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毛主席不出國留學?不是因為貧困,相反卻有2萬大洋經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家都知道,相比許多領導人,毛澤東沒有過遠赴重洋的留學經歷。

許多研究毛澤東不留學的說法,比如語言和經費問題,只要稍加思考,就知道對於我們具有遠大抱負和理想的領袖,根本無足輕重。

毛澤東當年作為主張和支持留學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倡導者、組織者之一,在經手章士釗借款資助旅歐學生的兩萬大洋,大可以留一份供自己出國。

而就外語來說,毛澤東作為上進青年亦不會糾結。

那麼,從歷史邏輯分析毛澤東沒有赴法勤工儉學,是幾大深層原因綜合推動下的結果。

他自己也曾在1919年3月送走湖南第一批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後,對自己未去法國也有簡單解釋:「我覺得我們要有人到外國去研究新的有用的學問,拿回來改造我們國家。

同時也要有人留在本國研究本國問題。

我覺得我所知道的關於自己國家的還太少,把時間花費在本國則對本國更為有利。

」並且,在從學習效率上看,「看譯本較原本可以更快地學到較多的知識」。

1920年,毛澤東曾給新民學會會員陶毅和同學周世釗的信中,也曾明確表達了他自己關於國內研究與出國研究先後順序的觀點。

在給陶毅一封信中說,他想和同志們在長沙成立一個「自由研究社」,預計最多兩年內理清古今中外學術的大綱作為出洋考察的工具。

在後一封給周世釗的信中,毛澤東講到「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

這就必須實地調查研究這地盤內的情形,這層工夫恐怕在留洋回來後做,因人事及生活的關係恐怕會變得困難了。

如果現在做了,又沒有以上顧慮;還可攜帶些經驗到西洋去以在考察時進行比較。

立足國內發展形勢下,也可以認識到毛不出國留學顯示出新民學會會員理性分工的重大意義。

對於新民學會會員赴外國留學,毛澤東積極支持卻不主張都涌到法國一個地方去。

毛澤東認為「改造中國與世界」需要新民學會會員這些優秀的青年分散到世界各地,並對各國實際和各家學問深入了解後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並在當地起到領導核心作用。

另外,新民學會各方面的客觀發展更需要骨幹成員留在國內以保證本土基地不會衰敗。

另外,毛澤東在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把眼光和興趣從西歐轉移到了俄國。

1920年,毛澤東希望以後能組建隊伍赴俄勤工儉學。

早在1918年7月25日,俄國蘇維埃政府就將沙皇政府與俄國資產階級強行掠奪、占有之中國領土及一切權益,全部歸還中國人民。

同時建議雙方建立友好關係。

再加上十月革命的勝利,給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國人帶來了新的希望與效法的對象。

這使得毛澤東對蘇俄另眼看待,學習俄國文明改造中國和世界成為他的新選擇。

由於國內政治鬥爭形勢的迅猛發展,歷史浪潮將他推到了湖南社會舞台的中心,致力於整個社會的改造的革命現實實踐占據了他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使他也終究沒有實現赴蘇俄學習的夢想。

1917年始至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的這段時間,中國正是戰爭與革命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時期,社會劇烈動盪給尋找「大本大源」、渴望在奮鬥中發現真理的毛澤東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然而強烈主張讀「無字書」,「踏著人生社會的實際說話」認為對於自己的國家和社會了解很不夠的毛澤東來說,他是不會拋下這激烈發展的社會形勢而遠赴法國在異域從書本里尋找真理。

並且在此後的革命實踐中,特別是辛亥革命失敗教訓的總結,也更加堅定了毛澤東留在國內的想法。

毛澤東不斷加深了對民眾疾苦的認識,認識到了民眾的團結力量是改造社會的根本力量,從而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成為了一個立足於中國社會發展實際的馬克思主義者。

以蔡和森為代表的赴法會員直接向中國輸入了原汁原味的馬克思主義雖然拓寬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路徑。

但是留在國內的毛澤東等會員則在深入研究中國文化和國情中進行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地馬克思本土化發展,大家也能看到,歷史證明這是非常具有戰略眼光的。

(文/慕楓歌歌)

----------------------------------

【了解更多不敢寫在教科書中的歷史,請關注小編微信號(鋒歌揚言):fenggeyangyan(長按可複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