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風云: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20位(對)名相,你知道幾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伊尹扶商

伊尹,原名摯,官號阿衡、保衡,商初湯王的重要輔臣。

《呂氏春秋》說有姺氏女於伊水邊得嬰兒於空桑,故以伊為其姓。

相傳伊尹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務農,商湯娶有莘氏之女為妃,伊尹自願作為陪嫁之臣,隨同到商。

他背負鼎俎為湯烹炊,以此為引,分析天下大勢,提出"伐夏救民"的主張,得到湯的賞識和重用,任其為相。

伊尹輔佐商湯攻滅夏桀,建立商朝,並為商朝理政安民六十餘載。

商湯死後,歷佐外丙、仲壬相繼為王。

他們在位時間都很短,伊尹掌握著統治權。

仲壬死後,立太甲為王,太甲昏庸暴虐,不遵守湯的法度而亂德敗行,被伊尹放逐到桐。

伊尹自行代理國政。

三年後,太甲悔過自責,又被接回復位。

伊尹死於沃丁時,商代後王對伊尹舉行隆重的祭祀,《詩·商頌·長發》也高度讚揚他。

伊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著名的賢相。

2、周公輔政

周公,姓姬名旦,又名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先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治國,並製作禮樂,天下大治,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亦是儒學奠基人,被尊為"元聖",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

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周公是周武王姬發的母弟,在周滅商之戰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

"滅商二年後,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

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便勾結紂王的兒子武庚,並聯合東夷部族反叛周朝。

周公奉命東征,三年平定叛亂,鞏固了周朝的統治。

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正式建議成王把國都遷到洛邑,並實施封邦建國之策,將周室宗親和功臣,分封為各部諸侯,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

另外在封國內普遍推行井田制,將土地統一規劃,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

他還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和貴賤等級制。

成王長大後,周公便還政退位,專心"制禮作樂"。

周公死後,成王將他葬在畢邑文王墓旁,以示對他的無比尊重。

3、齊相管仲

管仲(約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又稱敬仲,潁上(潁水之濱)人,是春秋前期齊國傑出的政治家。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

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分錢時管仲常常多取,鮑叔牙並不以為意,反而處處為他設想,一直都善待管仲。

後來,管仲輔佐齊國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齊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孫無知篡位。

前685年春天,齊國大夫雍廩殺了公孫無知,公子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

魯國支持小白之兄公子糾,因此齊國和魯國交戰,管仲一箭射中了齊桓公的帶鉤,齊桓公裝死,騙過了管仲。

後來齊國戰勝魯國,鮑叔牙要求魯莊公處死公子糾,並把管仲交給齊國。

在鮑叔牙強烈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甚至尊為"仲父",後世尊管仲為"春秋第一相"。

管仲在齊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終於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

他與鮑叔牙的友誼、輔助桓公成就春秋霸業都成為千古佳話。

管仲重視商業,在淄博設立七處市場,為了吸引外來商人,還設立了七百處"女閭",也就是妓院。

所以管仲也可以稱為是中國官營妓院的始作俑者。

清代褚人獲《堅瓠續集》卷一記:"管子治齊,置女閭七百,征其夜合之資,以充國用,此即教坊花粉錢之始也。

"

4、晏嬰相齊

晏嬰(?——前500年),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高密)。

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

他生活十分儉樸,穿的是"緇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車駑驪;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

他不僅如孔子所說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

景公見晏子妻"老且惡",欲以愛女嫁他,他堅辭不納。

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

內輔國政,屢諫齊王。

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

晏嬰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四十餘年,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

孔子稱他:"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司馬遷也非常推崇晏嬰,將他比作齊相管仲。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晏嬰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

相傳為晏嬰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後人集其言行軼事而成。

5、范蠡歸湖

范蠡(約前536——前448),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

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

後來到了越國,輔助越王勾踐二十多年,終於使勾踐在公元前473年滅吳,一雪前恥。

范蠡十分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在輔佐勾踐滅吳後,即離開越國,到了齊國,努力經營,後來定居於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

范蠡很有經商的頭腦,他根據市場的供求關係,發現價格漲落有"一貴一賤,極而復反"的規律,所以提出一套"積貯之理"。

就是在物價便宜時,要大量收進,"賤取如珠玉",即像重視珠玉那樣重視降價的物品,儘量買進囤積;漲價之後,就儘量賣出,"貴出如糞土",即像拋棄糞土那樣毫不猶豫地拋售。

他還根據季節規律,提早儲備物資。

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是我國道德經商儒商的鼻祖。

范蠡既能治國用兵,又能齊家保身,是先秦時期罕見的智士。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

6、商鞅變法

商鞅(約前390——前338),公孫氏,名鞅,原為衛國公族,又稱衛鞅,後封於商,稱商鞅。

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聞秦孝公下令求賢,乃離魏去秦,以變法強國之術說孝公,孝公大喜,以商鞅為左庶長,下令變法。

變法令下達後,商鞅放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桿在都城南門,宣稱誰能將木桿搬至北門賞十金,但無人響應,他又將賞金增至五十金,有一個人將木桿搬到北門,即獲得五十金,以此取信於民。

當時太子犯法,商鞅罰懲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公孫賈。

新法令推行幾年後,秦國百姓家給人足,臣民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孝公以商鞅為大良造。

兩年後,秦從雍(今陝西鳳翔)遷都咸陽,並第二次下變法令。

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國富強。

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權力基礎,即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捲土重來,對商鞅施行了瘋狂的報復。

他們不僅以誣告陷害的方式迫使商鞅謀反,而且以最殘酷的暴行,將他五馬分屍。

"商鞅變法"雖然慘遭失敗,但他所開創的變法大業卻順應了歷史潮流,並最終對秦朝的統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商鞅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的要求,從"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論點出發,強調教育改革,注重培養人才。

但他手段簡單粗暴,焚燒《詩》、《書》,實行愚民政策和文化專制主義,甚至推行連坐法而刑及無辜等,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致使他死於貴族的報復而"秦人不憐"。

7、秦相李斯

李斯(前280——前208),字通古,楚國上蔡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鄉中小吏,掌管文書,見到廁鼠與倉鼠的不同境遇,感嘆道:"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所在自處耳!"於是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投呂不韋門下,很快得到器重,任以為郎。

後藉機勸說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深受秦王賞識,被擢為長史。

秦王採納李斯的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收效甚著,遂拜其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驅逐六國客卿。

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所採納,取消了逐客令,李斯更加受到重用,不久即官封廷尉。

他輔佐秦王政統一天下,與王綰、馮劫共尊其為皇帝;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全國度量衡和貨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

秦始皇死後,趙高與胡亥、李斯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胡亥為二世皇帝。

後來,李斯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斬於咸陽,並夷三族。

8、蕭規曹隨

西漢初,蕭何為相。

惠帝二年(前193),蕭何病重,臨終時惠帝詢問後繼者,蕭何薦以曹參。

曹參為相三年期間,仍以治齊之術治漢,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施政辦事一概遵循蕭何創立的規章制度,無所變更。

任用官吏也都是選用那些厚重穩健的有德長者,而對那些華而不實的浮誇之徒概不錄用。

從而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曹參死後,百姓編了一首歌謠稱頌他:"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後,遵守不偏離。

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

"後人用"蕭規曹隨"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

9、運籌帷幄漢張良

張良(前251——前186),字子房,秦末漢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

先世原為韓國貴族,五代在韓為相。

秦滅韓後,他圖謀復國,於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偕刺客以鐵椎擊始皇於博浪沙,誤中副車,遂改名換姓,逃匿於下邳。

傳說遇黃石公,得兵書《素書》。

秦二世二年,張良率眾投奔劉邦,後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助其聯合英布,拉攏彭越,重用韓信,終至破秦滅楚,創基立漢,封為留侯,與蕭何、韓信並稱"漢興三傑"。

漢朝建立後,高祖劉邦大殺功臣,張良目睹英布、彭越、韓信等人的悲劇,深悟"狡兔死,走狗烹。

飛鳥盡,良弓藏。

敵國破,謀臣亡"之古訓,決然辭官,歸隱江湖,令後人追慕不已。

10、諸葛亮治蜀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水)人,三國時蜀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一面躬耕讀書,一面留心世事,伺機施展抱負,被時人稱為"臥龍"。

建安十二年(207),經名士徐庶薦舉,劉備"三顧茅廬",登門求教安定天下大計。

諸葛亮把當時形勢向劉備做了精闢分析,提出了完成統一全國大業的建議,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劉備讚賞備至,心悅誠服。

從此,諸葛亮就成為劉備的重要謀士,輔佐劉備稱帝。

建安十三年(208),聯合孫權,在赤壁大敗曹操,隨即引兵奪取荊、益二州,建立蜀漢政權,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功拜丞相,錄尚書事。

劉備死後,諸葛亮繼佐後主劉禪,封武鄉侯,以丞相兼領益州牧,掌握蜀漢軍國大事,持法謹嚴,賞罰必信,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積極發展農業生產,派人維護都江堰水利工程,鼓勵百姓種植棉桑,在漢中大興屯田;對西南少數民族採取"和撫"政策,改善和他們的關係,並派人到那裡推廣內地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西南各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強西南地區的統一。

此外,還注意保持蜀吳聯盟,以維持三國鼎立的均勢。

經過諸葛亮的勵精圖治,使一度民貧勢弱的蜀漢終於成為"天府之國"。

從建興六年(228),諸葛亮數次揮師北伐,攻擊曹魏,以圖統一全國。

建興十二年(234),與魏將司馬懿相拒於渭南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葬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世所欽仰,唐代杜甫《蜀相》詩云:"三國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可謂其傳神寫照。

11、東晉名相謝安

謝安(320——385),字安石,號東山,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東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

謝安出生於世家大族,陳郡謝氏顯赫當時,與瑯琊王氏並稱"王謝"。

謝安自幼聰慧,思維敏捷,性愛讀書,不喜為官。

年輕時隱居會稽,常與王羲之、支道林、許詢、孫綽、李充等名士相往還,寄意詩文,放情山水。

直到四十多歲時,才接受征西大將軍桓溫徵召,作了司馬,從此步入仕途,官至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封建昌縣公。

其一生最大功績是在383年的淝水之戰中,以八萬人馬戰勝了苻堅的百萬大軍,創造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歷史典實。

然而,淝水之戰的煙火還未完全散盡,謝安卻因功名極盛遭到了一些陰險好利之徒的陷害。

於是,他上疏辭官,幾日後病卒於京師建康。

謝安死後,晉廷哀悼三天。

追封太傅,諡號"文靖"。

又念其平定苻堅有功,改封號為"廬陵郡公"。

12、關中良相王猛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劇縣(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南)人,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著名政治家、軍事家。

王猛少時家貧,曾以販畚為業。

長大後隱居華陰山,博學好兵書,懷佐世之志。

其時北方正陷入十六國之亂,南方東晉亦是風雨飄搖。

前秦大將苻堅欲謀霸業,久聞王猛之名,派人前去懇請王猛出山,雙方一見如故。

東晉昇平元年(357),苻堅自立為大秦天王,以王猛為中書侍郎,職掌軍國機密。

因治績卓著,很快升為尚書左丞、咸陽內史、京兆尹,再升為尚書左僕射,輔國將軍、司隸校尉,一時權傾內外。

王猛明法嚴刑,禁暴鋤奸,有罪必罰,有才必任,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幹。

他還興修水利,獎勵農桑,辦學重教,協洽周邊,關中一時大治。

東晉寧康三年(375),王猛積勞成疾,終致病危,苻堅親臨探視,並詢問後事,王猛遺言不可攻晉。

王猛死後,被隆重安葬,並追諡為武侯。

後苻堅不聽王猛之言,攻東晉,以至有淝水之敗。

13、房謀杜斷

房指房玄齡,杜指杜如晦,俱為初唐名相。

早先兩人皆為秦王李世民幕府屬官,常從征伐,參與機要,為秦王得力謀臣。

玄武門之變,兩人亦居功甚大。

秦王即位,是為唐太宗,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遷尚書左僕射;杜如晦為兵部尚書,貞觀三年遷尚書右僕射。

據《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

『及如晦至焉,竟從齡之策也。

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

"

也就是說,兩個人在執政上各有所長,房玄齡主意多,善謀劃,杜如晦能當機立斷。

房玄齡、杜如晦同掌朝政,同心協力,配合默契,謀劃和掌管國家大事,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大好局面,房、杜二人也成為歷史上良相的典範。

元人雅勒呼有詩讚曰:"房謀兼杜斷,蕭律繼曹遵。

"

14、魏徵善諫

魏徵(580——643),字玄成,鉅鹿曲城(今河北巨鹿)人,初唐傑出政治家。

幼年喪父,生活孤貧,雅好讀書,深通學術,胸有大志。

太宗即位後,擢為諫議大夫。

貞觀初授秘書監,參掌朝政,校訂圖籍。

後一度任侍中,封鄭國公。

魏徵以善諫著稱,即使在太宗大怒之際,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令太宗又敬又畏。

有一次,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卻終未成行,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答:"當初確有此意,但怕你直言進諫,故打消此念。

"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一隻上好的鷂鷹,逗弄玩樂,很是得意,忽見魏徵走來,忙將其藏入懷中。

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鷹悶死在懷中。

魏徵一生以諫諍為己任,前後向唐太宗進諫兩百餘事,大至朝廷大政方針,小至皇帝生活私事,都無所迴避。

武德九年,冒著被罷官的危險,拒不簽署李世民征點中男(16-18歲)的決定,最後終於諫止,使百姓免於一次兵役負擔。

貞觀六年,力排眾議,諫止太宗赴泰山封禪,節約了大量的開支。

魏徵所諫,匡正了唐太宗的許多失誤,對"貞觀之治"的出現起了重要作用。

15、半部論語宋趙普

趙普(922——992),字則成,祖籍幽州薊縣,北宋著名政治家。

960年,趙匡胤得趙普之助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建立宋朝,封趙普為右諫議大夫;次年,又依趙普之計"杯酒釋兵權",削奪了朝中諸將兵權。

967年,趙普加職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

963年,宋太祖想改年號,要求這個年號以前沒有用過。

有人提議"乾德",宰相趙普稱頌不已。

後來發現偽蜀曾用過這個年號,驚問趙普,趙普不能回答。

太祖感嘆說:"宰相須用讀書人啊。

"趙普惶愧,歸家閉門讀書。

後來每當朝廷有事難決時,趙普便回家讀書,第二天就把事情解決了。

太宗繼位,繼續任用趙普為相,有人告訴太宗,趙普只懂《論語》,其他書都沒讀過。

太宗問趙普此話可屬實,趙普回答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

趙普死後,家人在他書房裡發現一個小箱子,打開一看,裡面果然只有《論語》二十篇。

趙普兩度罷相,又兩度入相,幾番浮沉,全賴一部《論語》,有遠見而乏卓識,一生哀榮功過,足堪回味。

此後人們便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性。

16、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號玉泉,法號湛然居士,出身契丹貴族,世居金中都,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

自幼精通漢文,博覽群書,天文、地理、律歷、術數無所不涉。

金末曾仕開州同知。

成吉思汗十年(1215),蒙古攻占燕京,耶律楚材受成吉思汗召用,官至中書令,呼為"吾圖撒合里"(長髯人)。

他隨成吉思汗數度出征,常曉以治國安民之道,屢立奇功,又諫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徵發殺戮,使貪暴之風稍斂。

窩闊台汗即位後,耶律楚材更加受器重,官至中書令,被譽為"社稷之臣"。

他主張"以儒治國",仿中原王朝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實施改革措施。

任職近三十年,元代典章制度多由他奠定,為蒙古政權的立國和恢復中原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7、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人,明嘉靖中葉進士。

隆慶元年(1567)入閣。

萬曆元年(1573)神宗即位,為內閣首輔,為挽救明王朝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封建社會末期最負盛名的改革家。

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創製"考成法",以"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和"強公室,杜私門"作為為政方針。

在經濟上,推行"一條鞭法",把各項賦役合併歸一,並按田畝征銀,使一向以實物繳納的賦稅和勞役轉由貨幣完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史上的重大變革,但在頑固派的阻撓下,貫徹不徹底。

在軍事上,任用戚繼光鎮薊門,李成梁鎮遼東,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敵台"三千多座,鞏固了北方邊防,並在邊疆實行互市政策,促進貿易往來。

張居正改革的收效明顯,後來雖被守舊頑固勢力清算,改革被否定,但對歷史的影響是不可泯滅的。

18、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晚清重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

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

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考中了同進士。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咸豐三年(1853),借清政府急於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之機,曾國藩因勢在家鄉湖南一帶,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

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

曾國藩對晚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一方面痛恨西方對中國的侵略,一方面又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以自強。

曾國藩不僅功業顯赫,而且博學多才,詩文兼擅,是晚清著名理學大師和散文大家,一生著述頗多,尤以其寄給子弟的《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20日),曾國藩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諡曰"文正"。

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19、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

左宗棠少時應童子試得首名,寫下"身無半文,心憂天下;手釋萬卷,神交古人"的銘志聯。

道光十二年(1832)中舉,此後屢試不第,轉而鑽研輿地兵法,深得當時許多名流顯宦的賞識。

林則徐非常器重左宗棠,認為"西定新疆",非左宗棠莫屬。

咸豐初年,左宗棠先後應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之邀,出佐湘幕,崢嶸漸顯,朝野注目,時人有"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語。

咸豐十年(1860),左宗棠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招募"楚軍",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重要力量。

左宗棠是洋務派首領之一,曾創辦福州船政局。

光緒三年(1877),他率軍消滅了俄國人支持的阿古柏叛亂政權,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

新疆平定後,建議在新疆設省,並提出浚河渠、建城堡、清丈地畝和理正賦稅等建議。

在中俄伊犁交涉中,他主張"先之以談判,繼之以戰爭",並在新疆做了軍事部署。

後調任軍機大臣、任兩江總督。

中法戰爭期間反對李鴻章妥協投降,主張抵抗,被任命督辦福建軍務。

20、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本名章桐,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一號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安徽合肥東鄉人,洋務派代表人物,淮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

他率領淮軍與曾國藩的湘軍一起鎮壓了太平天國,接著又鎮壓了捻軍,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被譽為"中興名臣"。

因軍功顯赫,累遷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繼曾國藩之後出任直隸總督,後又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籌辦洋務,成為同治、光緒兩朝的地方重臣。

李鴻章在與列強的交往中意識到富國才能強兵,故積極推進官辦、商辦軍工企業的發展。

他先後創辦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漠河金礦、天津電報局、津榆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還建立同文館,選派留學生出洋。

他辦洋務的初始動機是辦軍工企業,造出槍炮、彈藥、機器、艦船和水雷,主要用來對付捻軍。

但由於直接改善了淮軍的武器裝備,使淮軍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軍事力量,後期淮軍實際上成了國防軍。

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擊敗,李鴻章受命赴日本春帆樓媾和,交涉期間遇刺負傷,最後訂立《馬關條約》,因此背上賣國罪名。

他也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史上智商最高的八個人物

1姜子牙 生於公元前1156,死於公元前1017年,壽至139歲,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姜子牙半...

中國古代十大名相,唐朝的就占了4位

華夏大地,自古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既有無數帥才猛將保家衛國、開疆拓土,又有歷代賢臣良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接下來,博學書院就與大家一起分享中國古代十位不可不知的賢相。

揭秘中國歷史上的八大文將都有誰

一、齊國的管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

歷史上的十六大名相,個個牛人!又漲見識了!

丞相(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的行政長官,是所有文人夢寐以求的官職。朝代不斷變換,丞相(宰相) 也在不斷更替,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今天笑談君就來說一說歷史上的十六大名相,看看他們都做了什麼。一、商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