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有勇有謀的虎將 因為演義中諸葛亮的一句話被誤解上百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小冷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都把小說中的一些故事情節,當做真實的歷史事件,說起某個三國人物的形象,也都是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去敘述,比如提起魯肅,很多人都覺得他是一個憨厚老實、無能的人物。
然而,真實的三國歷史中,魯肅卻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物,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之前,魯肅就建議孫權:「如今天下大亂,漢室傾危,曹操也不是一時就能夠除掉的,將軍可占據江東,建業稱帝,以圖天下,如果北伐大亂,可趁機除掉劉表、黃祖.」
正是魯肅的計策,使得孫權得以在亂世建立基業、稱雄天下。
除了魯肅之外,還有一位三國將領被人所誤解,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一句話,此將領名為魏延。
在《三國演義》的第五十三回,當關羽將魏延引薦到諸葛亮面前的時候,諸葛亮卻命人將魏延斬首,劉備為他為什麼這麼做,諸葛亮道:「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故而斬之。
」正是這一句話,使得忠於蜀漢、有勇有謀的魏延被人誤解了上百年。
那麼,正史的魏延真的想要造反、想要背叛蜀國嗎?
魏延本是劉備的「部曲」,因其作戰勇猛,屢立戰功,慢慢的受到了劉備的賞識,魏延的才華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當劉備做了漢中王,要派一名將領去鎮守漢中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肯定非虎將張飛莫屬,就連張飛自己也這麼覺得,但是,劉備力排眾議選擇了魏延。
漢中的戰略地位非常的重要,蜀國臣子楊洪、黃權等道:「漢中則益州咽喉,若無漢中則無蜀;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
」
由此可見,劉備讓魏延去鎮守漢中,正是看重了魏延的才華與忠心,否則,他不會派魏延鎮守漢中這一重要的地方。
另外,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更是提出了「子午谷奇謀」,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採用魏延這一計謀,而性格高傲的魏延從此對諸葛亮耿耿於懷。
(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同時,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也看不慣性格高傲、不走尋常路的魏延,所以,諸葛亮特別的重用姜維、費褘、楊儀等人,而不重用有勇有謀的魏延,諸葛亮臨終前召開的軍事會議,唯獨沒有讓魏延參加,也說明了這一點。
諸葛亮去世以後,魏延道:「丞相雖然去世了,但是,我魏延還在啊,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之死廢天下之事也?」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魏延的狂妄,他儼然把自己當做了諸葛亮的接班人。
但是,讓魏延不能接受的是,諸葛亮將後事都託付給了自己的死對頭楊儀,並且還得受楊儀的指揮,這樣魏延很受不了。
在極度的失望與憤怒當中,魏延在楊儀率軍返回蜀國的途中,率軍襲擊了楊儀,但是,魏延的這一衝動舉措,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縱觀魏延的一生,他並沒有表露出對蜀國的反叛之心,之所以攻打楊儀,是他們二人之間的新仇舊怨而已。
不過,並沒有反叛之心的魏延,因為演義中諸葛亮的那句「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而被人誤解了上百年。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資治通鑑》
三國第一大冤案,一代虎將竟慘遭誅三族!
他是三國末期蜀國的第一虎將,早年效命在荊州牧劉表麾下,後來跟隨於劉備,並深受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次立下卓著戰功被封為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提拔為「鎮遠將軍」,蜀漢開國元勛,鎮守漢中,成為...
蜀漢大將魏延寧願被冤殺,為何都不投奔曹魏呢?
因為魏延根本沒有理由反叛蜀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攻下漢中。漢中是蜀國北大門,既是防守外敵的門戶,蜀無漢中遲早滅亡,也是北伐中原的前哨基地,如此重地,重要性不亞於關羽鎮守的荊州三郡。
三國魏延到底有沒有「反骨」?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將領。他南征北戰,馳騁沙場,為創立和鞏固蜀漢政權屢立戰功,被封為漢中太守、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南鄭侯。諸葛亮病逝後,魏延因與長史楊儀不睦,相互攻伐,被誣為謀反,為馬岱所...
盤點三國中結局最慘的臣名將,最冤的竟是魏延
明代的《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數十載的征戰殺伐被羅貫中演繹的精彩紛呈,其中許多典故婦孺皆知,能臣名將更讓人耳熟能詳。本文為讀者總結出在三國中結局最悲慘將帥。魏延——被滅三族
才能卓越的他,腦後有反骨,卻被諸葛亮所厭棄遭斬殺!可嘆可惜
腦後有反骨:反骨有兩種,一種是物質性的,指的就是枕骨,又名後山骨。上面突出處,稱為"腦杓"。下面耳後突起者,名"完骨"。(來源百科)諸葛亮為什麼不喜歡魏延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作為三大勢力之一的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