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何方神聖,為何劉備、諸葛都嘆息「如果他在,蜀國不會戰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根據三國志記載,蜀漢章武二年,為了報復東吳襲荊州、殺關羽之仇,劉備帥大軍伐吳,不幸大敗而歸。

夷陵之戰,蜀漢馮習、張南等數十員宿將戰歿,精兵損失十餘萬。

蜀國多年的積蓄也在這場大戰中消耗一空,基本喪失了北伐中原、復興漢室的基礎。

夷陵之戰

其實這場戰爭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當時已經貴為蜀國丞相的諸葛亮在夷陵之戰前,曾經嘆息:法孝直如果還在世的話,一定可以說服主上不東征,就算勸不住也一定能夠保證全軍而退。

而後來劉備敗退白帝城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感嘆:孝直若在,不至於此。

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三國志·龐統法正傳》

這個法孝直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什麼大家都認為,他可以避免夷陵慘敗呢?

法正(新三國劇照)

  • 獻策取益州

法正字孝直,扶風人,原為益州牧劉璋的屬下,但一直沒有得到重用。

適逢曹操親征張魯(漢中),漢中是中原進入益州的必經之路,劉璋非常恐懼,被張松說服而準備派法正引劉備入關。

法正見了劉備,向劉備獻策:響應劉璋的求助,入關後先假作北上葭萌關(益州北部,靠近漢中),再突然回師取劉璋。

劉備聽從法正的計策,果然打敗劉璋,占據了益州,奠定了蜀漢的基業。

法正羽扇圖

  • 再策定漢中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曹操逼降張魯,占據漢中,卻因長安內亂,不得不留下夏侯淵、張郃留守,自己匆匆北返。

法正再次獻策,對劉備說:「曹操占據漢中,已經打開了通往益州的門戶,卻沒有繼續攻伐,而是留下夏侯淵和張郃據守。

曹操身經百戰,手下謀臣似海、武將如雲,自己也足智多謀,占據漢中卻沒有繼續向益州進攻,肯定是因為朝中內亂,不得不親自前去處置。

這對主公來說是天賜良機,應該抓住機遇,攻占漢中,進則可以虎視中原,退則扼守門戶。

」劉備再次聽從法正的獻策,進攻夏侯淵。

定軍山一戰,老將黃忠在法正的輔佐下,斬殺大將夏侯淵,牢牢占據漢中。

益州從此無憂。

三國志-法正形象

  • 勸諫有奇謀

法正跟劉備的感情非常好,也非常善於勸諫,勸諫方式因時制宜、不拘一格。

漢中爭奪戰中,在一場戰鬥中,劉軍作戰不利,需要馬上撤退。

當時的情形已經非常危急,曹軍前鋒兵力已經逼近中軍,射箭如雨。

但擁有「遁走」技能的玄德公這一次打出了火氣,寧死不肯退,還殺了好幾個請他撤退的裨將,其他人也不敢再次勸諫了。

這時候,只見法正騎馬衝到劉備身前。

劉備見狀,趕忙說:法正快避開弓箭。

法正說:明公,你都親自頂著槍林箭雨,衝鋒在前,更何況是小人我呢!

劉備沒轍,只好說:法正,我跟你一塊撤退。

於是,劉軍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智者法正

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

矢下如雨。

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

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

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

遂退。

--《三國志·龐統法正傳》

從歷史記載來看,法正是一個洞察人心、計謀百出的智者、謀士,連諸葛亮都「每奇正智術」,《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法正可以媲美郭嘉。

劉備取得益州根基,與法正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法正對於蜀漢政權的建立有著不可替代的功勞。

另外,從法正勸諫劉備避箭一事不難看出,法正跟劉備的關係非常好,已經不是一般的君臣如魚得水的親密關係了。

無怪乎,諸葛亮感嘆:如果法正在,肯定可以勸止劉備伐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黃漢升陣斬秒才,法孝直奇畫策算

黃忠定軍山斬殺夏侯淵的故事大可謂耳熟能詳,在三國演義中定軍山選段採用了大量的景色,人物描寫,互相襯托,相輔相成,可謂是生動活潑。這在關羽戰長沙之後使黃忠又上升了一定的知名度。在三國演義中史稱定軍...

三國蜀漢第一謀主法正

在三國歷史上許多人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對各國謀士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對於謀主這個稱呼卻知之甚少。謀主,通過其字面意思可知謀主就是出謀劃策的主要人物,如果把一個國家的謀士比喻為一個班上的學生...

如果法正不死,劉備夷陵之戰會如何?

法正是劉備的得力謀士,善出奇謀,深受劉備的信任和敬重,但法正死的很早,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只有四十五歲。眾所周知,諸葛亮善於治理內政,善於治軍,而法正善於出奇謀,特別是幫助劉備拿下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