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期「得語文者得天下」,讓孩子做好這一點就夠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語文為王」「得語文者得天下」可謂「語驚天下」。

語文作為一切學科基礎之基礎,再一次得到了官方的強調與社會時代的回應。

然而不少家長甚至部分老師都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誤區,總覺得學生看課外書是看"閒書"。

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聽寫、背誦、寫作文……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

真是這樣嗎?

有專家研究證明:一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的4-5倍的時候,才會形成語文能力。

一個學生積累了100多個寓言,200多條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詩詞,1000多條成語,因而她的學生文筆流暢,出口成章。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說過:一個多讀書的人,其視野必然開闊,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

也就是說,多讀書,不僅能使人變得視野開闊,知識豐富,而且還能使人具有遠大的理想,執著的追求。

語文是科學、技術、生活、禮儀、法規、德行……的綜合課程。

語言文字不過僅僅是這一綜合課程的符號載體,據研究,從學前班到小學三年級就基本上可以解決這個「工具」的運用問題(聰明的學生還可提前完成,這才是真正的「減負」),並且,學生只須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就行了。


語文所謂「文化修養」、「道德修養」、「藝術美學修養」(絕非什麼隨意解釋的先天「素質」),都是靠後天「養成教育」養成的。

所以,「習慣」問題至關重要,決不可掉以輕心。

初高中的老師就不講生字詞,個別語法錯誤都在作文批改、作文講評中「順帶」解決。

而這一份習慣是從大量的閱讀中體會到的!

有人說:「語文課是母語課」,其實既不懂「語文」究竟是什麼,更不懂什麼是「語文教育」。

「從幼升小一直到高考更大地鼓勵每個學生增加各學科知識的寬度、廣度而不是深度。

從中小學語文到大學語文的中文系,是從「積累量變」到「深化質變」,這可說是合乎認識規律與教育規律的。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可以這樣說,凡是作文寫得好的同學,都是喜歡課外閱讀的,因為我們可以從課外書中學到一些好詞佳句,可以學到一些寫作的方法,可以積累一些寫作的素材。

當然,讀課外書的好處還有好多,我想喜歡課外閱讀的同學都能深切地體會到。

學齡前的兒童,讀的書可以以圖為主,字大一點,書簿一點。

因為孩子小,不會選書,所以家長要幫著孩子參謀著選書。

許多家長給孩子買了書,發現孩子不愛看,就以為孩子不喜歡看課外書,諸不知有時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長自己身上。

有可能是家長選的書不適合孩子看,二是選的書難度高於孩子的閱讀水平。

黃金閱讀期

在孩子8-14歲時是黃金閱讀期,錯過了這一時期的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這個時期對於大多數中國孩子來說,依據每個人的教育環境、個性喜好等條件的不同而不同。


根據一個人的成長規律和中國教育升學考試製度,一個人一生中奠定人生觀、價值觀、知識基礎、閱讀興趣的大量閱讀,在10~14歲(即小學四年級至初中二年級)不到五年的時間。

由於教育條件和個體條件的不同,這個時間有的人長一些,有的人短一些。

因為四年級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字量,可以進行文字書籍的閱讀;而到了初二下學期,各學校又為了中考普遍增加了師生的學習時間、習題數量,沒有時間閱讀,到了大學階段,又面臨著繁重的課業、英語考級、考研、就業、實習打工壓力,也沒有時間集中閱讀。

因此,在10-14歲四年多的時間裡,如果學生掌握了高效的閱讀方法,閱讀了大量文學名著、名人傳記、科普讀物等書籍,就為他今後的人生觀的確立、專業的選擇、人生目標的確定、學習的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錯過了這一黃金閱讀期,那麼,今後中學、大學、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就會暴露出難以彌補的"先天不足",那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突擊補課,將很難奏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