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總說欲得天下,必先取荊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首先可以肯定一點,三國時的荊州不是現在的荊州,現在的荊州在三國時期叫江陵,屬於南郡;一直到南宋時還叫江陵府,明朝時才叫荊州府。

三國時期的行政區劃分為三級:州、郡、縣。

也就是說,江陵是個縣,是南郡的首府(古稱治所),南郡又屬於荊州,荊州的首府在襄陽。

我們的歷史書里經常把行政區劃和城市混在一起說,讓我們看得頭大。

214年三國地圖劃分

三國時期共有十三個州,荊州只是其中之一。

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青州,在山東一帶,曹操在山東起家,他手下兵就叫青州兵。

馬超在涼州,現在的甘肅一帶,是最西邊的一個州,所以他手下的兵叫西涼兵。

董卓也是來自涼州。

涼州靠近羌人聚集的地方,所以善戰。

四川為益州,治所是成都,諸葛亮對劉備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就是說,四川這麼好,你想不想要啊?陶謙讓徐州,讓的可不是一個城市,而是淮北一大片領土,你說劉備能不動心嗎?

荊州的得名,源於從襄陽到江陵的一條大道西側有座荊山,楚國以南蠻自居,周王朝時常稱之為荊蠻。

所以這一片也常稱為荊楚大地。

因治所在襄陽,故而又稱荊襄之地。

所以荊州實際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級,當然比現在的省大很多,主要包括現在湖南、湖北,還有周邊一部分,特別是河南的南陽地區。

三國時最重要的戰爭「赤壁之戰」就發生在荊州。

可以說,在赤壁之戰前,還不叫三國,曹操一家獨大,東吳相對弱小,劉備連個落腳的地盤都沒有;赤壁之戰後,才形成三足鼎力之勢。

赤壁之戰之所有這麼重要,是因為它改變了東漢末年整個戰爭的格局,也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而這其中背後的因素,有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荊州的獨特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荊州這塊地方有多重要?可以這麼說,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要想統一中國,就必先取荊州,而誰掌握了荊州,誰就擁有了奪取了天下的主動權。

赤壁之戰地圖

我們先來看看荊州這塊土地的地形。

整個荊州地區(主要指湖南、湖北這部分,不含河南南陽盆地等地方)就像一個大口袋,襄陽就是這個口袋的出入口。

中間是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東西兩邊沿長江各有一個小出口,西邊是三峽,東邊沿九江一帶。

其他的地方,全部被大山包裹得嚴嚴實實,進出極其艱難。

我們知道,平原地區產糧,有糧就可以養兵。

何況荊州這個地方雨水多,水稻一年兩熟,所謂「湖廣熟,天下足」,湖廣包括湖南和湖北,實際就相當於荊州。

荊州既能養兵,又好防守,可謂得天獨厚。

而這裡最重要的據點,就是襄陽,襄陽不光是荊州的關鍵的所在,也是整個中國的腰眼。

我們來看襄陽的地形,左邊大巴山是連綿不絕的高山深谷,右邊是桐柏山和大別山,大別山像一條東西走向的長城一樣,正好把中原和兩淮擋在外面,一直延伸到合肥附近。

為什麼孫權一輩子都在打合肥,就是因為合肥是荊州與江東的連接點。

所以守荊州,只需守三個點,北部出口襄陽是重點,西部是三峽通道,比較好守,東部從合肥到九江,沿長江是條峽谷,也比較好守。

一旦控制了荊州,可以越過長江天險,順江而下控制江東,進而控制整個中國南方地區。

襄陽又是個天然的軍事要衝,在大巴山和桐柏山之間,這個口子不大,只要守住了襄陽,就守住了荊州。

這樣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麼荊州的治所在襄陽而不在江陵,諸葛亮為什麼在這裡等著別人三顧茅廬,而不是在江陵,因為誰控制了襄陽,誰就控制了荊州的咽喉,誰就有奪取天下的希望。

可惜劉表胸無大志,諸葛亮沒看上眼,不然就輪不上劉備了。

曹操手下人才太多,去了也排不上座,沒什麼意思。

所以,諸葛亮在隆中(襄陽城西十公里)躬耕不是巧合,是從戰略眼光出發的有意考量,如果他去江陵附近種地,三分天下就沒他什麼事了。

襄陽一旦失守,江陵就難以獨存,整個荊襄九郡就會全部淪陷。

曹操已經打下了襄陽,卻在赤壁之戰大敗,這實在是歷史上的一個偶然,要問曹操是怎麼死的,我看是冤死的。

因為在歷史上奪取荊襄,繼而統一全國的事就順理成章地發生過。

楚國首都郢城

首先是楚國,在春秋時期,楚國核心地盤就大致相當於荊州。

楚國首都在郢城,也就是後來的江陵,現在的荊州市。

所以江陵自古就是荊州地區的重鎮。

這裡四面平坦,靠近長江和雲夢澤,是屯兵的好地方。

要知道屯兵必須是產糧區,山區是屯不了兵的。

楚國先是同巴人作戰,控制了三峽的出口。

東面控制了合肥一帶,就是伍子胥過昭關的那個地方。

北面控制了襄陽——當時還沒有襄陽這個城市,這裡屬於鄧國,楚國滅了鄧國,據為己有,就以此為據點,北可以問鼎中原,南可以守住楚國的門戶,可以說得心應手,進退自如。

整個春秋時期其實就是楚國和中原爭霸的鬥爭,先是和齊國爭,後來和晉國爭。

至於後來秦國攻打楚國,主要就是從這裡進兵。

秦國在滅六國之前,先占領了漢中和巴蜀,然後派兵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到江東,其實那個時候就註定了楚國的命運,也註定了六國的命運,後面的滅國只不過是收尾工作。

楚國再強,沒有荊州地區,單靠江東地方是守不住的。

南宋襄陽

再就是南宋時期,蒙古人南下的時候,在襄陽這個地方打了六年。

我們知道,以蒙古人的強悍,橫掃歐亞大陸所向披靡,在一座城池耗費六年的時間是絕無僅有的。

當然我們可以解釋說有其他的種種原因,但足以說明一點,襄陽對蒙古和南宋的重要性。

蒙古人奪了襄陽,就能征服南方。

南宋丟了襄陽,就丟了整個國家。

蒙古人為什麼不從別的地方,非要從襄陽這裡進攻?剛才說了襄陽這個地方的地形,它是一個小缺口,附近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大規模用兵,蒙古人要南下,必須先占領襄陽。

襄陽的守將呂文煥(不是郭靖、黃蓉)在沒有朝廷的支援下堅持那麼久,非常了不起。

按說南宋在江東,從東邊兩淮地區直接進攻南宋不是更直接?有兩個原因:第一,兩淮地區河網密布,行軍極為困難,蒙古以騎兵為主,講究速戰速決。

行軍還是其次的,主要是糧草運輸不便。

要知道在古代戰爭中,糧草是非常關鍵的因素,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古代的運輸方式落後,一萬斤糧食運出去,能有十分之一運到戰場就不錯,路上丟的、搶的不計其數,所以戰爭是非常消耗糧食的。

第二,就算蒙古人先占領淮河,前面是長江天塹,水師不行,要過江不容易,這時如果蒙古人屯兵長江北岸,襄陽的兵馬就可以分兩路包抄,一路出襄陽北上,向東沿淮河截斷蒙古人的後路,另一路沿漢水下長江,匯合江南的守軍攻擊蒙古人的前方。

兩面夾擊,蒙古人就慘了。

所以蒙古人要打南宋,必須先取襄陽。

那從西邊呢,從關中下漢中,再取四川,然後順江而下?這一路山高險阻,極其難打,蒙古人也確實打,結果大漢蒙哥就死在四川。

能打通這條線的也只有曹魏,當然曹魏主要是為了打蜀國,而不是從西線繞道打荊州。

曹魏滅了蜀國,客觀上為西晉從西線上打東吳創造了條件。

從襄陽到江陵,是一條南北向的通道,當陽在這條線上(張飛在這裡喝斷了霸王橋),麥城也在這條線上(關羽在這裡倒了霉)。

只要守住了襄陽,從江陵的兵源和糧草就會源源不斷地補充上來。

襄陽一丟,江陵很難守住。

就算是關羽,也只守了五年。

荊州地區除了襄陽、江陵兩個重要的城市外,還有幾個值得一說。

夷陵之戰

夷陵,現宜昌附近,控制長江三峽的出口,與江陵有長江相連,補給十分方便,而它的上游,是著名的長江三峽,所以這裡也是易守難攻。

東吳攻占荊州,先占領江陵,然後很快就控制了夷陵,等於是切斷了關羽的退路,關羽手下的兵將哪裡還有戰鬥意志!後來劉備派大軍從蜀國出發,為關羽報仇,東吳大將陸遜就是守在這裡,把出口死死堵住。

劉備想進攻又過不去,後面到成都是長長的峽谷,補給十分困難,所以在這裡發生了火燒連營的故事,劉備敗得很慘,一氣之下就死了。

從地形上看,陸遜即使是不用火燒,只要守住了夷陵這個出口,劉備的軍隊不是戰死就是餓死,總之失敗是必然的。

後來劉備撤退到白帝城,陸遜不敢追,也是這個原因,峽谷里行軍難,運糧更難,一旦中了埋伏,後果不堪設想。

劉備當初逃至夏口駐軍

夏口,屬江夏郡,就是現在武漢這個地方。

當時還只是個小地方,屬於孫權的地盤。

夏口北邊還有一些小鎮,劉琦駐紮在那裡,後來與逃跑的劉備合在一起。

孫劉聯合後,劉備就駐守在夏口這裡。

漢水從遙遠的漢中出發,經過襄陽,最後在這裡匯入長江。

襄陽不光是有陸路南下到江陵,還靠著漢水,可以走水路到長江,再到江陵。

所以這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武漢包括武昌、漢口、漢陽三鎮,以武昌為大,但都是元朝以後慢慢發展起來的。

元朝定都北京,中國原來的重心長安-洛陽-開封一線逐漸衰落,京廣線發展起來,武漢地處京廣線正中,又得長江、漢水之利,這才有了後來的大武漢。

鄂州,或者叫鄂城,因春秋時這裡曾有個鄂國而得名。

鄂國原本是商朝的諸侯國,位於河南南陽,周滅商後,鄂國不服,從中原遷到這裡,後被楚國所滅。

易中天老師曾講到,楚方言裡有一句「不服周」,就是不服氣的意思,其實最早就是鄂國人說的。

這裡連接東吳的柴桑(九江),是東吳派兵進入荊州的必經之地,可以說在整個赤壁之戰的過程中,東吳的軍隊就是經過這裡,源源不斷地派往荊州。

孫權稱帝時,把這裡做首都,改名為武昌(注意,不是武漢的那個武昌)。

但東吳的人很不喜歡這裡,覺得離他們的大本營太遠,所以後來又把首都遷回了建業(南京)。

等到後來孫皓為了控制荊州,想把首都再遷回來時,吳國的貴族就作了一首詩:「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

」意思是不願意去。

所以武昌魚不是產自現在的武昌,而是鄂州。

毛澤東後來到武漢的時候,也作了一首詩:「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武昌魚從此名聲大震。

需要提醒的是,正宗的武昌魚產自鄂州附近的梁子湖,並不是產自武昌。

別看鄂州現在很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鄂州是荊襄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湖北簡稱「鄂」就是跟鄂州有關。

為什麼不簡稱「楚」?估計是怕湖南不答應,湖南人在嶽麓書院的門匾上寫著:「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赤壁懷古》

鄂州的長江對面,就是黃州(現改名為黃岡,但當地人還是習慣稱黃州)。

黃州有個赤壁公園,但赤壁之戰並不是發生在這裡,三國時這裡還是一片蠻荒,也沒有黃州這個城市。

現在我們知道,黃州西南方的蒲圻市已經改名為赤壁市了,就是為了爭赤壁這個名。

黃州之所以被當作赤壁之戰的發生地,是因為蘇東坡的一篇《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估計很多人都會背誦。

這首詞就是在黃州寫的,以至於很多人誤以為黃州就是赤壁之戰發生的地方,後來蒲圻市不干,心想,我乾脆來個狠的,把名字改了,就叫赤壁,看誰還搶!為什麼說赤壁之戰發生在蒲圻而不是黃州,其實有個簡單的判斷方法:

第一,曹操占領襄陽後,肯定是一路南下去奪江陵,這是最便捷的道路,江陵又是重鎮,有糧有錢。

所以他的大軍基本都在漢水以西,不會繞道跑到黃州去。

黃州這裡沒什麼重鎮,要從這裡過長江打東吳的話,後勤補給是個大問題。

而且如果他往東去黃州的話,應該取道隨縣(出編鐘的那個地方)和江夏,就不會經過當陽縣,也就不會發生長坂坡之戰。

第二,從幾個地名上判斷。

赤壁之戰時,諸葛亮派張飛、趙雲去打埋伏,說:「以烏林起火為號。

」現在赤壁的隔江對面,還有烏林這個地方,在洪湖附近。

烏林往西,會路過華容(不是現在湖南的那個華容,在湖北潛江以南),再往西,就是江陵。

這幾個地名,連成一條東西向的直線,相隔不遠,符合曹操逃跑的路線。

如果是在黃州被打敗,完全沒有必要兜一大圈繞到江陵去,直接往北撤就是了。

鄂州往東,就是黃石,黃石是近代張之洞煉鐵才逐漸發展起來的,當時這裡沒什麼人煙,只有個西塞山,是東吳的軍事要塞,唐朝詩人劉禹錫寫了一首《西塞山懷古》指的就是這裡。

黃石原是大冶縣下面的一個小港口,大冶自古產銅,楚國的銅就是產自這裡,春秋戰國是個青銅時代,武器都是銅做的,鼎和編鐘也是銅造的,就連錢也是銅錢,楚國的強大離不開這個銅礦。

現在那裡有個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非常壯觀。

大冶不僅有銅礦,還有鐵礦和煤礦。

晚清洋務運動的時候,湖廣總督張之洞將這裡的鐵礦和煤,通過黃石港運往漢陽,煉鐵,製造武器,「漢陽造」幾乎見證了整個中國近代史,從辛亥革命打響的第一槍,一直用到韓戰。

再往東就是東吳的柴桑(今九江)。

周瑜平時就是駐紮在這裡,附近的鄱陽湖是個訓練水軍的絕好場所。

現在九江市內有個點將台,據說就是當年周瑜點將發兵的地方。

項羽烏江自刎

從九江這裡開始,長江拐了個彎,一直到南京,這一段長江幾乎呈南北走向。

長江的東邊就稱為江東;而對於北方政權來說,它又在長江的左邊,所以又稱江左。

江東和江左指的是同一個地方,我們現在經常稱江南,當時這一帶屬揚州,實際上比荊州還要靠北一點。

這一段長江,是進入江東的必經之地。

在南京的下游,當時江面太寬,根本沒有渡口。

而南京上游這段,長江南岸大部分是山地,只有從馬鞍山對面的安徽合縣一帶過江,就進入一片平坦地帶,直入吳國。

所以去江東的渡口主要在這裡。

當年武子胥因為過不了昭關,急得一夜之間白了頭,他要去的漁邱渡就在這裡;項羽不肯回江東,自殺的烏江渡也在這裡。

當時的東吳不僅控制的江東,還控制了武漢下游一帶,勢力已然不小,為什麼還要聯劉?

劉備要聯合東吳這沒話說,因為以他的力量,自保都不夠,可吳國為什麼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聯劉抗曹呢?其實從地勢上不難看出,曹操的主要目標就是沖東吳來的,他根本沒把劉備放在眼裡,東吳如果任憑曹操滅了劉備,繼而占領荊州,東吳也保不住。

畢竟劉備手上有劉琦這張牌,在荊州還是有些勢力的,這個時候,能和他同仇敵愾的也就劉備了。

所以孫劉聯合一點也不奇怪,奇怪的是曹操為什麼敗了。

中國的南方,除了吳楚兩個繁華養兵之地,其他的地方都是山區,沒有大平原,難以形成強大的割據勢力,有了吳楚,也就有了整個南方。

按照歷史的經驗,曹操從北方來,先占領襄陽,再奪取荊州,然後順江而下,一舉滅掉東吳,繼而統治整個中國南方,是順理成章的事。

結果壞就壞在渡江這件事上,水師不行,又碰上了周瑜和諸葛亮這兩位大神,敗得一踏糊塗,元氣大傷。

從此以後,曹操再也沒有下過江南。

也許他到死也不明白,為什麼歷史上反覆上演的事,到他手裡就演砸了?

曹操兵敗之後,退出了荊州,但仍控制著襄陽,還有東邊的合肥,這讓東吳寢食難安。

合肥在江東的門口,又是荊州與江東連接線上的重鎮。

關羽沒了襄陽,守荊州守得也很辛苦,相當於脖子被別人卡著。

所以在三國鼎立的時候,只要荊州這個地方稍有變動,就會影響到整個格局。

曹操占據著襄陽,準備隨時重返荊州,孫權不拿下荊州一天也睡不好覺。

劉備呢,好不容易有了一塊地盤,當然不肯輕易放棄。

而且從荊州進攻許昌,遠比從成都進攻長安方便。

襄陽以北,就是南陽盆地,再往上,就是中原地區,曹操的首都許昌就在這裡。

這裡也是先秦的華夏地區,所以後來關羽占了襄陽,史稱「威震華夏」。

本來荊州這個地方自從曹操退出後,安寧了一段時間,關羽攻占襄陽,當然是戰略需要,但也引起了連鎖反應。

首先是曹操緊張了,一度嚷嚷著要遷都。

二是關羽北上後,江陵一帶防守薄弱,給了東吳可乘之機。

所以我說,關羽守著半個荊州,遲早守不住,要想荊州穩妥,必須占據襄陽,可占據襄陽就會引起一連串的反映,最終反而把荊州丟了。

東吳要想睡得踏實,必先取得荊州。

三足鼎立,荊州就是個火藥桶。

隆中對

諸葛亮在隆中給劉備的規劃方案是:先占領荊州為基業,然後奪取整個西川,進而奪取關中,最後從荊州和關中兩個方向包抄曹魏,統一天下。

可惜的是,荊州沒守住,先失去了一隻腿,劉備也死了,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沒拿下關中。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

曹家最終也沒能統一中國,曹魏滅了蜀國之後,取代曹魏的西晉吸取了教訓。

一方面在益州(四川)大造船隻,訓練水師,從長江順水而下,另一方面從兩淮地區進兵牽制吳國,而重點就放在荊州一帶。

陸軍自襄陽南下,配合從長江上游下來的水師,順利地奪取了長江中游的控制權,然後水陸並發,沿江而下,直逼東吳。

吳國滅,西晉統一中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誰才是三國最強大腦?曹操、劉備、孫權?

一、赤壁戰後曹操的戰略選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戰敗後,孫、劉聯軍進逼江陵,與曹操守將曹仁相持大戰。劉備利用周瑜和曹仁相持的機會,平定荊州南部武陵(治所臨沅,今湖南常德)、零陵(治...

赤壁之戰概況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

三國中周瑜一生最大對手是此人?並非諸葛亮!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