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大家帶來三國中關羽忠義的故事,歡迎閱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為義而盟。

關羽殺了本處勢豪,逃難江湖,聞招軍破賊,前來應募,結果與劉備,張飛幸遇,交談甚是相投,於是三人在張飛莊後桃園結為兄弟。

這是第一回開篇所述。

標題不說「結拜」「結盟」,而說「結義」。

誓曰:「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可以說,「義」起領全篇,又貫穿全篇,成為全書中的一個神眼。

守義者便頌,背義者則伐,不論身在何方,皆用「義」來作褒貶的界限。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三國鼎立,魏吳蜀相爭,本無是非正邪之分,但小說就是要把蜀漢寫作正面,曹魏定成反面,很多人對此不解以至反感,其實,這裡面還是一個「義」在起作用。

劉關張重義,曹操背義,曹操最初行刺董卓不果,逃跑時對款待他的呂伯奢一家九口,悉數殺盡,並且大言不慚地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正是背義的宣言。

作者抓了一個「義』字,也使全書有了神韻。

關羽忠義一生,最後中了東吳呂蒙陸遜的計,戰敗被俘而死。

劉關張結義之後,便把相互之間的命運緊緊連在了一起。

結果張飛蠻幹,在軍中制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並且怒打要求放寬時限的下級軍官,終於激怒范疆、張達。

二人殺了張飛然後夜投東吳.張飛為「義」而死,其間有冤亦有愚。

劉備在關羽被害之後,執意伐吳,被眾人勸阻,似乎明白當下應集中精力對付曹魏,聯吳討魏的策略不能改變。

但張飛一死,劉備再也不能冷靜分析形勢,而是為「義」而動,興兵伐吳,結果促成魏吳聯盟,最終戰敗,病死白帝城。

劉備為「義」而死,其間有誤亦有命。

桃園三結義,三人焚香盟誓:「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實鑒此心。

」劉關張三人皆一生重義,相對而言,關羽的重義之舉,更為完美一些。

二、守義而戰。

興兵之初,諸侯會集,共討漢賊。

劉備投奔,並不被看重,只因是帝室之胄,才被袁紹賜於末座。

關羽張飛叉手侍立於後。

恰好華雄到寨前大罵搦戰,接著幾名大將出寨迎戰,均被華雄斬於馬下。

關羽請戰,並非於己邀功,實為劉備爭位。

面對強敵,關羽不飲熱酒,「酒且斟下,某去便來。

」大戰華雄,瞬間即勝。

「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

眾皆失驚。

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這段精妙的側面描寫,歷來為評論家看好,正面不著一字,盡得「斬」字風流。

從關羽「又手侍立於後」便能看出他對劉備「末位」的憤懣不滿,斬華雄應是關羽全然為「義」而戰之一證。

在關羽的戎馬生涯中.守義而戰的例子還不少,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數斬顏良,誅文丑。

當時兵敗,劉備附紹,關羽降漢,兄弟之間互不知曉,關羽領命與顏良對陣,首先是想打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關羽不愧武聖之名

《三國演義》身為四大名著之一,在民間的影響力是超過正史《三國志》的!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影響力不可謂不大,溫酒斬華雄,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讓眾人熟悉,並對關羽的武藝與忠義讚不絕口,更...

《三國演義》給我們撒了那些彌天大謊?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其改編的影視作品更是將三國帶入普通平民的視野里。關羽的忠義,劉備的厚朴,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謀略,司馬懿的陰險,這些都深深的烙印在人們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