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皇帝列表,大家認為哪個皇帝最厲害?哪個最昏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

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

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

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

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曹魏】

魏國(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

由於曹魏在三國中占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

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將朝鮮半島北部併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

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

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鮑國安飾演的曹操

0、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李晨飾演的曹丕

1、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

魏武帝曹操次子,與繼室卞夫人的嫡長子。

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

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

曹丕在位期間,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

諡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葬於首陽陵。

曹丕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軍師聯盟中的曹睿

3、曹叡(204年?—239年),即魏明帝(226年至239年在位)。

字元仲,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長子,母文昭皇后甄氏。

黃初三年(222年),曹叡被封平原王,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魏文帝病危,曹叡被立為皇太子,文帝死後曹叡在洛陽即位。

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頗有建樹。

魏明帝統治後期耽於享樂,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廣采眾女,充盈後宮,百姓勞役民不聊生。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於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諡號明帝,葬於高平陵。

因其臨終前託孤不當,導致後來魏國的朝政動盪。

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但其文學成就不及曹操、曹丕。

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餘首。


4、曹芳(232年-274年),字蘭卿,魏明帝曹叡養子,三國時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

曹芳於青龍三年(235年)被封為齊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後繼立為帝。

正始八年(247年),大將軍曹爽聽何晏、鄧颺、丁謐之計,軟禁郭太后於永寧宮,郭太后和曹芳告別時相對哭泣。

曹爽自此專權。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日,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魏明帝的墳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從。

司馬懿乘機上奏永寧太后,請廢曹爽兄弟,並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城。

曹爽最終屈服,自請免去職務,不久被司馬懿定罪,夷滅三族,史稱高平陵事件。

從此曹魏軍政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

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將曹芳廢為齊王,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司馬炎代魏稱帝後,改封曹芳為邵陵縣公。

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終年四十三歲,諡號為厲公。

5、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彥士,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國時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

曹髦即位前為高貴鄉公,司馬師廢齊王曹芳後,身為宗室的曹髦被立為新君,但曹髦對司馬氏兄弟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於甘露五年(260年)召見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帶領冗從僕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等,授予鎧甲兵器,率領僮僕數百餘人討伐,然而此次行動卻被司馬昭知曉,在司馬昭心腹賈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濟所弒,年僅20歲。

曹髦擅長詩文,並通繪畫,有《祖二疏圖》《盜跖圖》《黃河流勢》《新豐放雞犬圖》傳世(至唐代),又有《於陵子》《黔婁夫妻圖》。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目曹髦為中品。

6、曹奐(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時期魏國最後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鄉公。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高貴鄉公曹髦被成濟弒殺,司馬昭與眾臣商議,立曹奐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

曹奐雖名為皇帝,但實為司馬氏的傀儡。

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嗣位晉王,篡奪魏國政權,魏國滅亡,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

太安元年(302年),曹奐逝世,享年五十八歲,諡號為元皇帝。

【孫吳】

吳國(222年—280年),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

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

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

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吳領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後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

孫吳大力發展經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誌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

0-1、孫堅(155年-191年),字文台,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

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

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

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

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

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

其兒子孫權稱帝後,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

0-2、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

破虜將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

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

《三國演義》稱其武勇猶如霸王項羽,綽號「小霸王」。

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徵得袁術許可,準備東渡長江,橫江進攻樊能、於糜,又在當利口襲擊張英。

孫策來到曲阿並以曲阿為據點,與揚州刺史劉繇進行決戰曲阿之戰,大敗劉繇。

建安元年(196年)孫策率兵進攻會稽王朗和吳郡嚴白虎。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後,孫策與袁術決裂。

建安二年(197年)夏,曹操下詔書給孫策,要孫策討伐袁術,任命他為騎都尉,襲父爵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曹操奏許朝廷任命策為討逆將軍,並封為吳侯,後統一江東。

孫策為將,有智有勇,英姿勃發,其治軍嚴整,軍紀嚴明。

但在征戰中由於年輕氣盛,難免出現處事不慎、好勇鬥狠的弱點,這為其結怨和遇刺種下了禍根。

建安五年(200年)4月,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時,在丹徒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

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遊戲當中的孫權像

1、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

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

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

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

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2、孫亮(243-260年),字子明,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

母潘皇后,吳大帝孫權第七子,史稱會稽王、吳少帝、吳廢帝。

建興元年(252年)十歲登基為帝,太平二年(257年)十五歲親政,但一年後(258年)就被權臣孫綝廢為會稽王。

永安三年(260年),孫亮再被貶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殺(一說被毒殺),終年18歲。

西晉太康年間,原先任職吳國的官員戴顯將孫亮的遺骨葬在賴鄉。

3、孫休(235—264年7月25日),即吳景帝(258—264年在位),字子烈,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三位皇帝,吳大帝孫權第六子。

十八歲時,受封為琅琊王。

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讓而受,改元永安。

孫休登基,封孫綝為丞相,孫綝權傾朝野,孫休與張布、丁奉合謀,遂除孫綝。

孫休在位期間,頒布良制,嘉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

孫休好文,即位後於永安元年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南京太學之濫觴,韋昭為首任博士祭酒。

永安七年(264年),孫休去世,諡號景皇帝,廟號太宗,葬於定陵


4、孫皓(242年—284年),即吳末帝(264年—280年在位)。

字元宗(一說字元景,出自《冊府元龜》)一名彭祖,字皓宗。

吳大帝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

孫皓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

天紀四年(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後在洛陽去世。

【蜀漢】

蜀漢(221年—263年),三國之一。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

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

占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263年為魏所滅。

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因戰功步入仕途。

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

軍事上蜀漢也常常占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劉備

1、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

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

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

而後進取益州。

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

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2、劉禪(shàn)(207年-271年),出生於荊州,即蜀漢孝懷皇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

字公嗣,小名阿斗。

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

在位四十一年。

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

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其北伐,後又支持姜維北伐,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

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

諡號思公。

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鼎立是指哪三國 三國的皇帝分別是誰

東漢末年以後的三國鼎立:魏國 蜀國 吳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

三國各有多少位皇帝?他們在位期間做過什麼?

三國,東漢到西晉之間的歷史時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三國分別是魏、漢、吳三個政權,後世史學家多稱為「曹魏」、「蜀漢」、「東吳」。曹操、劉備、孫權各霸一方,互相對峙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關於三國...

中國歷代帝王簡史6(三國)

從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劉協禪位,正式登基稱帝建立魏國起,到公元280年吳國最後一位皇帝孫皓向西晉投降,東吳正式滅亡止,這整整一個甲子年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被稱為三國時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