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舉世罕見的君臣合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坐落在成都市南門的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宇。

但是,武侯祠大門牌匾上為何寫著「漢昭烈廟」呢?

位於成都市南門的武侯祠,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

劉備陵寢始建於公元223年,諸葛亮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蜀王朱椿將武侯祠併入「漢昭烈廟」,形成了蜀漢君臣合廟。

後毀於戰火。

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是1672年清朝康熙年間原址重建的。

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五重建築,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大門匾額為「漢昭烈廟」,二門之後是劉備殿。

有意思的是,劉備殿左側陪祀的不是劉備的兒子、蜀漢後主劉禪,而是孫子劉諶。

據說,這是因為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

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

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

兩側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

東側文臣廊坊以龐統為首,西側武將廊房以趙雲領銜。

劉備殿後,才是諸葛亮的「武侯祠」。

為了體現君臣關係,特地設置了一段下行的台階。

諸葛亮殿高懸「名垂宇宙」匾額,為清朝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所書。

兩側為清人趙藩撰書頗負盛名的一副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正殿中供奉著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

諸葛亮殿西側是劉備墓,史稱「惠陵」,由諸葛亮親選寶地,葬劉備於此。

但是,劉備墓中有沒有劉備,一直是史學界爭論的焦點。

第一種說法持肯定態度,依據是陳壽的《三國志》上的記載:「八月,葬惠陵」。

第二種說法認為,劉備墓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

第三種說法的代表是郭沫若,他認為,劉備死於炎熱的農曆四月,從白帝城到成都需要30多天的時間,且交通不便,山路又崎嶇難行,所以劉備應該是就地下葬,葬於奉節,成都的惠陵只是劉備的「衣冠冢」。

歷代統治者想方設法突出代表皇權的「漢昭烈廟」,但成都的百姓偏偏就要稱它「武侯祠」,這樣的「拉鋸戰」持續了一千多年。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死後,由於蜀漢人民對他的熱愛,蜀漢國治下的許多地方便紛紛上書,請求為諸葛亮修建祠廟,但當時朝廷認為,如果順應百姓心愿給諸葛亮建廟,恐不合禮制,若在京師成都建,怕沖了祖廟,沒有採納。

29年後,中書郎向充、步兵校尉習隆等再次上表劉禪,請求為諸葛亮建祠立廟,劉禪迫不得已,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但是,蜀中百姓仍不滿意,開始四處為諸葛亮建祠修廟,甚至在劉備墓葬旁也建起了武侯祠。

明朝初年,蜀王朱椿看到「武侯祠」與「昭烈廟」並立,且劉備墳塋「孤冢累然」,旁邊的武侯祠卻香火興盛,很不是滋味。

他在為劉備整修陵廟時,開創性地提出「君臣宜一體」,把諸葛亮請進了昭烈廟,置於殿東,關羽、張飛置於殿西。

這樣,既可樹立皇威,也能滿足百姓的願望,還能帶動昭烈廟的香火。

本是「一舉三得」的好事,但朱椿打錯了算盤,最終百姓反而將「昭烈廟」改叫成了「武侯祠」。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四川按察使宋可發主持重建武侯祠時,提出以諸葛亮附祀昭烈廟,乃於劉備殿後新建諸葛亮專殿,大體上奠定了今天成都武侯祠的基本規模和布局。

不過,不管歷代統治者用盡辦法來強調代表皇權的「漢昭烈廟」,但百姓卻始終稱其為「武侯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享有「三國聖地」的美譽武侯祠!

武侯祠提到成都武侯祠,它可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哦,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在園內,可以參觀諸葛亮殿,劉備墓和三絕碑,了解唐、宋、明、清時代的題詩、文獻。

三國聖地-武侯祠(漢昭烈廟)

「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 ,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的出師表。知道孔明,那一定知道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三氣周瑜、空城計等其中相關他的...

武侯祠里的三國故事,飽含君臣兄弟恩義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在成都有這麼一座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東漢末年的是一段群雄逐鹿的亂世,更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諸葛亮無疑是其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