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臨時的秘密會議是如何拯救長征中的中央紅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為通道轉兵紀念館。

文內圖均來自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一提到紅軍長征中的轉折,人們往往會首先想到遵義會議。

但在遵義會議召開之前的一個月內,中央紅軍就已經在長征路上的一系列會議中,為遵義會議正式解決領導路線等問題打下了鋪墊。

其中,1934年12月於湖南通道縣召開的一場秘密的臨時會議——通道會議,就被視為拯救了中央紅軍。

中共黨史專家金一南則在《苦難輝煌》一書中提到:「從1934年12月1日全軍(中央紅軍)渡過湘江,至1935年1月15日遵義會議召開,一個半月之間,中共中央連續召開了三個重要會議:12月12日的通道會議;12月18日的黎平會議;1935年1月1日猴場會議。

這些都是遵義會議的鋪墊和準備。

然而,通道會議在部分黨史資料中僅僅寥寥數筆、語焉不詳,甚至有的還未曾提及。

對此,現任通道轉兵紀念館館長鄭湘日前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這要歸因於通道會議本身既無預定規格,也沒有明確程序,參加會議的人極少,時間又短,連當時有的紅軍重要負責人都不甚清楚。

鄭湘稱,1977年11月,鄧穎超到中國革命博物館審查館展時提到:「上次你們提的問題,回去我問了恩來同志,在長征途中是否開過黎平會議和通道會議?恩來同志講是有,開過黎平和通道會議。

因為他非常忙,時間很少,也沒多講。

」此後,通道會議才逐漸為外界所重視。

圖為通道會議舊址。

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於都等地開始突圍長征。

當時的計劃是到達湘西後與賀龍、蕭克、王震領導的紅二、紅六軍團會合,以期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同年12月,經歷湘江一役,紅軍雖然成功突破了四道封鎖線,但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多人。

與此同時,蔣介石一方面調集五六倍於中央紅軍的兵力,在通道以北的城步、綏寧、武岡、芷江、會同、靖州一帶,部署了一道嚴密的袋形防線;一方面電令湘、桂、黔地方軍閥分兵堵截合圍,企圖全殲中央紅軍。

1934年12月10日,中央紅軍開始進入通道縣境內。

鄭湘稱,廣大紅軍指戰員當時對王明路線的懷疑、不滿以及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已經達到頂點。

而李德、博古等人仍舊不顧紅軍兵力折損過半的實際情況和敵人張網以待的險惡局勢,堅持從通道北進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既定方針,致使3萬人的中央紅軍隨時都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在此緊要關頭,黨中央主要領導於12月12日在通道縣境內召開了緊急會議,出席會議的包括博古、周恩來、張聞天、毛澤東、王稼祥、朱德、李德等人。

而時任紅一軍團一師師長的李聚奎則在《遵義會議前後》一書中寫道,「十二月十一日,紅一方面軍占領湖南通道。

這時,中央軍委開了一個臨時會議,吸收毛澤東同志參加,討論進軍方向問題。

美國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描述了通道會議詳情:「儘管關於通道會議連一片紙也沒留下(人們只是在最近幾年才慢慢知道舉行過這麼一次會議),它作出的決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毛澤東參加了那次會次,這是他自一九三二年以來第一次在軍事委員會上發言。

他建議紅軍放棄與賀龍會師的打算,改變路線,不向湘西北挺進,而揮師向西,而後向北,進入貴州……會上幾乎沒有什麼爭論。

朱德和其他軍事指揮官立即接受了毛的建議。

其餘的周恩來、王稼祥、李德也同意了。

在李德表明同意之後,博古也表示贊成。

事實上,這是第五次反「圍剿」以來,毛澤東第一次在中央有了發言權,也是他的意見第一次得到中央多數同志的贊同。

會後,中革軍委於當日19時半下達了「萬萬火急」的《我軍明十三號繼續西進的部署》。

12月13日,中央紅軍在通道境內改變既定行軍路線,分兩路轉兵西進:一路由通道縣溪深渡、杆梓溪進入靖縣的新廠、平茶,然後向貴州進軍;一路由通道縣溪、播陽進入貴州洪州,向黎平挺進。

這個神奇的行軍路線轉變,把幾十萬追擊的敵軍統統拋在湖南的西南地區,使敵人在湘西消滅紅軍的企圖破滅。

劉伯承在《回顧長征》一書中指出:「當時,如果不是毛主席堅決主張改變方針,還剩3萬紅軍的前途只有毀滅。

」從此可以看出,會議的歷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沒有通道會議,就沒有通道轉兵;沒有通道轉兵,也就沒有貴州的黎平會議。

因此,通道會議不僅挽救了3萬多中央紅軍,還為黎平會議和以後的遵義會議召開奠定了基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湘江到遵義:歷史從未遺忘

那是一個奇蹟,一部史詩,那是80年前,紅軍用腳步和鮮血在中國大地上鐫刻出的驚心動魄的美。兩萬五千里的路,延伸出中國的未來。這個秋天,一支隊伍出發了,踏上了紅軍長征走過的路,從湘江戰役遺址走到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