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進曹營 曾說過一句話 但可惜他們不聽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品論|徐庶進曹營 曾說過一句話 但可惜他們不聽啊
▼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源於三國演義,曹操集團為了得到奇才徐庶,施展了不光彩的計謀,將其騙入了許昌。
儘管徐庶曾經發誓終生不為曹操集團出一謀劃一策。
但是,如果我們再細心一點,就會發現徐庶還是為曹操集團說了一句有價值的話。
在小說的第39回,劉備還駐紮在新野,曹操命夏侯惇為都督,統領十萬大軍向其發起進攻。
臨行前,夏侯惇驕傲自滿,說出「劉備鼠輩耳,吾必擒之」這樣的大話。
此時,徐庶善意地提醒夏侯惇:「將軍勿輕視劉玄德。
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矣。
」意思就是說今天的劉備已經不是原來的劉備了,他有了諸葛亮這樣的高人輔佐。
您夏侯將軍要想戰勝劉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家認為徐庶只是說了一句勸誡的話,算不上出謀劃策。
其實,勸誡之言的重要性有時也不低於單純的謀略。
勸誡之言最大的作用在於糾正人的不健康心態,讓人能審時度勢、謹慎從事。
如果夏侯惇都聽得進徐庶的話,不輕視已經有高人輔佐的劉備,那麼他就不會驕傲自大,在用兵時就能小心翼翼一些,少出一點失誤,這場仗還有打贏的可能,起碼可以減少點損失。
但是,夏侯惇根本沒有聽進徐庶的話,反而說:「元直之言謬矣。
吾看諸葛亮如草芥耳,何足懼哉!吾若不一陣生擒劉備,活捉諸葛,願將首級獻與丞相。
」戰鬥結束後,夏侯惇大敗,他只能灰溜溜地「收拾殘軍,自回許昌」。
其實,在戰鬥之前,諸葛亮的壓力比夏侯惇更大。
因為這是他出山之後的第一仗,只能勝不能敗,如果失敗了,恐怕他在劉備集團都難以立足。
也幸虧夏侯惇將軍客觀上成全了諸葛亮。
《三國演義》那些背叛劉備的人 只有這兩人劉備沒有記恨
劉備是蜀漢開國皇帝,他百折不撓終成帝業,三分天下有其一。在他創業中,有許多將領官員曾背叛了他,像他的乾兒子劉封。部將糜芳傅士仁彭羕等等,大都被他殺了,但卻有兩個人例外,劉備非但沒有記恨,還把責任...
夢三國徐庶究竟去了哪裡?
徐庶,字元直,今許昌人。三國時期著名人物,本名福,後因為友殺人而逃難,改名徐庶,從此以後遍訪名師,與司馬徽、諸葛亮等人交為好友。曾經在新野輔佐過劉備,後因曹操囚禁其母而不得不離開劉備投奔曹操,走...
千古美談:他身在曹營,一生未獻一計
我們知道,曹操的謀士很多,像此吾之子房的荀文若,像遺計定遼東的郭奉孝,還有荀攸,程昱等。他們都為曹操立下了許多功勞,但曹操還有一位謀士,才華橫溢,但一生為曹操不獻一謀。
又被《三國演義》忽悠了,徐庶進曹營並非一言不發
喜歡讀《三國》的人,都為徐庶感到惋惜。一個才華橫溢的人被迫到了曹營,卻因為自己的忠貞之心,而「一言不發」。每當讀到這,我們總是對徐庶感到惋惜,也常常會想,如果徐庶一直輔佐劉備,劉備是否能統一天下呢?
此人不離開劉備,諸葛亮就沒有機會!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神機妙算,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而徐庶呢,他先前投奔劉備,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這件事被藝術加工,「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進曹營,一...
智謀徐庶一生推薦兩人 一大忠,一大奸,都是三國重量級人物!
在中國古代,往往用忠臣不事二主來描述一個人的操行,意思便是忠義之臣,不奉事兩個朝代的君主。但在三國時期,就有如許一位智謀,終身奉養魏、蜀兩國君主,卻能成為忠孝兩全的典範,被後世加以歌頌。說到此處...
三國演義里徐庶入曹營後,真的一計不出嗎?其實只是沒有機會而已
在三國演義的故事裡,劉備命運的改變是和徐庶的出現緊緊相連而不可缺得。做為水鏡先生的高徒之一,徐庶可謂是華麗麗的登場,他大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打破了劉備逢曹多數情況下不勝的命運。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真實來歷:徐庶不是最出色,關羽表現也不拔尖
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身在曹營心在漢,用來比喻某人雖然身子在此,心裡卻是想的另外一個地方,只是他身不由己而已。那麼,問題來了,這句話的出處到底是在哪兒呢?歷史上真正有此經歷的又是哪...
揭秘徐庶進曹營的真相 並非一言不發
徐庶進曹營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歷史故事之一,更是留有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那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樣?讓我們一起來解析一下徐庶進曹營的真相。徐庶是諸葛亮的密友,曾更名單福,先於諸葛亮輔佐...
徐庶進曹營 並非一言不發 曾說過一句話 但可惜他們不聽啊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源於三國演義,曹操集團為了得到奇才徐庶,施展了不光彩的計謀,將其騙入了許昌。儘管徐庶曾經發誓終生不為曹操集團出一謀劃一策。但是,如果我們再細心一點,就會發現徐庶還是為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