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各國的貨幣 三國時期的貨幣政策
文章推薦指數: 81 %
三國錢幣
東漢末年,天下紛爭,最終進入三國鼎立時期,分別是孫吳、蜀漢、曹魏三個國家。
那麼此時各國的貨幣是什麼樣子的?當時又有著什麼樣的貨幣政策?
三國時期各國貨幣
孫吳
孫吳曾大量鑄造大錢,236年,開始鑄造「大泉五百」大錢;238年,鑄造「大泉當千」大錢。
此後又鑄造「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
「大泉五百」、大泉當千」較為常見。
籌文不作錢而作「泉」,與史文為少異。
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不見於正史,鮮有記載,鑄造時間較大泉當千要晚。
大泉二千雖然罕見,但在廣東、浙江有文物出土;大泉五千卻十分罕見,存世極少。
鑄於三嗣主時期。
在孫吳之前,新朝王莽首鑄大錢,吳的大錢與王莽鑄造的大錢「大泉五十」應為一脈相承。
孫吳大量鑄大錢導致通貨膨脹程度嚴重。
鑄大泉五百之前,已有「鑄銅」的記載,所以早在東漢末吳地已經開始鑄造貨幣。
因此,孫吳可能於鑄行大泉五百之前,有鑄造五株或「大泉五十」之舉。
蜀漢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入蜀後,巴蜀地區財政混亂,劉巴提出鑄直百錢,平衡物價,解決問題。
當中五銖錢與直百錢並用,錢面有鑄字「直百五銖」、背有「好右有為」,為犍為郡所鑄,從中知道蜀鑄錢不只在一地。
曹魏
曹魏地處中原,人眾物博,商品經濟相對發達,因此幣制亦較穩定。
初期以谷帛為幣,後僅用了七個月五銖錢即廢止,繼而又恢複流通五銖錢,形同漢制,錢體較漢五銖稍小,顯著的特點是外郭壓五又壓銖。
三國時期的貨幣政策
三國時期劉備的益州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故社會經濟比北方發展較快。
蜀漢建國以後,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
北伐曹魏之始,諸葛亮又先後在漢中一帶實行屯田制度,不僅減少了軍糧運輸,也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
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
特別是成都的織錦「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遠銷吳、魏,是軍費的一大來源。
蜀都成都也是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之一,「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里,羅肆巨千;財貨山積,纖麗星繁。
」其興盛景象可以想見。
孫吳所在江淮地區的社會經濟起步較晚,故最為落後。
但由於這裡戰亂較少,加之北方人民大量遷居江南,給這裡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的勞動力,使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
加之吳國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制度,遂使耕田面積顯著擴大,耕作技術和農產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魏國創立後,在經濟上採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無地或無生畜的農民,統一組織耕種官田,這是組織流民歸農的有效辦法,在客觀上起了進步作用,對組織生產、恢復社會秩序、增強魏國的實力、統一南方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與此同時,在江南地廣人稀的地方,擴大開闢面積,興修水利,提高產量;建置大規模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
當時江南的武昌是冶煉中心,連銅合金銀製造業也很發達,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製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
當時魏國有很多的商業交通貿易中心城市,還和海外的一些國家有貿易交往,商業經濟也很發達。
孫權幣制改革失敗
赤烏九年(246年),孫權府庫充盈,錢財豐厚。
百姓卻抵擋不住這樣的剝削,無以存活,暴動不斷,孫權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取消了通行11年的大泉貨幣系列。
至此,再沒有出現新的貨幣政策。
糟糕的貨幣政策、連年的征伐使得吳國國庫枯竭,與曹魏爭合肥、樊城,與蜀漢爭荊襄並引發大規模戰爭,除了呂蒙襲荊州掠得府中大筆藏錢得了便宜外,其他戰爭都是賠的,而且由於蜀吳相通,兩個通貨膨脹國家爭相把貶值貨幣作為經濟戰的手段,爭貶幣值以防本國貨幣大量流失。
在銅本位的經濟體制中,一枚當十重量的銅幣被鑄作當五千面值的大泉,最後吞食惡果的必然是吳蜀兩國。
三國分曹魏、蜀漢、孫吳,戰火紛飛,英豪迭起,無數英雄叱吒風雲
三國分曹魏、蜀漢、孫吳,戰火紛飛,英豪迭起,無數英雄叱吒風雲。文如諸葛司馬郭嘉賈詡,猛似呂布關羽趙雲典韋。而這些英雄的排行仍沒有定數,本專題歸納了三國英雄的戰鬥力大致排行,根據不同的分類進行排行...
三國時期的人口和經濟狀態
黃巾之亂後,中原地區發生天災饑荒,例如:「建寧三年春正月,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等紀錄。董卓掌在面對關東軍聯合討伐下,竟然「盡徙洛陽人數百萬口於長安,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孑遺」,...
魏國、吳國被稱為曹魏、孫吳,蜀國為什麼不叫「劉蜀」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國家。其中,在稱呼上,魏國一般稱之為「曹魏」,也即在魏國之前加上曹操、曹丕的姓氏。對於吳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