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一個不作不死的「官二代」,送了命,也丟了封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任艷

赤壁大戰後不久,袁紹嘔血而死,他的幾個子侄分了地盤卻不團結,被曹操個個擊破,最後剩下袁熙和袁尚。

兩人打不過曹操,只得狼狽逃向遼東,投靠公孫康。

不料,這位公孫康很識得形勢,才剛見面就砍下二人的腦袋,快馬加鞭送往曹操處,贏得曹操的歡心,拜為「左將軍」,並被封「襄平侯」。

公孫康死後,弟弟公孫恭被擁立為「遼東太守」。

幾年後,侄子公孫淵篡位當上老大。

說起遼東這塊地盤,曹操一直東征西戰卻始終沒有吞併它,曹丕建魏國後,仍採取安撫之策。

等公孫淵當上一把手,當時的魏明帝曹叡立即拜公孫淵「揚烈將軍」,任命為「遼東太守」。

既接受了封號,就老老實實地當臣子吧?可公孫淵卻不這麼想,而是偷偷向江南的孫權拋出橄欖枝。

一、遛孫權,埋禍根

孫權在公元232年稱帝,建立吳國。

他收到公孫淵向自己稱臣的表,高興壞了,這說明自己四海咸服、人心歸附呀!而且,遼東勢力正好可以牽制曹魏,對於吳國來說,有利無弊。

孫權決定封公孫淵為燕王,封地幽、青二州十七郡、七十縣,並派遣兩名使臣帶上萬餘名兵士和豐厚的金銀財寶前往遼東。

載著孫權滿懷希望的船隊揚帆起航,卻沒想到等來的不是皆大歡喜,而是公孫淵的言而無信。

孫權的兩名使臣一到遼東,就被公孫淵下令砍頭,首級送到魏國邀功去了,而滿船的珠寶盡被公孫淵笑納,還有萬餘名兵士也被收編。

這才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丟盡臉面,「氣涌如山」,氣得吐血,當即點齊軍馬,準備去遼東找公孫淵拚命。

這時,左右薛綜攔住他:「陛下不可如此,暫且忍下這口氣,這等毫無誠信之人,不用陛下動手,自有人收拾他。

」孫權強壓下怒火,沒有出兵。

二、「狼真的來了」

魏明帝收到公孫淵的禮物,升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

公孫淵欺騙、玩弄了孫權,又得到豐厚的財寶和賞賜,洋洋得意。

殊不知,他的背信行為為自己挖下了墳墓。

魏明帝雖然對公孫淵進官封爵,大加賞賜,暗地裡對他的背信棄義卻心懷顧忌,公孫淵這樣對待吳國,又怎麼能相信他會始終對魏國忠心呢?遼東那裡隨時會有大麻煩。

於是,237年,曹叡派幽州刺史毌丘儉拿著詔書到遼東,要公孫淵去洛陽上朝。

也許知道去洛陽沒有什麼好果子吃,公孫淵一不做二不休,發兵阻擊毌丘儉。

在遼隧縣一場激戰後,公孫淵把毌丘儉打退,隨即,自立為「燕王」,展開自救行動。

他一面勾結鮮卑人,指使他們不斷騷擾魏國,一面又派人去吳國,再次表示願意稱臣。

上了一次當的孫權,再也不相信他了,對他的上表置之不理,而魏國可沒有忍耐的好脾氣,明帝派出司馬懿帶大軍前來討伐公孫淵。

司馬懿把公孫淵的都城——襄平圍得嚴嚴實實。

只月余,城中糧食已經吃光,手下打開城門投降,公孫淵奪路出城想逃跑,卻被司馬懿的部將抓住砍殺,一命嗚呼。

子曰:「民無信不立。

」說的是人沒有誠信就沒有立足之地;公孫淵如此反覆無常、背信棄義,他的下場就已經註定。

「信則立,不信則廢」, 一個人,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守信於己,取信於人,才能謀生存、求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時代的第四國,最後被司馬懿一人所滅

當年魏蜀吳三國鼎立之時,遼東還有個割據勢力,號稱「遼東王」、「燕王」,一直都享有半獨立狀態,儼然三國時代的「第四國」。可後來因為野心太大,被司馬懿一人所滅。我們先來講述下故事背景。東漢末年,天下...

三國之外第四國,魏蜀吳之外還有個燕國

連小朋友都知道三國魏蜀吳,如果把這句話改成「四國魏蜀吳燕」,所有人都不習慣。但如果較真的話,三國演義應該改成四國演義,還有個燕國。這個燕國存在了48年,比蜀漢還多六年(不包括劉備入蜀後之、稱帝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