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英雄嘆之高順盡忠求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三國演義中,分成幾個階段:群雄並起,一方獨霸,三足鼎立,三國歸晉。

很多人比較喜歡第三個階段,因為不少人都是蜀迷,看著劉皇叔在前面如同喪家之犬似的奔波逃命,心裡難免有些不爽。

不過,三國的大多數人物,都是在前兩個階段出現的,小編認為,這兩個階段反倒是更耐看的部分,除了絕對的實力,還需要更多的心機和權謀手段。

所以,在三國前期,不少優秀的人物殞命,沒能在三國鼎立的時候繼續綻放光彩。

比如郭嘉、華雄、陳宮、顏良、文丑……還有今天要說的這一位,放在後期,也未必不能成為一代名將,但是由於身在亂世,還跟錯了人,只能消失在那個人吃人的年代了。

三國第一人是呂布,基本上成為了共識,而呂布之所以可以牛成那個樣子,和自身的武功有關,也和他的下屬有關係。

文有陳宮,這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呂布的剛愎自用,限制了他的才能發揮;武有張遼,後來歸降曹操,成為曹操五子良將之一,威震逍遙津;軍隊方面,陷陣營是絕對的王牌,對戰夏侯惇、關羽都讓對方吃癟。

其實,在武將方面,張遼不是呂布帳下的第一人,而應該是陷陣營的老大——高順,張遼當初也不過是他的副手而已。

「陷陣之志,有死無生,有去無回,有我無敵」,軍規嚴密的「陷陣營」在性質上應該有點類似現代的「海豹突擊隊」。

正因「陷陣營」的強悍,名將關羽、夏侯惇在小規模的遭遇戰中均成了高順的手下敗將。

只可惜,高順生不逢時,他的領導呂布是個輕率的人。

高順曾經經常勸諫呂布說:「凡是破家亡國的君主,並不是手下沒有忠臣和能臣,是因為君主不能用人。

將軍每次的言行舉動,都不肯深思熟慮,在事後卻推諉於『失誤』,將軍的這種失誤太多了。

不過,對於高順的忠言逆耳,呂布全當了耳邊風,最後導致了在同曹操交戰中全軍覆沒。

破關後,同樣淪為階下囚的三位名將的氣節也全然不同,呂布乞求生機不得;張遼在一番思想鬥爭後降了曹操;只有高順,拒不投降,最後以身殉主。

替高順惋惜的是,為了呂布這樣一個不值得去賣命的領導,一流戰將就這般將星隕落。

在歷史上,確實有高順這個人,史料記載,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好飲酒,所統率的部隊精銳非常,號稱「陷陣營」。

屢進忠言於呂布,呂布雖知其忠而不能用。

曹操擊破呂布後,高順被曹操所殺。

高順也是一個忠臣。

他死心塌地的跟隨呂布,雖然他知道呂布不會成就大事。

高順經常勸諫呂布說:「凡是破家亡國的君主,並不是手下沒有忠臣和能臣,是因為君主不能用人。

將軍每次的言行舉動,都不肯深思熟慮,事後推委於『失誤』,將軍的這種失誤太多了。

」高順這段話,不僅適用用於治兵理國,對現代企業用人也很有現實意義。

呂布也知道高順是個忠臣,但是他出於種種考慮不能用高順。

呂布和郝萌反後,更加疏遠高順。

魏續和呂布有親戚關係,呂布便將高順的部屬全部交給魏續帶領,實際上就是奪了高順的兵權。

但有戰事的時候,呂布也離不了高順,還讓他指揮他原來的部隊去作戰,而平日,這些部隊歸魏續統領。

即便如此,高順從跟隨呂布,到為呂布赴義,始終沒有恨意怨言。

《三國演義》上說,高順被曹操俘虜後,曹操問他:「汝有何言?」高順默然不語。

然後曹操縊殺了高順。

這段描寫很光彩照人,高順的人格也在他「默然不語」中得到了升華。

他沒有象張任那樣,說出「忠臣不侍二主」流芳萬世的言語;沒有象陳宮那樣,做出激烈的反應,主動慷慨就義;沒有象張遼那樣,順應那個時代的處世理念——良禽擇木而棲。

高順此人,在三國中出場不多,但是他的個人武力、戰事指揮以及政治智慧,在武將中都屬於一流,只是過於偏執,為盡忠求死,不得不說是這位一代戰將的遺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