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三國演義中那些經典的投降事件,劉禪最窩囊,誰最心服口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
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
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在演義中描寫了無數的戰爭場景,雖已單打獨鬥居多,但戰爭總少不了傷亡,也少不了投降。
是當俘虜還是戰死往往就是將領的一念之差,而演義中也為也有很多出乎意料的經典投降。
一:三國最精明的投降——關羽降曹操
關羽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精心刻畫的一個「義不負心」的英雄形象。
毛宗崗稱之為「三國三絕」中的「義絕」。
金聖嘆贊他「義絕千古」。
而最能表現他的這種「義」的莫過於小說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中的描寫。
關羽被曹操人馬重重包圍在一個土山上,無法衝出。
曹操派關羽故交張遼勸降,這對義薄雲天的關羽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因為他面臨著一個二難的選擇:要麼投降,然而這樣就辱沒了他的名聲;要麼死戰,然而這樣就會象張遼對他說列舉的那樣,有三條罪狀,即負桃園結義之盟,負劉備倚托之重,逞匹夫血氣之勇。
怎麼辦?關羽邊聽張遼為他出主意,邊積極思考對策,最後提出了三條要求:一、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善待二位皇嫂;三、一旦有劉備的消息,馬上離去。
曹操聽了張遼的匯報,愛才心切的他幾乎沒加思索就同意了關羽的三條要求。
他滿心以為只要自己施以高官厚祿、黃金白銀、美女駿馬,何愁關羽不動心,不死心塌地的為自己所用。
不料,關雲長聽到劉備在袁紹處後,坦言「新恩雖厚,舊義難忘」,還是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毅然離他而去。
曹操因為先前同意了關羽的三條要求,也不好意思為難關羽,只落得竹籃子打水,空歡喜一場。
二:三國最無奈的投降——于禁降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仁被圍困樊城。
收到前方探子回報的軍情後,曹操略微看了帳下的諸將士,無奈的他,開始不停的搖著頭。
「關二爺」的威震華夏,讓眾人體會到一種無形的壓力。
時間過的很快,眼前的困境,終於讓那個與曹操相識近三十年的友人站了出來。
沒有多說什麼,曹操只是會意的向他笑了笑。
此時,曹操沒有懷疑眼前這位故人戰勝對手的能力,更談不上懷疑他的忠誠。
于禁,字文則,左將軍,益壽亭侯。
就這樣,背負著那三十年的信任和友情,邁著闊步的于禁,踏上了這最後的征途。
然而……一場大水,瞬間便將所有美好的記憶衝垮了。
在這不期而遇的滔滔洪水面前,于禁,這位當時足以成為世人爭相膜拜的名將,卻在剎那之間突然喪失了一個戰將所應有的鬥志。
在洪水來臨的那刻,于禁肉袒出降。
無能為力的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英名在這場大水中灰飛煙滅。
一切,似乎到了結束的時刻……
三:三國最心服的投降——孟獲投諸葛
孟獲是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豪強首領,是當地很有影響的人物。
趁蜀國對吳國作戰失敗,元氣大傷,劉備剛死的機會,煽動群眾,殺了蜀國派在這一地區的官吏,公開發動了武裝叛亂。
對蜀國的安定局面產生了很大的威脅。
出兵之前,諸葛亮就採取了參軍馬謖的建議,即平叛不是殺掉幾個叛亂分子,而在於收服人心,從而最終使他們心悅誠服地歸順蜀漢。
第一仗,諸葛亮派王平與他對陣,欲擒故縱,把孟獲引入了包圍圈,孟獲中了埋伏,只得引兵敗退。
蜀兵緊緊追趕,把孟獲活捉了。
但孟獲卻並不服氣,於是諸葛亮非常寬大地將其放回。
孟獲整兵再戰,結果是七戰七敗,七次被擒。
最後一次,諸葛亮仍然準備放孟獲回去,孟獲說:「七擒七縱,這是自古沒有過的事。
我雖然沒有知識,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麼能這樣不懂羞恥呢?」說完,他脫掉一隻衣袖,露出了胳膊,跪在地上,留著眼淚說:「丞相天威,我們再也不反叛了!」
四:三國最有價值的投降——黃蓋詐降
曹操率百萬大軍屯兵赤壁,欲一戰殲滅孫(權)劉(備),孫劉聯軍為破曹殫思竭慮,苦無良策。
這時,東吳大將黃蓋向大都督周瑜獻火攻之計,周瑜點頭應允,但苦於無人向曹操詐降,以使大軍接近曹營連環船。
黃蓋聞後,說願行此計。
周瑜又言:「不受些苦,曹操怎能相信呢?」黃蓋答道:「我受吳侯三世厚恩,雖肝腦塗地,也無怨無悔。
」第二天,周瑜召集眾將商議退敵之策,命令諸將各領三個月的糧草,準備進攻。
黃蓋則大唱反調,道:「莫說三個月,就是三十個月,也不起作用,不如投降算了。
」周瑜勃然大怒:「我奉主公(孫權)之命,督兵破曹,敢有說投降者一律斬首示眾。
今兩軍對壘,你竟敢出此言,動搖軍心,不斬殺你的腦袋,恐難以服眾。
」喝令左右將黃蓋推出斬首,後來在眾將苦苦哀求之下,周瑜免去其死罪,脊杖五十,打得黃蓋皮開肉綻、鮮血進流,幾次昏死,觀者無不淚下。
黃蓋的「苦肉計」後來果然奏效,他率火船二十餘只乘夜打著投降的旗號,迅速接近敵船。
用火攻之,終於以弱勝強,擊敗了曹操的百萬大軍,建立了奇功,三分天下也由此始之。
五:三國最窩囊的投降——劉禪樂不思蜀
劉禪是蜀漢後主,17歲就繼承乃父基業,到公元263年司馬昭的大將鄧艾攻下成都時已經58歲,是一個有著四十餘年執政經歷的皇帝,按理說應該積累了一定的執政經驗,具備相當的執政能力。
但面對兵臨城下的鄧艾的軍隊,他卻六神無主、驚慌失措,只會讓大臣們幫他拿主意。
大臣譙周建議他交出大印,向鄧艾投降,他就不假思索地答應了。
用繩子將自己捆綁起來,帶著象徵蜀漢政權已經滅亡的棺材,親自去向鄧艾投降,將劉備、諸葛亮辛苦經營的江山拱手相送,盡失帝王氣節。
後被司馬昭遷往洛陽,接受司馬昭的招待。
筵席之上,先表演魏國的歌舞,原蜀國的官員都覺得很難堪,獨有劉禪看得很高興;再表演蜀國的歌舞,蜀國官員無不落淚,而劉禪卻嬉笑自若。
這讓司馬昭很是鄙夷,於是問劉禪:「頗思蜀否?」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也!」讓蜀國官員痛心不已。
六:三國最硬氣的投降——嚴顏投張飛
嚴顏原是劉璋手下的名將,後為張飛設計活捉。
軍士將嚴顏押到大帳,張飛高坐廳堂,令其下跪,嚴顏堅決不跪。
張飛大聲呵斥:「我大軍到此,你為何不早早投降?」嚴顏昂然回答:「我們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張飛大怒,令刀斧手:「推下去砍頭!」嚴顏面不改色,說道:「砍頭就砍頭,何必發怒?」張飛見其堅強不屈,十分欽佩,當即向他賠罪以禮相待。
嚴顏見其出自誠心,才答應投降。
縱觀整個過程,嚴顏開始堅決不跪,表現了自己雖為敗軍之將,但在人格上決不向對方低頭的錚錚骨氣;繼而自稱「斷頭將軍」,表達了自己寧死不降的決心;最後面對對方的發怒,予以嘲弄,又表現出了對於敵人的蔑視。
充分表現出了一位名將的風骨,雖降而不失其風采,不愧為三國中最為硬氣的投降。
三國7大頂級戰將,第2位率七千人打敗十萬大軍,第4位影響一千年
中國歷史上有一段時期很奇怪,按道理是沒有的,但實際上存在,那就是三國時期。三國,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三國時期的名將不計其數,但真正算的上頂級名將卻不多,只有下面這七位。第一位是周瑜。
三國里可以不知道諸葛亮,但你得認識這位!
在三國鼎立時期,蜀國有個謀士叫譙周,俗話說你可以不知道諸葛亮,但你不得不認識譙周。這話怎麼說呢?因為諸葛亮是蜀國建立的大功臣,在劉備託孤之後,對蜀國的大業也付出了很多,是忠臣的楷模,學習的榜樣。...
三國此人武超關羽,箭比黃忠,勇冠趙雲,最後卻抑鬱而死!
三國演義中,劉備麾下的五員猛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關羽位列五虎之首,文韜武略兼而有之。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單刀赴會足見其膽量過人,但其人待人過於孤高,傲慢有時讓...
三國時真正的7大頂級名將,第1位被嚴重抹黑,第3位死後成了神仙
中國歷史上有一段時期很奇怪,按道理是沒有的,但實際上存在,那就是三國時期。三國,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三國時期的名將不計其數,但真正算的上頂級名將卻不多,只有下面這七位。第一位是周瑜。
《三國演義》最令人痛心疾首的十句話排名!
No.10:「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曹操大多數解讀這句話的人認為,曹操將在赤壁之戰失敗歸咎於自己一般謀士的無能及郭嘉的事實,卻不知決定戰爭的因素很多,而決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的...
曹操和司馬懿兒子那麼厲害,為何劉備和諸葛亮的兒子卻個個草包?
曹操和司馬懿兒子那麼厲害,為何劉備和諸葛亮的兒子卻個個草包?文/小八混亂的三國時期造就了許多英雄人物,劉備之於曹操、諸葛亮之於司馬懿更是不可多得的人生對手。三國演義中曹魏和蜀漢兩大集團鬥智鬥勇,...
呂布典韋趙雲統統靠邊站!正史中誰才是三國超一流戰將?
三國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的一段硝煙史。這段歷史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而廣為流傳。老羅在三國演義中對正史進行了藝術加工,塑造了一個個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在大家的印象中,三國的超一流戰將應...
父親是英雄豪傑,兒子平庸無名,且看三國十大「虎父犬子」代表
中國一直就有「虎父無犬子」的說話,父親是英豪,兒子也不差。然後在三國時代,卻有著一些父子,父親是英雄豪傑,兒子卻平庸無名,甚至可以說是愚蠢至極。今日就讓小編為大家揭開三國的這群「虎父犬子」。TO...
歷代名將巔峰「武廟十哲七十二將」,三國都有誰入選?
中國歷史上,名將輩出,安邦定國,守土開疆。唐朝玄宗皇帝為祭祀歷代名將而設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姜子牙)。唐朝及之前歷史上的名將十人分坐左右。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
在歷史的長河中,三國時期哪些人可稱名將?
「名將」一詞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王離,秦之名將也。」所謂名將,就是著名的將領,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軍事家。我國古代史上三國並立的時候其實很多,比如前秦、前燕和東晉,比如北周、北齊和南陳,再比
關於『扶不起的阿斗』一些思考
阿斗,劉禪,蜀漢劉備的兒子,小名阿斗,也有人說是阿升,古時候升跟斗的寫法大約比較接近,所以也就成了阿斗,由於昏庸無能,後人用來形容一個人就算有貴人幫助也難以成才的庸人通常會用「扶不起的阿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