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戰爭為什麼比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動輒上百萬人,三國時期的戰爭規模只有數萬人,為什麼三國時期的戰爭比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小?主要是因為以下兩點:

一、人口因素

1、戰國時期中原各國總人口約為3000萬。

具體數字很難確定,因為當時沒有清楚的計算,秦朝建立時的總人口為三千多萬。

2、黃巾之亂前,中原地區發生天災饑荒,例如:「建寧三年春正月,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等紀錄。

董卓掌權後,放縱士兵淫略婦女,剽虜資物。

在面對關東軍聯合討伐下,竟然「盡徙洛陽人數百萬口於長安,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孑遺」,以至於民怨載道,人口數大減。

曹操征徐州時,「凡坑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李傕等在關中,「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

益州的劉焉、劉璋及荊州的劉表鎮壓叛亂,揚州因為孫策等人的戰爭,使得人口數都減少。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蜀國有1082000人;魏國有4432881人;公元280年,吳國有2562000人,總計郡縣編戶人口為7672881人。

現代學者考慮到被世家門閥蔭庇的佃客、部曲還有屯戶、兵戶、吏戶、逃戶、漏戶、隱戶以及居於漢地的少數民族等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群,故認為三國末期約有3000萬人,而東漢末年自曹操統一北方後,魏蜀吳三方勢力的戰爭限於局部,如魏蜀交界的祁山、秦嶺一帶及魏吳相交的江淮之間,不再有波及全國並持續多年的戰爭,魏蜀吳又紛紛在其統治境內推行屯田、興修水利、招徠流民等措施以此恢復社會經濟,人口逐漸開始恢復,至三國初年約有2224萬~2361萬人左右,僅有東漢人口峰值的40%。

可見三國總人口比戰國時期總人口少。

二、兵制因素

1、戰國時期,由於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抗的加劇,開始出現了全民皆兵制。

春秋時,各國用兵,最多不過數萬。

至戰國時,卻阬降斬級,動以萬計。

此等記載,必不能全屬子虛,新增的兵,從何處來呢?我們看《左氏》成公二年,記齊頃公鞍戰敗北逃回去的時候,「見保者曰:勉之,齊師敗矣,」可見其時正式的軍隊雖敗於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而《戰國策》載蘇秦說齊宣王之言,說「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竟不守;戰而不勝,國以危亡隨其後;」可見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調出去,充作正式軍隊了。

這是戰國時兵數驟增之由。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全國皆兵的,怕莫此時若了。

所以戰國後期,秦楚皆帶兵百萬,而其他五國軍隊人數也在30-50萬之間。

2、到了漢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義務兵役制度,但復員制度還不健全,所以有了漢樂府中所說的「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現象。

三國時期由於戰爭頻繁,徵兵的數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黃巾百萬,擇其精壯三十萬號為青州兵」,吳國還迫使山越出山為兵,見於史書的就有十幾萬。

總結起來就是,三國時期人口比戰國時期人口少;

戰國時期計算模糊,三國時期計算較精確;

戰國時期全國皆兵,是帶把的就得上;三國時期不是你想上就能上。

所以三國時期戰爭比戰國時期戰爭規模看起來小。

看起來小,其實也是很大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吳蜀兩國的聯合軍事行動為什麼總是被魏國挫敗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一場經典戰役,這場戰爭劉備與孫權聯合大敗了曹操二十萬大軍奠定了未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等到魏蜀吳三國相繼建立之後,諸葛亮和姜維曾多次伐魏,在此期間蜀國曾和吳國聯合出兵攻打過...

三國:蜀漢鼎盛的時候到底有多少兵馬?

關於三國題材的電視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三國分別為魏蜀吳,這三個國家之間,當屬魏國實力最為雄厚,不然蜀國和吳國也不會一起聯起手來對抗魏國了,當然三國之間都是各懷鬼胎,在利益面前,聯合往往顯得很脆弱...

三國時期死了多少人?三國時期有多少人?

曹操在一首題名《蒿里》的詩中,描寫了當時中原一帶的悲慘景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首詩充分說明了三國亂世人們的悲慘下場。我們在頌揚著三國那些歷史名人的時候可曾想到...

人口的重要性在這個時代被演繹得玲離盡致!

《三國演義》是經典,演義中絕大部分是真實的內容但因為是一部文學著作,必定有不少誇張的成分。那麼真實的三國是什麼樣的呢 ?三國是東漢末年,三個各自政見不一的軍閥圍繞統治權力,你爭我斗明的過程。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