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七大:構築第一座理論大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央大禮堂坐落於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1945年,黨的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

中共七大是一次承前啟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

時至今日,出席會議的代表大多已經離世,然而透過那些口傳身授流傳下來的珍貴記憶,人們依然能觸摸到歷史的痕跡,一個又一個故事在其中蜿蜒展開……

召開時間幾經變更

中共六大是1928年6月在莫斯科舉行的,而黨的七大卻到1945年4月23日才在延安召開,相隔整整17年。

相距這樣長的時間,是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的。

七大多次延宕的最大因素是動亂和戰爭。

早在1931年1月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就曾有過準備召開七大的動議。

由於國民黨接連對中央蘇區發動反革命「圍剿」,黨要以主要精力集中於戰事。

加之這期間,顧順章、向忠發的被捕叛變,中共中央被迫由上海轉移至中央蘇區。

這樣,召開七大自然是無力顧及,會議的準備工作也被迫中斷。

1936年10月紅軍長徵到達陝北。

隨後發生了「西安事變」。

全面抗戰爆發後,1937年1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召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並成立了七大籌備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王明為書記。

會議的召開已指日可待。

然而,由於一些情況的相繼出現,決議最終沒有付諸實施。

193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開會,討論關於召開七大的有關事項。

當年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召集七大的決議,對七大報告的起草、議事日程、代表分配及產生辦法等問題,作了若干規定和明確指示。

1939年6月和7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先後兩次向各地黨組織發出選舉七大代表的通知。

但不久國民黨接連發動兩次反共高潮,召開七大的事又一次被擱置起來。

1941年3月12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在當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召開七大。

後因張聞天與毛澤東交接黨的總書記工作和整風、大生產等運動再次推遲。

1943年7月17日,中央書記處向中央政治局提出在8個月到9個月內召開七大的建議。

8月1日又發出了《關於「七大」代表赴延安出席大會的指示》。

後因中央政治局重新召開整風會議,已經啟動的會議進程再次中斷。

直到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上,中共中央正式決定了七大召開的日期和議程。

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終於開幕。

自建房裡的黨代會

與中共七大開會的時間數度更改一樣,會議地點的確定也是反覆了多次。

據資料介紹,中共中央最初考慮會議的地點是在陝北安塞縣舉行。

1940年5月,主管這一工作的中共中央秘書長任弼時和副秘書長李富春曾親自去安塞實地考察過。

他們認為,那裡環境隱蔽且便於防空,是召開大型會議的理想之地。

但也有幾點不盡如人意之處:一是交通不便;二是離黨中央所在地延安較遠;三是那裡的生活物資比較缺乏,供應難以跟上。

中央領導反覆考慮,只好放棄了這一方案。

安塞計劃放棄後,有關部門又把會議地點放在延安棗園。

棗園的優勢是樹木密集、高大,便於隱蔽;離中央領導住處較近,便於匯報與溝通;棗園的物資較安塞充足,便於採購和供應。

然而,待一切就緒後,卻發現這裡的水源嚴重不足,而且水質也不好,加之代表們的住宿也成問題。

這樣,棗園也放棄了。

後來,經多方權衡並報中央書記處拍板同意,最終將七大會址選定在了延安楊家嶺。

中央大禮堂1941年開始修建,1942年完工。

整個禮堂建築樸素大方、壯觀美麗,體現了中西合璧的設計風格——外觀是仿蘇聯式,內部是陝北窯洞式的石拱結構,可以容納上千人。

這也是當年延安唯一的有木樑和木柱的大型建築物。

因為前六次黨代會都是在別人修建好的房子裡召開的,所以,朱德風趣地說,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裡召開代表大會。

從4月23日到6月11日,七大會期總共50天,在自己建的房子裡,中共中央構築了第一座理論大廈——毛澤東思想。

中共七大作為「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史冊。

雖然七大最終順利召開了,但鮮為人知的是,出席會議的700名代表是歷盡艱辛才到達延安的。

由於戰亂,代表們去延安的路程可謂困難重重,險象環生,甚至是冒著生命的危險。

其中有不少人是來自淪陷區,要通過敵人的封鎖區,交通不便,有的騎馬,更多的是步行;因為路途遙遠,環境險惡,有的化裝成商人、小販或乞丐,甚至提前幾年出發,靠一雙腳板晝夜兼程;有的是由游擊隊護送來的,有的則是通過偽軍的內部關係護送來的;有的是從國外輾轉歸來的。

有的同志在路上遇到敵人襲擊時身負重傷,甚至犧牲在途中。

對黨的忠誠,對延安的嚮往,使代表們歷經艱險匯聚到了寶塔山下。

「不要把犯過錯誤的人推出去」

選舉黨的第七屆中央委員會是七大的一項重要議程。

七大的選舉,有一個過程。

首先是醞釀階段。

在醞釀階段中,代表們爭論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對犯過錯誤的同志,該不該選舉?

毛澤東在關於選舉方針的報告中指出:「我們既要選舉那些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堅持正確路線的同志進入新的中央委員會,也要選舉在那時犯了錯誤,承認了錯誤、改正了錯誤的人進入新的中央委員會。

對那時犯錯誤的同志,不應『一掌推開』,只要承認錯誤並決心改正錯誤,經過學習,這樣我們就有了更大的免疫性。

」經代表們充分醞釀和討論,會議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委員會,其中包括王明等幾位曾經犯過錯誤的同志。

高揚文作為太岳區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

選舉中央委員會時,高揚文擔任計票員。

投票後,一個身軀高大的人突然出現在計票員們面前,大家抬頭一看,原來是毛澤東來到了他們的工作現場。

毛澤東坐了下來,笑容滿面地問起每位候選人得票的情況。

大家將已經計算出來的票數向毛澤東作了匯報。

他很關心地詢問了洛甫(張聞天)與博古(秦邦憲)的得票情況,還特別問了王明得票多少。

因為票數還未統計完,計票員如實作了回答。

毛澤東沉思片刻後說:「最好能選上。

」他又說:「『七大』是一次團結的大會,犯了錯誤的人也有代表性……我們不要把犯過錯誤的人推出去,而要團結他們。

犯了錯誤,改了就好。

」然後,毛澤東平靜地坐在那裡,耐心等待著計票員們把選票統計完畢。

當毛澤東看到秦邦憲、王明最終被選上中央委員時,臉上露出了笑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有一段歷史,總在閃光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代表大會,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兩次代表大會間隔最長、會期最長、出席大會代表人數最多的一次代表大會。七大以「團結、勝利」的大會被載入中國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