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用三公報恩,拜賈詡為太尉,孫權都看不下去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按照東漢官制,司徒、司空和太尉就是朝廷的三公,雖然多數情況下並不掌握實權,但地位尊崇,一般都是用名望非常高的人擔任。

這裡所謂的名望,一般主要是出身門第比較高,或者是品行高尚為世人稱道,或者是學術水平比較高時所公認。

比如說東漢末年曾經擔任過三公職位的包括王允、黃琬、皇甫嵩、周忠、朱儁、荀爽等人,都是當時非常知名的人物。

王允出自太原王氏,黃琬是江夏黃氏,皇甫嵩和朱儁都是討伐黃巾的主要將領,荀爽是潁川荀氏,也就是荀彧的叔叔,周忠是廬江人,父親周景就曾擔任過太尉,周忠也是周瑜的叔父。

劉備稱帝後,只任命了一個司徒,也就是許靖。

因為劉備圍攻成都時,許靖本來是劉璋的蜀郡太守,但是逃出來投降劉備,雖然沒能成功,但劉備仍然因此看不起許靖,對他的節操有所懷疑。

所以法正勸他說,許靖就是那種名滿天下但其實沒什麼真才實學的人,但是他名氣大,還是應該用他,不然會讓天下人覺得劉備對賢才不夠重視。

《三國志·法正傳》:

璋蜀郡太守許靖將逾城降,事覺,不果。

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誅靖。

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

正說曰:「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

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

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由此,許靖也成為蜀漢歷史上唯一一個司徒。

但劉備沒有設置司空、太尉,只以諸葛亮為丞相。

曹丕登基為帝後,三公分別是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太尉賈詡,之後是鍾繇任太尉。

華歆在《三國演義》里的形象不太好,尤其是在曹丕篡位的時候,華歆參與了逼宮。

但在《三國志》中還是一派忠厚長者的風度。

在何進輔政的時候,他就受征為尚書郎入仕,董卓之亂後從武關逃出到南陽,之後又被漢獻帝派來的使節太傅馬日磾徵辟為掾。

不久後,就被拜為豫章太守。

揚州刺史劉繇死後,劉繇部屬原意奉華歆為主,但他認為不是天子之命,表示拒絕。

孫策渡江,他知道不是孫策對手,就主動向孫策投降了。

王朗更不用說,師從太尉楊賜,也就是楊修的爺爺,少年知名,後來在徐州陶謙手下為治中,勸陶謙主動向當時被李傕郭汜控制的朝廷遣使貢獻,被漢獻帝拜為丹楊太守。

孫策渡江後,手下人認為孫策善於用兵,王朗不是對手,勸他投降,但他認為自己是天子任命的官吏,不能不戰而降,就拒絕了。

後來兵敗被俘,孫策也知道他是海內名士,沒有害他。

到官渡之戰時,曹操以朝廷名義征華歆和王朗,他們才分別到了曹操陣營。

在曹操時期,他們就一直地位比較高,曹操對他們也很尊重。

曹丕繼位後,更曾說過:「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就是指華歆、鍾繇和王朗。

從資歷和名望來說,賈詡也是很高的。

在董卓入洛陽之前,賈詡就已經經過察舉孝廉在朝廷為郎官,後來因病棄官。

董卓控制朝廷時,賈詡還是太尉掾,被董卓任命為平津都尉,不久又升為討虜校尉,隨牛輔出征,對抗討伐董卓的關東諸侯。

董卓死後,賈詡勸李傕郭汜不要棄軍逃走,反而沿路徵召軍隊,回師關中,圍攻長安。

成功後,李傕想給賈詡封侯,賈詡固辭不受。

李傕又要拜他為尚書僕射,賈詡認為自己名望還不夠,不能擔任這樣需要比較高的名望的職位,也拒絕了。

所以,李傕只讓他擔任了尚書,主管官員任命。

之後,又被拜為光祿大夫、宣義將軍。

《三國志·賈詡傳》:

後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又以為尚書僕射,詡曰:「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

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乃更拜詡尚書,典選舉,多所匡濟,傕等親而憚之。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的時候,賈詡隨張繡在南陽,所以袁紹曾派人要和張繡結盟,讓張繡從背後夾擊曹操。

但賈詡認為,袁紹勢力大,曹操勢力小,張繡投降曹操會更受重視,得到更高的待遇。

後來,張繡又在賈詡的勸說下,向曹操投降。

所以,曹操對他是非常重視的。

官渡之戰後,曹操就以朝廷的名義拜為執金吾,封都亭侯,不久遷為為冀州牧。

需要注意的是,曹操給自己手下人的封拜除授中,給予州牧名義的,只有賈詡這一個例子。

雖然當時冀州還在袁紹控制之下,賈詡只是虛領冀州牧而已,實際工作是參司空軍事,也就是曹操的參謀。

河北平定後,曹操自領冀州牧,賈詡轉為太中大夫。

所以說,賈詡的資歷是非常老的,名氣也很大。

相比於其他人以品行節操所獲得的名氣來說,賈詡的名氣是來自他的計謀,受人尊重的程度不如王朗、華歆、鍾繇這些人。

但因為賈詡在立儲的問題上,幫助過曹丕,所以曹丕在登基為帝後拜賈詡為太尉。

其實從賈詡的角度來說,他並不見得真是要幫曹丕,只是就事論事的說了自己的看法而已。

曹丕登基的時候,漢末重視名節的習慣還在,所以一般都認為三公這種主要任務是和天子坐而論道的高官,應該用年高德劭的人來擔任,應該更加注重社會影響,也就是讓社會公論認為品行高尚的人來擔任,而不應該用來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三國志·賈詡傳》裴松之注引:

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魏略曰:文帝得詡之對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

荀勖別傳曰:晉司徒闕,武帝問其人於勖。

答曰:「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

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笑之。

這就是說,誰當三公應該服從公論,以引導社會風氣和樹立道德楷模,也就是以賢德為三公的第一要求,而賈詡對曹丕是私恩,賈詡的名望也不足以讓其他人當成楷模,所以曹丕這樣做是公器私用,是自己亂了法度,樹立了一個不好的典型。

因此,孫權聽到這個消息後,才嘲笑了曹丕。

劉備雖然看不起許靖,但因為許靖名望高,仍然放棄了個人好惡,而讓許靖擔任司徒;曹丕卻不顧社會公論,用賈詡這種並非以道德節操著稱的人來擔任三公。

相比之下,劉備和曹丕的做法剛好相反。

官員是由皇帝和朝廷任命的,這也是皇帝最主要的權力之一。

所以,皇帝如何運用這個權力,就會對社會風氣產生強烈的導向作用。

皇帝以職官為私器,任人唯親,當然是宵小橫行,小人當道,皇帝以職官為公器,量才度德,任人唯賢,任人唯德,結果當然是君子道長,小人道消。

當然,究竟是任人唯親還是任人唯賢、任人唯德,也可以看出皇帝的格局大小。

很多時候,皇帝任人唯親都是為了加強權力,而比較自信的皇帝則會在任命官員的時候首先考慮一個人的品行和才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在你心中三國第一謀士是誰? 諸葛亮? 郭嘉?

三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由於很多文學著作的推廣,可以說三國迷算是歷史迷里比較多的了。而喜歡的多了,爭論的就多了,因為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喜好,對於誰是第一謀士想必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心裡的答案...

漢朝復興的最後機會被這個甘肅武威人給毀掉了

宦官專政是東漢走向覆滅的重要原因,漢靈帝死後,當時的大將軍何進(漢靈帝何皇后的親哥)和司隸校尉袁紹為了消滅皇帝周圍的宦官群體,密詔董卓帥兵進軍洛陽清君側,但董卓還沒進京,何進已被宦官段珪所殺,...

曹魏開國三公,竟然有兩個是拜孫策所賜!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 220年,曹丕繼承曹操魏王位,大賞功臣,以大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御史大夫。也就是在同一年,曹丕代漢稱帝,正式建立曹魏政權,仍然仿照漢制,置三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