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樂不思蜀的真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成語樂不思蜀意思是劉禪在魏國快樂得不思念蜀國,不思復國。

現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

典出《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

公元263年,魏滅蜀,劉禪投降後,魏帝曹奐封他安樂公,並將他遷居洛陽居住。

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及蜀國降將,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其他人都為亡國而悲傷,劉禪卻依然歡樂嬉笑。

司馬昭就對賈充說:「想不到劉禪竟這樣忘本,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也輔佐不了他,何況姜維呢!」賈充說:「不是如此,殿下又怎麼能打敗蜀國呢。

」有一天,司馬昭問劉禪:"思念蜀地嗎?"劉禪回答說:「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

對這個事情有兩種解讀,一種是劉禪確實是扶不起的阿斗,亡國了也沒有一點羞恥之心和骨氣,還不如大臣們。

也可以看出他在位時也沒有盡心去經營,魏軍一到就投降了,難怪諸葛亮那麼鞠躬盡瘁也沒完成大業。

另一種解讀就是劉禪這是一種大智若愚韜光養晦,如果劉禪表現得很悲傷的話,司馬昭就可能會把他及降臣給殺掉,和想當年他爹和曹操青梅煮酒的時的情況類似。

甚至把劉禪的投降也說的那麼冠冕堂皇:反正是打不過魏國,硬打的話只能是生靈塗炭,為了百姓就投降吧。

我是不同意第二種說法的,劉禪本身就沒有臥薪嘗膽的那種能力和勇氣,再韜光養晦有什麼用呢?只是為了苟且偷生留一條命,還不如有點氣節留點美名。

我們都在頭條很歡樂,但是切記不要樂不思蜀影響了工作及其他事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樂不思蜀,是一種智慧?

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鄧艾率軍在綿竹打敗了蜀國的衛將軍諸葛瞻,劉禪投降。第二年,劉禪全家來到洛陽,魏國皇帝曹奐封他為安樂公。這時候,魏國皇帝已經沒有實權,大權掌握在司馬昭手中。在一次宴會...

如果阿斗扶得起,他還能善終嗎?

劉禪因為智商感人而被戲稱為「扶不起的阿斗」,然而就是這個「扶不起的阿斗」卻能在爾虞我詐的三國中夾縫求生,成為三國11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41年),並得以善終。但如果阿斗扶得起的話,他的下...

劉禪「樂不思蜀」真的是這樣的嗎?

大家經常說扶不起的阿斗,是對劉禪天大的誤會,人家所以採用那種姿態,是結合了自身所處的環境,來做出的最好的選擇。今天我們說一下這位劉後主,這次跟人們快治人口的一個成語「樂不思蜀」有很大的關係。蜀國...

阿斗真的是弱智真的扶不起嗎?

劉禪,蜀漢後主,劉備之子,小名阿斗。劉禪幼年時多遭難,但是幸得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入蜀後,劉禪被立為太子。在位四十二年。但是歷史上對劉禪的爭議頗多。例如說扶不起的阿斗,就是說劉阿斗在諸葛亮的...

天大的誤會,扶不起的阿斗,劉嬋其實不昏庸

「扶不起的阿斗」是過去人們對劉禪天大的誤會。在很多人對歷史的印象中,提到劉備和甘夫人所生的兒子劉禪,我們就往往會想到「扶不起的阿斗」和頗具諷刺的「樂不思蜀」,都不是什麼好的印象。其實這都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