陳壽給故國丞相諸葛亮立了專傳,予以濃墨重彩的描寫。

但又評論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還說他的兒子諸葛瞻雖然名氣很大,實際上只工於書法,名過其實。

對此,不少人極為不滿,認為陳壽是出於私憤而故意貶低諸葛亮父子。

《晉書·陳壽傳》中有一段記載說,陳壽的父親曾經是馬謖的參軍,馬謖在失街亭之後被諸葛亮誅殺,陳壽的父親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施以髡刑(剃去頭髮的一種刑罰)。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又很輕視陳壽。

陳壽因而心懷不滿,就在傳記中故意貶低諸葛亮父子。

北齊魏收《魏書·毛修之傳》則記載說,北魏太武帝時,東晉降將毛修之對崔浩說:「我當初在蜀地的時候,曾經聽一位長者說,陳壽曾經在諸葛亮門下擔任書佐,因為犯了過錯,被諸葛亮下令打了一百下。

出於報復,他就說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也認為陳壽是出於私憤,故意給諸葛亮抹黑。

這兩種說法雖然源於正史,但筆者認為都是不公正、不確切的。

陳壽對諸葛亮非常尊崇。

在《三國志》中,除了皇帝以外的大人物,有專傳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蜀漢的諸葛亮,一個是孫吳的陸遜。

《三國志》以簡潔為尚,而《諸葛亮傳》一傳就寫了一萬一千餘字。

在傳記中,陳壽收錄了他自己的《上諸葛氏集表》,表中對諸葛亮的治蜀功績反覆稱頌,形容得盡善盡美。

他稱讚諸葛亮治蜀「科教嚴明,賞罰必信。

無惡不懲,無善不顯。

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

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

意思是說,諸葛亮治理蜀漢科教嚴明,賞罰必信。

該賞的一定賞,該罰的一定罰;沒有一件惡事不受到懲罰,沒有一件善事不受到獎勵。

官吏不容忍有姦邪,人人都自求奮勉。

社會上的風氣是清明而嚴肅的,達到了道不拾遺、強不侵弱的境界。

這樣的稱讚,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但可以看出陳壽對諸葛亮的尊崇之情。

不僅如此,陳壽還用了一千餘字對他作了一個全面評價,盛讚諸葛亮治蜀做到了「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就是說蜀漢的人都畏懼而又尊敬他,刑法雖然嚴峻,但沒有抱怨他的人,這是因為他能夠用心公平、賞罰分明。

其評價之高,不僅在《三國志》中獨此一例,在史書中也實屬罕見。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壽對因失街亭之事而受到牽連的老父卻一字未提,以至於他父親的名字都沒有流傳下來,後人提起,只能以「陳壽父」稱之。

這無疑是他作為優秀史學家的表現。

至於陳壽被撻更屬無稽之談。

陳壽生於蜀漢後主建興十一年(233),而諸葛亮死於建興十二年。

諸葛亮死時陳壽才兩歲,如何去做諸葛亮的門下書佐?而他對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的評價,是實事求是,絕非有意貶低,也不是陳壽一人的看法。

當時和後世史家多有此說。

如當時的袁淮曾說:「以亮之才而少其功,何也?袁子曰:亮,持本者也,其於應變,則非其所長也。

以上種種,均可看出陳壽對諸葛亮是尊重而景仰的,其感情之濃烈甚至超過了同時代的其他人。

對其「將略非長」的評價也符合事實,並非有意貶低。

只是人都有一種普遍心理,即對自己的偶像只聽得進讚頌之語而容不得指責之話,一味美化甚至神化。

諸葛亮作為一代名相,其忠貞智慧的形象深入人心,後人在其身上傾注了太多的期望乃至幻想,其人其事也在流傳過程中被逐漸神化,最終成為一個「完人」乃至「神人」形象。

陳壽中肯的評價,也就被視為泄憤之語而不能被公正看待了。

此外,陳壽對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的評價也屬公正。

蜀人懷念諸葛亮,出於愛屋及烏的心理,便也愛惜諸葛瞻的品德情操以及才華。

每當朝廷有好的政策和措施公布,即使不是諸葛瞻建議和倡導的,百姓也會相互流傳:「是諸葛瞻做的。

」所以他的名氣很大。

但實際上,他在很大程度上是沾了他父親的光,「美聲溢譽,有過其實」。

諸葛瞻在蜀漢朝廷做到尚書僕射,併兼任軍師將軍,統領國事,官職不可謂不高。

當時黃皓把攬朝政,朝中大臣大都遷就阿附他。

而諸葛瞻也採取了明哲保身的態度,沒有加以壓制,任憑他飛揚跋扈,結黨營私,以致國事日非,每況愈下。

蜀漢炎興元年(263)冬,魏國征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督等人率軍前往抵抗,到達涪縣(今四川涪城)後卻又盤桓不前。

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占險要地勢,阻止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卻猶豫不決,未加採納,以致錯失良機。

黃崇因為他的這一失策而痛哭失聲,鄧艾因此得以率軍長驅直入,直逼成都。

諸葛瞻後來戰死沙場,其子諸葛尚在隨父殉國前感慨:「我們父子受了國家那麼多的恩惠,沒有及早除掉黃皓,以致慘敗,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呢!」如此看來,陳壽對諸葛瞻名過其實的評價也不為過。

摘自「大家精要」叢書之《陳壽》

《陳壽》為「大家精要」叢書中的一種,講述西晉著名史學家陳壽一生出仕蜀漢、西晉兩朝,因性格耿介,在政治上頗不得志,遂搜集三國時官私著作,歷經十年艱辛作成紀傳體史學著作《三國志》的經歷。

書中不僅概述《三國志》內容、特色及其思想,還敘述了以《三國志》為源頭的「三國文化」以及後世人為《三國志》作注的概貌。

作者簡介

潘曉玲,1979年生,山東濰坊人。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主要從事古典文獻、元明清文學等方面的研究。

曾參與陝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重點項目一項,已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十餘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