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如何真正吸收?我摸索出這套懶人筆記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這個讀書已不再是獲取信息和知識的唯一途徑的時代,對於每年出版的幾萬冊紙質書,大部分我們都不會閱讀第二遍。

這便需要我們在一次閱讀的過程中,儘可能消化書籍內容。

傳統摘抄、批註的讀書筆記方法非常耗時耗力。

這幾年興起的思維導圖也有其局限性:邏輯必須十分清晰、觀點明確、易於總結。

而其他筆記法,如康奈爾筆記、3R ……更適用於專業學習。

我個人有些強迫症,就是筆記一定要滿足邏輯+美觀這兩項。

而且,我也懶得寫讀後總結之類的長文。

總的來說,自己懶(筆頭而不是頭腦),同時還想消化一本好書。

所以由懶而生,逐漸摸索出一套記讀書筆記的方法,我稱之為「格式筆記」。

今天,就在 AppSo(微信號 appsolution)跟大家分享我總結的這套懶人筆記法。

「格式筆記」的特性

格式筆記有三個特性,按重要程度區分:

  1. 精簡易讀;
  2. 以應用為主;
  3. 邊讀邊記,讀後便於延伸、補充、回顧。

如果有第 4 點的話,整齊美觀也能算上。

格式筆記提倡閱讀同步思考、強調應用、提煉觀點,把概念轉化為事例。

一句話總結:記的不是作者的話,而是自己腦迴路。

以下我會詳細闡述以下內容:

  • 適合讀書類型與目標對象
  • 「格式筆記」怎麼記
  • 為什麼我們要關注這四個特性
  • 「格式筆記」如何數字化

「格式筆記」的適用範圍

就目前我的使用經驗來說,格式筆記更適合閱讀非虛構(Non-Fiction )的書籍。

其他類型書籍的話,我還是更喜歡摘抄和批註的傳統方法。

格式筆記目標讀者畫像:

  1. 有記讀書筆記需求的讀者;
  2. 手懶腦不懶;
  3. 筆記外觀要求高;
  4. 不為展示,為我所用;
  5. 經常要借閱公共書籍。

「格式筆記」要怎麼記

其實一張圖就能說明白。

下圖是我讀《反脆弱》到 20% 左右的格式筆記。

它的核心是:通過模塊化「強迫自己思考」。

很多人不知道讀書筆記該記什麼?這種「預設式套路」可以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套入套路、歸類。

右欄」負責記錄知識性信息、理解觀點、延伸閱讀…… 更私人化。

  • 概念:所有之前沒接觸過的「術語」,只要看到就記下來。

    不用記解釋,可以記些關鍵詞。

  • 事例:書中提到的典型實例、自己想到的事例。

  • 靈光一現(名字有些中二):記下自己的腦洞。

  • 改進:這是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模塊,為我所用,如何應用到自己身上,改進現狀。

    後面會詳細展開。

注意:在靈光一現一欄中,簡要表達出最觸動自己的觀點即可

這點我也在《你應該讀一本能喚起你生理反應的書》中提到了。

被 shocked 到一刻,一定要記下來。

左欄」是自己壓縮、提煉、總結的過程…… 更客觀。

  • 章節觀點:邏輯順序,只講觀點;
  • 整本書核心觀點:整本書作者圍繞的核心觀點,比如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說的就是「脆弱性與反脆弱性」 ;在《黑天鵝》中說的就是「黑天鵝現象」。

之前我提到,這是高度私人定製的讀書筆記。

那是因為這些模塊的決定取決於你。

針對內容不同的書籍,可以隨時添補新的模塊。

「格式筆記」三大特性詳解

1. 精簡易讀

記筆記也有效率一說。

  • 輸入效率:如果你僅僅是筆記,就比讀書時間還長,那無疑是輸入效率太低了;
  • 消化效率:也就是你記下的部分究竟理解了多少。

以上也提到了,傳統摘抄+批註方法整理耗時,更糟糕的是回顧性低!看看你在印象筆記里的讀書筆記的上次查看時間吧。

而且我們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看到摘抄,卻不再理解摘抄。

一個好的讀者不會因為發現了什麼警句妙語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地鼓掌——一個忙於分析的讀者恐怕無暇顧及這些。

——尼爾 • 波茲曼《娛樂至死》

所以,精簡併不是說掠過重要內容,而是壓縮、提煉、消化。

讓你時隔很久後還能理解。

同時,還能節省你記筆記的時間,提高易讀性。

採用格式筆記記筆記的話,一本書可能也就用 1-2 張 A4 紙的正反面就夠啦,且便於隨時查看。

2. 以應用為主

我們選擇閱讀 Non-fiction 非虛構書類,總結起來就兩個原因:

提高認知、為我所用。

前者為知識,後者為指導。

但大多數讀者往往只關注到了前者,就是說我讀完一本書我學到了什麼,而沒想過讀完這本書可以給我哪些具體的指導?

前者更客觀、普遍

比如,一個經濟學學生和一個高中生都閱讀了一本經濟學基礎,其實在收穫知識方面兩者沒多少差距(並不是說相同,你可能用了兩個小時就理解消化了,但高中生讀了兩個月把這本書讀個十幾遍,也能明白)。

兩者都能明白一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那是因為信息是死的,但怎麼把信息轉換成知識,就取決於讀者的認知水平和狀態。

上面例子體現的就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讀完這本書,如果經濟學學生只是記住了一堆名詞和解釋,那其實沒有太大意義。

因為。

這些都還只是「信息」,而沒有轉換成「知識」,而這些信息其實你 Google 一下就有了。

如果高中生讀完後,決定自己向父母借一筆小錢,暑假去試著做點兒小生意的話,這就是應用。

所以,在「格式筆記」里我更強調 「改進」。

也就是說,通過讀這本書對我目前生活能做出哪些改變。

比如,我就很簡單地寫了「健身上嘗試力竭法訓練」。

而一個不健身的投資者,可能就會寫上「分散投資」、「提高察覺力」、……甚至更具體的內容。

好多筆記方法都強調說你怎麼記住它,怎麼理解它。

我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到達怎麼應用的階段。

因為,我認為讀書的「內化」就是一個由外(書)及內(個人)的過程:

  • 看-看懂-理解-開悟-應用
  • 邊讀邊記,讀後便於回顧、延伸、補充

這和傳統批註法其實很類似。

不一樣的是,在讀書過程中,你身邊只要有一張紙就可以了,幾筆打個格,填上模塊名稱(這對圖書館借書來說太方便了,過去只能用鉛筆標註,還書之前還得再擦掉。

然後,就開始讀吧,而且在讀書過程中,你會不自覺地想到「模塊要求」,但並不會打斷閱讀。

過去,我讀到一個故事就當個事兒看,最多算個談資。

但使用格式筆記讀書的時候,我會不自覺地想,這個故事對我有什麼指導意義?為什麼可以支持這個觀點……

換句話說,它在強迫你提問題。

所有的讀書筆記不都是邊讀邊記嘛,那格式筆記不同之處在哪呢?

在你讀完的時候,你的讀書筆記就已經完成 70%-80% 了。

這也就是記筆記效率的問題。

而需要你讀後總結的,只有一頁紙左右的大綱觀點摘要,類似你自己重寫一遍這本書的目錄。

但這遠遠沒完。

書我們可以只讀一遍,但是我們記讀書筆記不正是為了可以「快速地回顧這本書」嗎

所以,讀書筆記的重要性不在於讀書時,而在於讀完後。

格式筆記便於回顧、條理清楚。

所以,在讀完書後也能很方便地延伸內容。

比如「概念」一欄,說實話,我讀完書後兩三天再看「概念」里記下的名詞,一大半我都不知道什麼意思了。

這時候只需要 Google 一下就行了。

原來只是書中針對作者觀點所作的解釋,在 Google 後了解會更全面,能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這些概念。

尤其是在你做主題閱讀的時候,相同主題下不同的書中,其實很多概念、定義、延伸說明……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只是支持觀點和事例。

所以,根本沒必要去死記硬背,你看第一本書時,這些概念可能只是能 Google 出來的信息,讀得多了就會內化為知識。

「補充」也同理,讀完一本書幾天後,你的認知模型會漸漸升級。

然後你會察覺到,一個一直發生在你身邊的事,其實可以通過某個原理進行解釋,那麼你就可以直接補充到事例上去。

假如,我打算做些小投資,那麼「改進」或者說「應用」上,我也可以補充上投資的方法論指導。

你甚至可以當這個板塊為一個長期的 To-Do-List ,你改進成功了,就可以 checked it 了!

如何實現數字化

格式筆記在線下記錄的時候非常方便,隨便拿張紙打個格子就好了。

但從便於回顧和保存的角度來說,我更喜歡在記錄完後,定期把這幾頁數字化整理一下。

不僅為了知識管理,也是一次回顧。

過去採用傳統的摘抄、批註筆記法,讀完一本紙質書,想存到筆記庫里,打字要打好久。

現在基本上都能在半個小時內整理完畢。

以下只是我自己的數字化實例,其實和軟體關聯度不是很大,不一定要用例子中的 app 才能實現。

1. 以 Microsoft Excel 為代表的「辦公」 app

用最常見的 Excel 合併個單元格,輸入「模塊」名稱,存為模版就好啦。

  • 優點:平台覆蓋廣、普及度廣、操作簡單
  • 缺點:調整和排版麻煩

2. 以 Sketch 來舉例的相關「設計」的 app

Sketch 比起其他以設計為主的 app 更簡便。

所以,目前我選擇 Sketch 來作為數字化格式筆記的工具。

但 AI 、PS、Indesign 等所有能打格,輸入文字功能的 app 都可以實現。

  • 優點:方便美觀,便於調整、修改
  • 缺點:app 本身成本高,如果只是為了格式筆記沒必要購買安裝

3. 各類掃描 app

由於我線下筆記記得過於凌亂,所以沒有實例附圖。

  • 優點:拍一張就好,不能再簡單
  • 缺點:不好調整、修改。

    清晰度問題也可能出問題

整理完後,你可以一張圖直接甩到你各種筆記 app 里,或者建個專門的文件夾,亦或者列印出來夾在書里。

以上就是「格式筆記」的介紹,我也還在繼續摸索和完善。

我認為一個「好」方法的要求是:結構簡單清晰、應用度高、學習成本小。

比如費曼最經典的學習方法,其核心就是「不懂就去查!順藤摸瓜!」

學習成本以《如何閱讀一本書》舉例。

我當時完全是「啃完」的,記了十幾頁筆記,然而沒有在一本書上完整的用過,但幾個核心觀點倒是指導了我如何讀書。

但我覺得學習成本就過高了)

以上的敘述可能比較囉嗦,使用了一整篇文章來說。

跟費曼教授比起來還望塵莫及,人家幾句話就能闡述清楚。

最後希望大家注意的一點: 格式筆記不是靜態的,更不是一種規則和模式。

我總結的只是參考,具體還是要結合個人思考、讀書習慣、書籍類型……
去自定義!

歡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做快樂的懶癌讀者。

本文由讓手機更好用的 AppSo 原創出品,關注微信號 appsolution,回復「note666」,獲取格式筆記的 Excel 表格模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記不住讀過的東西?可能是因為你不會記筆記

看書時看得津津有味,可是當看完以後再去回想書里的內容,卻發現自己能記住的東西很少?看完一本小說,能記住的可能只有一句話的宣傳語?凡是讀過的真的會在腦海里留下痕跡嗎?然而,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在讀完...

如何讓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有紮實的收穫

古人說書猶藥也,善讀者可醫愚。這句話告訴我們,書是好東西,但是不是能讓我們獲益,關鍵在於你會不會讀。善讀就體現了方法的重要性。而恰恰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自然讀書也就感覺無用。一本一本的讀又一本一...

史上最受歡迎最實用的讀書方法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受,想要和朋友推薦一本書,朋友問你說這本書說的什麼,或者好在哪裡,自己除了能說這本書很好之外,竟然是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閱讀和有效閱讀之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