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名相,唐朝的就占了4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華夏大地,自古地靈人傑,人才輩出。
既有無數帥才猛將保家衛國、開疆拓土,又有歷代賢臣良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接下來,博學書院就與大家一起分享中國古代十位不可不知的賢相。
管仲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一前645)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諡號敬,史稱管子。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
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成功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商鞅
商鞅(約前390一前338)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
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
商鞅本是魏國之臣,可惜不受重用,後來他聽說秦孝公下令求賢,便投奔於秦國,輔佐秦孝公變法。
商鞅先後兩次(公元前356和前350年)進行了改革,具體措施包括頒布法律,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用法律手段剝奪舊貴族特權,國家承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私有權,在法律上公開允許土地買賣等。
經過這些改革,秦國的國力逐漸雄厚,並為最終吞併六國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但由於商鞅的變法觸及了舊貴族的特權,再加上刑罰過嚴,秦孝公死後,商鞅被繼位的秦惠王車裂而死。
李斯
李斯(前280一一前208),戰國時期楚國人。
公元前247年,李斯來到秦國,先在秦相呂不韋手下做門客,取得呂的信任後,當上了秦王的近侍。
李斯利用經常接近秦王的機會,給秦王上了《論統一書》,勸說秦王抓緊「萬世之一時」的良機,「滅諸侯成帝業」,實現「大下一統」,秦王嬴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命其制定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驅逐六國賓客,李斯寫了《諫逐客書》一文,列舉大量歷史事實,說明客卿輔秦之功,力陳逐客之失,勸秦王為成就統一大業,不能講國別,分地域,要廣集人才。
秦王看了《諫逐客書》深受感動,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任命李斯為宰相。
秦朝所採取的許多措施如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焚書坑儒,進行思想控制等都是出自李斯的建議。
蕭何
蕭何(?—前193年),西漢初期政治家,漢初三傑之一,沛縣人。
秦末輔佐劉邦起義。
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
在楚漢戰爭中,蕭何留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漢軍的得力後方,不斷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關羽,建立漢朝起了重要作用。
漢代建立後,蕭何位列眾卿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
魏徵
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唐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河北巨鹿人。
魏徵本來是李世民之兄李建成的慕僚,玄武門兵變後,李世民愛才如命,不計前嫌將魏徵收為己用。
魏徵在歷史上以善於進諫著稱。
他性格直爽,從不委曲求全,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
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
據記載,魏徵在貞觀年間先後上疏二百餘條,強調「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對唐太宗開創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逝家中。
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
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
杜如晦
社如晦(585一630),字克明。
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
唐武德元年(618年),杜如晦被李世民招為秦王府屬官。
杜如晦常從征伐,參與機要、軍國之事,剖斷如流。
杜如晦做宰相時,正值唐朝新建不久,他與房玄嶺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兩人所定。
杜如晦長於斷,房玄齡善於謀,兩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太宗。
後世論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房玄齡
房玄齡(579一648),齊州臨淄(今濟南章丘相公莊人),是唐朝的開國宰相。
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房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
貞觀年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
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社稷之功」。
貞觀年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管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即法規敕令)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
房玄齡去世後,諡號「文昭」。
配享太宗廟遷。
狄仁傑
狄仁傑(630一700),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太原南郊區)人,備受武則天器重的宰相。
狄仁傑為官正直,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
狄仁傑以善干斷案著稱,他在武則天統冶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錯、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進士第四名及第,開始擔任各地方父母官。
他深入群眾。
體察民情,深感社會的貧困和改革的必要。
宋神宗繼位後,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史稱「王安石變法」。
在改革中,他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指定了一系列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
由於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在熙寧七年(1074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
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1076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閒居江寧府。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均被廢除。
王安石不久便鬱鬱而終。
張居正
張居正(1525一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湖北沙市郊區)人,明嘉靖中葉進士。
隆慶元年(1567年)入閣,萬曆元年(1573年)神宗即位,為內閣首輔,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最負盛名的改革家。
張居正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政治上,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中心是解決官僚爭權奪勢、玩忽職守的腐敗之風;軍事上,他用戚繼光鎮薊(jì)門(今河北遷西縣西北),李成梁鎮遼東(今遼寧遼陽),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敵台」二千多座,加強北方的防備;經濟上清查土地、改革賦稅、實行「一條鞭法」。
張居正榮凳首輔之位後,理政十年,使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明朝重新煥發出青春。
(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而內閣首輔變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所以無須對明無宰相而糾結。
)
篇幅所限,不在此列的其他名丞賢相,還各位看官請於評論中補充。
揭秘中國歷史上的八大文將都有誰
一、齊國的管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
這二十個著名的宰相,影響了中國的歷史!你知道幾個呢?
1、伊尹扶湯伊尹,原名摯,官號阿衡、保衡,商初湯王的重要輔臣。《呂氏春秋》說有姺氏女於伊水邊得嬰兒於空桑,故以伊為其姓。相傳伊尹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務農,湯娶有莘氏之女為妃,伊尹自願作為陪...
歷史上的十六大名相,個個牛人!又漲見識了!
丞相(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的行政長官,是所有文人夢寐以求的官職。朝代不斷變換,丞相(宰相) 也在不斷更替,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今天笑談君就來說一說歷史上的十六大名相,看看他們都做了什麼。一、商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