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蜀漢派系(上)|異鄉人的角力:北方派、荊州派與東州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之蜀漢,在《三國演義》中始終以正面形象出現,比如劉關張兄弟的義薄雲天,趙子龍的英勇無畏,以及後期在諸葛亮、姜維帶領下蜀漢軍民上下一心、矢志不渝北伐,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
然而,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蜀漢政權概莫能外。
與同時期的魏、吳以及歷朝歷代一樣,蜀漢內部自始至終也充滿了明爭暗鬥、你爭我奪、刀光劍影。
蜀漢人物眾多,糾葛複雜,受地緣與文化的影響,其中諸多家族只在兩三代之間輝煌,較少形成如中原、江東那樣的傳世望族。
將這些人物與家族按照籍貫和淵源來分類,大致能歸類為北方派、荊州派、東州派和益州派。
這四大派系的合作與爭鬥,貫穿蜀漢政權的始終,成為諸多大事背後的誘因,是我們觀察蜀漢政治的最佳視角。
蜀漢政權形勢圖
少長河朔,英雄同契
劉備在幽州起兵,在冀州做過縣令,在徐州做過州牧。
這都是盛產人才的地方,再加上劉備待人寬厚,魅力極高,原本可以聚攏大批優質人才。
甚至中原世家大族子弟,如陳群(潁川陳氏)、袁渙(陳郡袁氏)、陳登(下邳陳氏)也曾被劉備提拔或任用。
但自涿郡起家開始,劉備帶著他的夥伴們東奔西跑,輾轉大半個中國,換過多個靠山。
這樣顛沛流離的經歷就導致劉備集團人才流失特別嚴重。
所以劉備早期的隊伍里,能夠跟著不掉隊的只有那些家族牽絆較少,可以拋家舍業陪他闖蕩的寒門兄弟。
新版《三國》中的劉備、關羽和張飛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關羽、張飛、趙雲三位猛將。
文臣體系中,有簡雍、孫乾、糜竺,均為從事中郎。
簡雍與劉備同鄉,最早跟隨劉備,孫乾與糜竺都是自在徐州起跟隨劉備的。
此三人似乎並不擅長韜略計謀,在劉備集團的作用主要是跑腿搞外交。
比如,劉備想與袁紹聯盟或者想投奔劉表,就派他們去遊說一番。
但糜竺對於劉備很重要。
糜竺是東海郡朐縣人,出身於大商人世家,家僕數以萬計,家財數以億計。
不過漢朝重農抑商,商人社會地位較低,甚至常被輕賤為「賈豎」。
漢末亂世,打仗需要用錢,地方軍閥才不得不討好富商巨賈。
於是糜竺便受到徐州牧陶謙提拔,由商入宦,任別駕從事。
陶謙死後,糜竺受其遺命迎劉備入主徐州。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糜竺
劉備接管徐州後沒多久,便因為與袁術相攻,被呂布襲取了後方,輾轉流落到海西時,已經是狼狽不堪,飢餓難耐。
這時候糜竺雪中送炭,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救劉備於危難之際。
這還不算,連妹妹都嫁給劉備了。
劉備娶糜竺之妹為夫人,這讓他嘗到了與大族聯姻帶來的甜頭。
糜竺家族跟劉備結了親,當然必須跟著劉備走了,於是儘管曹操曾授予糜竺嬴郡太守,授予其弟糜芳彭城相,試圖籠絡這個大財主家族,但糜氏兄弟不為所動,仍棄官離鄉跟著劉備南走荊州。
北方派人士的種種恩情,劉備當然是不會忘記的。
劉備占據益州之後,均給他們加封將軍銜:糜竺為安漢將軍,班次排位甚至高過軍師將軍諸葛亮;孫乾為秉忠將軍,簡雍為昭德將軍,地位也僅次於糜竺。
關羽、張飛的待遇自然更不用說了。
劉備自封漢中王后,以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
等到劉備稱帝時,張飛升為車騎將軍,同時兼任司隸校尉,負責京畿的軍事和監察,位高權重。
關羽後來敗亡,固然是因為孫權背盟偷襲,但也與北方派內部的不和有關。
當時劉備以關羽為襄陽太守,督荊州軍事,同時以糜芳為南郡太守。
劉備將荊州最重要的兩個地方授予此二人,就是希望他們一前一後,和衷共濟。
但關羽偏偏與糜芳搞不好關係,因為糜芳供給軍資不力就對其大加訓斥。
糜芳縱然才略平平,但畢竟是劉備的小舅子,而且是關羽北攻樊城時的後方總管。
關羽如此不給情面,情商的確堪憂。
後來呂蒙夜襲南郡時,糜芳果然叛變,南郡丟失,導致此後蜀漢一連串的政治災難。
糜芳畫像
糜芳叛變後,糜竺向劉備面縛請罪。
劉備並不遷罪於他,但糜竺仍抑鬱不已,發病而死。
北方派人士到了劉禪時代,凋零殆盡。
所余者陳到,封永安督,受李嚴統領,負責對吳國的防務,卒於任上。
再就是趙雲,此前長期承擔劉備家眷的護衛工作,但因頂撞過劉備,在翊軍將軍位上滯留八年之久,歷經劉備即漢中王和稱帝兩次大典均未升遷。
直到劉禪即位後,舊將零落,才將極少獨立帶兵的趙雲授予鎮東將軍,推上漢中前線。
諸葛亮首次北伐,並未以趙云為主力,而是讓他與鄧芝作為偏師在箕谷牽制曹真。
街亭兵敗後,趙雲也失利於箕谷,被貶為鎮軍將軍,於次年去世。
《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的晚年趙雲
蜀漢最後的北方派大佬,是劉備在豫州時闢為從事的魯國人劉琰。
劉琰這個人只會誇誇其談,其實沒什麼治國理政的真本事,劉備厚待他主要是因為他姓劉,跟自己是本家。
這其實挺讓人心酸的,曹劉孫三雄之中,唯有劉備是異地創業,他的家鄉不在自己的統御之下。
中國文化特別講究地緣宗親紐帶,曹操和孫權皆有兄弟、族人、同鄉幫襯,困難了有人拉一把,發達了隨時可以榮歸故里。
但劉備在巴蜀建國,遠離故土,毫無鄉黨親族,真是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所以這個劉琰,哪怕他再沒本事,看在姓劉的份上,又入伙早,劉備也會對他多一分青睞。
到了劉禪一朝,劉琰在班次排序上僅次於李嚴,在蜀漢群臣中坐第三把交椅,而且官職封到了張飛做過的車騎將軍,但並沒有參與國政的權力。
他的日常工作就是領兵千餘名瞎轉悠,陪著諸葛亮聊天。
憑藉資歷老,劉琰的個人生活十分奢侈,後來因為跟魏延鬧矛盾,被諸葛亮送瘟神一般送回了成都。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劉琰因罪被處死。
至此,自北方幽、冀、徐、豫等州隨劉備南來的臣子,已經基本在蜀漢政壇絕跡。
到了蜀漢中後期,北方派人士的二代、三代陸續入朝為官,但大多是襲父祖蔭,沒有出現像魏國之陳泰、鍾會,吳國之陸抗、施績般才名俱佳,可比肩父輩者。
荊楚群士,從之如雲
從劉備寄寓荊州開始,劉備集團中出現了荊州派。
荊州是劉備從寄人籬下走向獨立自主的福地。
荊州與中原水陸通達,來往便利,在漢末,其經濟、文化發展程度遠高於同處南方的揚州、益州和交州,亦成為人才的寶庫,除了本地的豪門大族,也有不少自中原南來避亂的客居人士。
劉備投奔劉表後,被劉表擱置在荊北重鎮新野作為藩籬以抵禦曹操,在此任上長達七年之久,未被重用。
但這七年劉備並沒有閒著,依靠自己之前攢下的聲望、漢室帝胄的身份以及身處荊州的地利之便,頻繁進行社交活動,出入豪門顯貴的府邸,走訪鄉野名士的草廬。
他深感北方舊部勢單力薄,不足以支撐自己今後的王圖霸業,需要荊州人士為其勢力大輸血。
苦心人天不負。
劉備最大的收穫,就是在劉表眼皮子底下挖來了諸葛亮。
諸葛亮是襄陽豪門聯姻圈的成員,與劉表沾親帶故,但他捨棄既有的荊州之主而追隨劉備,自然是因為他看到劉備身上與眾不同的閃光點。
當陽之戰,劉備險些被團滅,但攜民渡江的仁義舉動讓他在道德上占據了優勢,更為此後收復荊州人才打下了基礎。
曹操赤壁兵敗北歸,劉備趁勢拿下荊州南部,一時間,「荊、楚群士從之如雲」。
荊州人才就是在這一時期大批進入了劉備陣營,形成蜀漢政權的荊州派。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與龐統
荊州派的領袖是諸葛亮和龐統,兩人除了以「臥龍」「鳳雛」名號並稱於世,亦有姻親之誼。
平定荊南後,兩人同時擔任軍事中郎將,為劉備心腹。
兩人有所分工:諸葛亮負責穩定後方,偏內政;龐統負責軍前獻策,偏計謀。
二人宛若曹操之荀彧、荀攸。
劉備重用龐統,除了由於龐統足智多謀外,也因看重他的身世背景。
一則龐統出自襄陽本土名門世家,招徠荊州士人的能力更強;二則龐統與東吳關係密切。
他曾在周瑜為南郡太守時做過其屬下功曹,在周瑜死後親自扶靈柩赴江東;與孫權帳下名士陸績、顧劭、全琮談笑風生。
重用諸葛亮、龐統等與江東淵源頗深的人,有利於劉備鞏固與孫權的聯盟。
到了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蜀,荊州派已經超越北方派,成為劉備集團的主力陣容。
這其中包括一部分劉表的舊部,還有不少以家族形式為劉備效力的。
比如南郡枝江人霍峻,是擁有家族部曲的南郡豪族。
宜城馬氏家族,有兄弟五人,其中老四馬良最受讚譽。
因馬良眉中有白毛,故時諺云:「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他與弟弟馬謖均被劉備闢為荊州從事。
劉備對荊州人才的挖掘十分徹底,以至於後來孫權完全繼承了劉備在荊州的地盤,卻已無法占有荊州的人才資源。
荊州派人士相比北方派人士而言,能力更為全面,從政、從軍經驗更為豐富,宗族力量更為強大,而且忠誠度也並不遜色。
是故劉備入蜀之初所帶的基本都是荊州派,如龐統、黃忠、魏延、劉封、霍峻,北方派的舊將關羽、張飛、趙雲則留鎮荊州。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龐統在劉備攻打雒城時身中流矢陣亡,年僅三十六歲。
劉備十分悲傷,痛哭不已。
龐統死時,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等正作為援軍溯江而上,平定白帝、江州、江陽等地,打通荊州與益州的通路。
看起來,諸葛亮取代龐統擔任陣前軍師應該是順水推舟的事情,但誰料,半路殺出來個法正,為劉備集團帶來了東州派。
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東州不是一個地理概念,因為漢末沒有一個叫東州的地方。
東州是一個政治概念。
東州士,指的是劉焉、劉璋父子統治益州時,由南陽、三輔等地進入巴蜀的客居人士。
因為相對於益州而言,這些外來者都是自東面而來,故得名。
東州人士與東州兵,是劉焉父子鎮壓巴蜀本土豪強依靠的主要力量。
但東州人和益州人之間的惡鬥,也同樣消磨著劉焉父子的統治權威。
他們之中的有識之士就開始萌生了更換主子、迎新主入川主政的想法。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張松
最先將此付諸行動的是蜀郡成都人張松。
按理說,益州人士是比較排斥外人當政的,但張松這人比較異類。
他自恃有才,希望在英明的主公手下發揮才幹。
劉璋時期,張松已經擔任益州別駕——別駕為州牧之副,可以說是益州人士擔任的最高官職了。
但張松認為劉璋昏聵無能,一心想為益州找個更好的主子。
他原本中意曹操,想借盟好之機把益州賣與曹操。
但當時曹操新吞荊州,志得意滿,不免輕待於他。
張松一氣之下,把益州獻給了劉備。
由於張松的首倡,劉備以助劉璋抵禦張魯之名入蜀。
但不久事機泄露,張松為劉璋所殺。
張松雖死,但其後繼有人,那就是扶風郿縣人法正。
法正畫像
法正,字孝直,出身於關中世家大族,其先祖可上溯至戰國末期齊襄王田法章。
建安初年,三輔大饑荒,法正與同鄉孟達一起避難蜀中。
在劉璋治下,法正僅擔任新都令、軍議校尉,既不被重用,又遭到客居蜀地的同鄉嘲笑。
法正與張松達成了共識。
雖然兩人各處益州與東州這兩大水火不容的派系,但兩人一致認為:想要改變他們的未來和巴蜀的未來,唯一的辦法就是推翻劉璋,為劉備帶路。
張松為主要策劃者,法正則是具體的實施者。
後來張松被殺,龐統陣亡,諸葛亮又遠在巴郡,精明能幹的法正把握這個絕佳的時機,立即填補劉備身邊謀主的位置。
法正承襲了曾祖父的韜略才智,而且擁有在蜀地為官的政治經驗與人脈資源,為劉備平定益州可謂竭忠盡智。
比如當時益州從事鄭度建議劉璋採用堅壁清野的戰略,燒掉倉廩,加固壁壘,靜待劉備糧盡退軍。
這話傳到劉備那裡,讓劉備十分憂慮。
法正是熟悉劉璋的,他認為以劉璋仁厚的性格必不會採納。
事情發展果然如法正所料。
圍攻雒城時,法正又親筆寫下勸降書勸說劉璋放棄抵抗,這對於次年劉璋舉成都出降也產生了催化的作用。
法正獲得劉備信任後,便大力舉薦和提拔原劉璋舊部即東州人士進入劉備政權。
比如許靖,是當時益州資歷最老、聲望最大的名儒。
他是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人,早在漢靈帝年間就與其弟許劭創立「月旦評」,每月品評天下人物。
當時朝廷選官實行察舉制,看重候選人的聲望風評,因而許氏兄弟的「月旦評」成為影響士子躋身官場的風向標。
一個士子只要得到「月旦評」的讚揚,就能身價倍增、仕途輝煌,因而「月旦評」被時人爭相追捧。
曹操那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就是出自許劭的評論。
《大軍師司馬懿》中出現的月旦評
然而隨著漢末亂世的到來,「月旦評」停辦,許靖與許劭遠離中原以避禍。
許靖先後投奔豫州孔伷、揚州陳禕、吳郡許貢、會稽王朗、交趾士燮,轉了一大圈,最終落腳益州,在劉璋手下做了蜀郡太守。
當劉備圍城時,許靖卻留下了一個人生污點——試圖翻牆出城投降,而且還被劉璋手下人發現了。
這可太丟人了,不僅世人看不起,連劉備都瞧不上。
可這時,法正勸劉備道:「天下有很多毫無才德但能博得虛名的人,像許靖就是。
」他認為對待許靖這種人,不如給他高官厚祿但不給實權,把他當作一個大花瓶,以此表現一種禮賢下士的姿態,收買益州人心。
劉備採納了法正的意見,任命許靖為左將軍長史。
此後許靖陸續擔任太傅、司徒,品評人才,提拔後輩,清談不倦,發揮自己的餘熱。
連諸葛亮見他都要敬重地行拜禮。
太守是一郡軍政主管,也是派系構成的表征。
梳理一下劉備平蜀之初益州主要的郡太守名單:
蜀郡太守:法正(扶風人,東州派);
梓潼太守:霍峻(南郡人,荊州派);
廣漢太守:習楨(襄陽人,荊州派);
巴郡太守:張裔(蜀郡人,益州派);
巴西太守:張飛(涿郡人,北方派);
巴東太守:輔匡(襄陽人,荊州派);
汶山太守:陳震(南陽人,荊州派);
犍為太守:李嚴(南陽人,東州派);
江陽太守:劉邕(義陽人,荊州派);
固陵太守:劉琰(魯國人,北方派);
牂牁太守:向朗(宜城人,荊州派);
朱提太守:鄧方(南郡人,荊州派)。
此外,東州派的孟達被調往荊州,擔任宜都太守。
可以看到,雖然北方派、荊州派依舊是劉備勢力入益州後的主力,但東州派已經開始在劉備集團中占據一席之地,並隨著勢力的此消彼長,將占據更多話語權。
法正擔任蜀郡太守,兼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劉備對他可謂寵信備至。
但法正在道德上有硬傷。
他掌握了權力以後,就公器私用、睚眥必報,對得罪他的人往往痛下殺手、除之後快。
有人告到諸葛亮那裡,希望他出面讓劉備壓一壓法正的威風。
但諸葛亮顯然不願意出這個頭,他說,劉備當年在荊州內憂外患,擔驚受怕,現在靠法正治理蜀地,使蜀地安定有序,這麼大的功勞,「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對於諸葛亮的表態,我們可以有兩種解讀,一是諸葛亮認可法正以私廢公的行為。
但這顯然不符合諸葛亮一貫公正清明的做事風格。
因此孫盛就直言不諱地批評諸葛亮:「諸葛氏之言,於是乎失政刑矣。
」還有一種解讀,就是諸葛亮對法正的行為也看不入眼,但無可奈何。
從一個細微的官職變動可以看出當時諸葛亮與法正的關係。
建安二十二年(217),劉備北上與曹操爭漢中,法正隨行為軍師。
當時諸葛亮主管後方,自作主張提拔了益州人楊洪,令其暫代法正的蜀郡太守之職。
楊洪上任後對於各項事務都打理得有條不紊,很快就轉正了。
但沒過多久,楊洪就被轉任益州治中從事,直到劉禪即位後才再度出任蜀郡太守。
但史載楊洪並沒有犯事受罰,這種不正常的官職變動顯然有隱情。
陳壽在《三國志·蜀書》中頗多春秋筆法,聯繫前因後果,我們或可以推理其背後的隱筆:諸葛亮對法正在蜀郡太守任上的行為早就不滿,於是趁他出征在外,就換上了有助於緩和矛盾的益州本地人楊洪。
而以法正的性格,自然對這種背後插刀的行為十分憤怒,因而在劉備面前告狀。
劉備偏袒法正,楊洪只能另轉他職。
由此可見,作為劉備入蜀後最倚重的左膀右臂,諸葛亮與法正很可能存在矛盾衝突,他們背後正是荊州派與東州派的角力。
而在當時,無論是功勞還是在劉備面前的話語權,法正都要高過諸葛亮。
在法正謀划下,劉備斬殺夏侯淵,占據漢中,進位漢中王。
劉備稱王后即大封群臣,法正以首功被擢升為尚書令,兼任護軍將軍,軍權政權一把抓。
而諸葛亮在此次封賞中居然不見其名,仍為軍師將軍,實際上已居於法正之下。
按照這種發展態勢,等到劉備稱帝,擔任丞相的很可能是法正而非諸葛亮。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就在仕途高歌猛進之時,法正卻於次年突然去世,年僅四十五歲。
荊州派與東州派之爭,因此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反覆之人,何足與書
法正的去世,對兩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當然是劉備。
謀主再度出缺,讓劉備的行為和決策失去匡正,這就直接導致他後來的夷陵大敗。
諸葛亮雖然與法正有派系之爭,但對法正的能力還是認可甚至欽佩的。
他在夷陵之戰後有一句話總結得很中肯:「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
這一句肯定了法正兩方面的能力。
一是肯定了法正的話語權。
劉備這人脾氣很倔,一般人很難改變他的主意。
劉備之前在漢中與曹操作戰,戰況不利,劉備堅持不撤退,誰勸也沒有用。
法正便冒著矢石衝到劉備前面。
劉備趕緊拉法正:「孝直,快躲箭啊!」法正說:「明公都親當矢石,何況小人我呢!」劉備只好答應一起撤退。
劉備東征孫權,諸葛亮、趙雲、秦宓等苦心勸諫,毫無作用,諸葛亮才感慨法正話語權之重。
二是肯定了法正的謀略。
赤壁之戰後曹操曾哀嘆,若郭嘉還在,不會使他如此慘敗。
這多少有點馬後炮的意味,因為赤壁之戰中曹軍遇到疫病盛行這種不可抗力,郭嘉即便計謀超群,能發揮的作用也很有限。
但夷陵之戰不同,劉備駐軍水草豐茂之處,連營七百里,連千里之外的曹丕都能看出他犯了兵家之大忌,對於這些問題隨軍將領和參謀不可能沒有注意到,但估計沒一個人敢跟已經是皇帝的劉備講。
如果法正在,肯定能夠幫劉備避免這些低級錯誤,也極有可能改變夷陵之戰的結果。
法正早逝,諸葛亮該長舒一口氣了吧?不,他還需要面對第三個東州派勁敵。
法正是怎麼死的?法正是個有恩必報,有仇必報的真男人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也。祖父真,有清節高名。建安初,天下饑荒,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久之,為新都令,後召署軍議校尉。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法正和他的同鄉孟達是好朋友...
諸葛亮下拜,劉備尊崇,背主之逆何以位極人臣?
熟悉三國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猛人諸葛亮在躬耕南陽、還未出山之際,便被人推崇為「得之可安天下」,最終果然一鳴驚人,成為大名鼎鼎的蜀漢丞相。按理來說,諸葛亮在蜀漢應該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了,但...
劉備的功名大業,得此人之後才翻然翱翔,生前見用甚於諸葛亮。
劉備的功名大業,得此人之後才翻然翱翔,生前見用甚於諸葛亮。劉備一生飄零,可惜前半生沒有謀士,只有武將,雖然屢敗屢戰,但結果最終還是屢戰屢敗,自從得到諸葛亮以後,稍微能改變這個局面,但最終還是要別...
魏延進不了五虎之列:究竟有什麼深層次原因
【導讀】歷史上,蜀漢並無五虎大將的說法。這是民間後期給予蜀漢五位猛將的稱謂。但在蜀漢當時曾列過四方將軍。但魏延依然未能位列其中。今天我們也可以跟著這篇文章來看看魏延為何無法位列蜀漢武將的第一陣營吧。
劉備在世時三大謀士諸葛亮只能排名第三,但他是最後的最成功者
提起劉備手下的第一謀士,很多人都會認為是諸葛亮。其實,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主要管理內政和籌措糧草,而在劉備身邊為其出謀劃策的最主要的謀士是龐統和法正兩位,劉備對他們的信用程度甚至超過了諸葛亮。
三國憾事之蜀國篇其三法正和劉備的蜜月期不長
繼《三國憾事之蜀國篇其一趙雲沒有被「人盡其才」》和《三國憾事之蜀國篇其三龐統「掛」得太早》之後,筆者的第三篇來了,時間間隔比較久,小夥伴們見諒哦,有不足之處,請批評指出。說到法正法孝直,你的第一...
三國志還原真實歷史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 38珍藏版
(龐統傳、法正傳)三國志是官方認可的歷史書。如果各位喜歡的話,我整套三國志放到平台,所以,希望各位讀者喜歡,並關注或者留言收藏。龐統傳,龐統,字士元,襄陽郡人。
誰是劉備的首席軍事高參?堪比曹操的郭嘉
說到劉備的軍事高參,人們首先會想到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他幾乎被神化,自然無人與之相提並論。但是,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以錦囊妙計見長。事實上,當他和龐統同為軍師中郎將時,在陣前出主意的更多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