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根本不想給諸葛亮修祠廟 偏偏成都歷史上至少出現過7座武侯祠

文章推薦指數: 81 %
投票人數:11人

文/李殿元

奇特的現象:「漢昭烈廟」內有「武侯祠」;臣子諸葛亮比皇帝劉備受的「香火」多得多。

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的武侯祠,是紀念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宇。

成都武侯祠的特色不僅在於它是後世紀念諸葛亮的宇廟中至今保存規模較大的一座,更在於它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這個特點意味著它有特別的來歷。

後主劉禪不願為諸葛亮修建祠廟但老百姓偏要建個在劉備墓旁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卒於北伐前線的五丈原,時年54歲。

諸葛亮死後,由於蜀漢人民對他的熱愛,蜀漢國治下的許多地方便紛紛上書,請求為諸葛亮修建祠廟,而後主劉禪最初並不同意為諸葛亮建祠廟,尤其不同意在蜀國國都即成都建廟,怕沖了他的祖廟——「惠陵」(劉備墓)。

但是,老百姓卻不管他那一套,不僅要在野外祭祀諸葛亮,而且偏要為諸葛亮建廟;不但要建,而且要建多座,還偏偏要把紀念諸葛亮的祠廟建在成都劉備墓葬的旁邊。

劉禪不尊重諸葛亮與他父親在世時和衷共濟的魚水之情,別人倒特別看重這一點。

歷代紀念諸葛亮的祠廟數不勝數,這些祠廟均被稱為「武侯祠」或「武侯廟」。

諸葛亮生前被封「武鄉侯」,死後諡號「忠武侯」,並無「武侯」這樣的封諡。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諸葛亮一生的歷史活動,表現了忠誠、勤勉、開明、智慧,他不僅受到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推崇和讚揚,而且也頗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

從滅蜀的西晉司馬氏祖孫開始,歷代封建統治者都在給諸葛亮加官進爵,賜廟加號。

晉封武興王;唐封武靈王,並賜廟;宋賜「英惠廟」,加號「仁濟」;元代更封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明代朱元璋欽定「帝王廟」,選從祀名臣37名,「忠武侯與焉」。

「武侯祠」之稱遂統一。

正統想方設法突出「漢昭烈廟」百姓偏要喊它「武侯祠」

明代初年,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封蜀獻王。

他來到成都後,看到南郊「武侯祠」與「昭烈廟」並立,特別是目睹劉備墳塋「孤冢累然」,冷落淒涼;而旁邊的武侯祠卻「丹碧巋然」,宏麗壯觀,心裡很不是滋味。

他在動了一番腦筋後,為劉備整修陵廟時,提出武侯祠逼近「惠陵」,於祀制不合,並以「君臣宜一體」為理由,把諸葛亮請進昭烈廟,置於殿東,關羽、張飛置於殿西。

因此,從西晉時就一直存在於昭烈廟「西偏稍南」的武侯祠便逐漸被廢棄了。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四川按察使宋可發主持重建武侯祠時,又提出以諸葛亮附祀昭烈廟中,與歷代「專祀主義」不合,乃於劉備殿後建諸葛亮專殿,於是大體上奠定了今天成都武侯祠的基本規模。

於是成都武侯祠成為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

大門匾額為「漢昭烈廟」。

但歷史總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朱椿等人改造了武侯祠,他們雖然滿意了,人民卻不滿意。

因此,儘管南郊的武侯祠被朱椿廢棄了,而武侯祠的稱謂猶存。

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奇特的現象,長期以來,雖然大門上仍然高懸著的是「漢昭烈廟」金字橫匾,人們卻習慣把這座君臣合祀廟籠統稱之為「武侯祠」。

對此,民國時代曾有人專門寫過一首詩來詠嘆這件事,詩曰:

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

由來名位輸功烈,丞相功高百代思。

這首詩,既直率地反映了人們對諸葛亮的仰慕勝於劉備的心情,也表明了歷史人物的功績和人們對他的態度,不是由名位的高下來決定的。

成都人極為推崇諸葛亮成都歷史上至少有七個武侯祠

今天的成都武侯祠,原本不是武侯祠,而是清初在劉備廟遺址上重建的奉祀劉備和諸葛亮君臣的祠廟。

那麼,成都歷史上的武侯祠在哪裡?

1、成都最早的武侯祠:諸葛亮於公元234年病逝後,開始成都沒有建祠祭祀。

當時朝廷認為:「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

」就是說,在成都建祠,不合禮制。

一段時間裡,百姓便「因時節私祭於道陌之上」。

成都有武侯祠是在諸葛亮死後70年。

據宋人祝穆的《方輿勝覽》載:「孔明初亡,百姓遇節朔,各私祭於道上……李雄稱王,始為廟於少城,桓溫伐蜀,夷少城,猶存孔明廟。

」李雄於西晉永安元年(304)稱王。

少城為秦時張儀築,其範圍約在今長順街至東城根街,紅光路與桂花巷之間。

由於無資料,此祠的規模不得而知。

桓溫伐蜀在東晉永和三年(347)。

祠宇當在此後荒廢。

2、君臣合祀武侯祠:在唐宋時代,劉備和諸葛亮有祠廟,並列於劉備墓旁。

宋人任淵在紹興三十年(1160)撰的《重修先主廟記》指出:在劉備墓東側,即今天祠廟的位置上,有劉備廟、後主祠、武侯祠,三者約呈「品」字形相毗鄰。

此武侯祠始建於何時,無資料可考,可能建於南北朝。

位於劉備墓側的武侯祠在唐宋時,是成都的一大名勝,前來拜謁的文人雅士絡繹不絕,有的立石為記,有的吟詩抒懷。

杜甫上元元年(760)春來此踏訪時寫下的《蜀相》詩。

此外,岑參的《先生武侯祠廟》、李商隱的《武侯古柏》、陸遊的《謁漢昭烈惠陵及諸葛公祠宇》等詩,也不失為憑弔感懷之佳作。

唐、宋、元三代,這一祠宇屢經修葺。

明初祠宇被廢除,諸葛亮像移入劉備廟內。

明代張時徹的《諸葛武侯祠堂碑記》對此事記之甚詳。

明代末年,那「君臣一體」的劉備廟毀於兵燹。

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因其舊址重建,形成今天合祀君臣的武侯祠。

3、武侯故宅旁的武侯祠:諸葛亮在成都居家21年(214-234),有故宅留世,後人因其宅曾建祠。

《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二載:「武侯宅在府西北二里,今為乘煙觀,有祠在觀內。

」宋人魏了翁的《鶴山集·成都府朝真觀記》記載:「出少城西北為朝真觀。

觀中左列聖母仙師乘煙葛女之祠,觀西偏為諸葛忠武侯祠與讀書台。

故老相傳,為武侯故宅。

唐天寶五年,章公兼瓊始為觀,奉名乘煙。

」由此可知:武侯故宅之祠當建於唐天寶五年(746)前,章仇為劍南節度使時,該祠才圈入觀內。

這一武侯祠極少為人重視,而前代記載混亂,又往往將它與劉備墓側的武侯祠混為一談。

4、與杜甫草堂並列的武侯祠:過去,在草堂寺旁有一座武侯祠。

此祠屢見於明代文人的著述中,例如,何宇度的《益部談資》說:「武侯祠在城西浣花溪上,與子美草堂相接,廟貌雖未頹壞,森森之柏不復存。

」曹學佺在《蜀中名勝記》中說:「今武侯祠在百花潭,與草堂並列者,不知何代所增?」

與草堂並列的武侯祠為明代中葉所建。

諸葛亮在南郊的專祠被蜀獻王朱椿廢祠移像後,百姓便把劉備墓側的昭烈廟稱為武侯祠,「遂謂以武侯廟廟先主」。

認為是劉備跑到諸葛亮的祠里來了。

因此,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川巡撫王櫱谷奏請蜀王,另闢一地為諸葛亮建祠。

蜀王同意後,就在草堂寺旁建起了一座武侯祠。

此祠毀於明末戰火,其他情況不詳。

5、諸葛井邊的祠堂:成都有諸葛井,見載於《方輿勝覽》。

這井可能是因諸葛隆中故宅有井而附會。

成都的諸葛井有二,一「在成都縣西五里,浣花溪旁。

《明一統志》:「相傳蜀漢諸葛亮欲通井絡王氣,故為此井。

又一井在府城東門內,有祠,明楊名有記,今存。

對此祠宇,《華陽縣誌》載:「就諸葛井為祠,乃明萬曆建,楊名有井祠記,在今城東錦江街。

」解放初期,井及祠均在。

祠有房十餘楹,內有孔明塑像。

現在井已廢,祠改作他用,去江南館街尚可尋其遺蹟。

6、九里堤上的諸葛廟:據《成都縣誌》:「九里堤,縣西北十里,其地窪下,水勢易趨,漢諸葛孔明築堤九里以捍之……旁有諸葛廟。

」還說,「在九里堤之南,名諸葛廟,創建年月無考。

國朝乾隆九年重建。

九里堤是成都的一古老長堤,為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所修,宋成都知府劉熙古再建。

人們為紀念劉熙古,將原來的龍神廟改為劉公祠(亦稱劉侍郎廟)。

明代天啟《成都府志》才說是「諸葛亮築」,稱「諸葛堤」。

由此可知,該廟為劉公祠改成,其始自年代不可能早於清代。

廟宇規模不大,現在仍可見其輪廓。

7、城北的丞相祠:《成都縣誌》載:「縣北二里簸箕街,名丞相祠,漢末建,國朝有培修。

」此祠在成都第六中學所在地,尚有斷碑可尋。

明末已有此祠,其餘不詳。

成都歷史上的這幾座武侯祠,雖然建有先後,各有興廢,但都與諸葛亮在成都的遺蹟有關,儘管有的遺蹟純屬附會。

孔明治蜀,遺愛於民。

他死後,從街頭的私祭,到官方的建祠奉祀,一千多年來,百姓對他的追思有增無減。

這一座座祠宇,記錄著一位前代偉人的業績。

連結

武侯祠內劉備墓里有沒有劉備?

劉備攻打吳國失敗後,退到了白帝城。

於公元223年4月病逝。

5月,諸葛亮扶靈柩回成都,8月下葬。

他最後身葬何處主要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劉備的墓葬就在成都武侯祠。

因為上述的史料來源於陳壽的《三國志》,陳壽是蜀漢的觀閣令史(從事文獻檔案管理工作),在蜀漢生活了30多年,他必定知道劉備的葬處。

劉備死後,屍體由奉節運回成都,後與吳夫人合葬於惠陵(今武侯祠內)。

今武侯祠內確實還有劉備墓的建築。

武侯祠博物館的人在一次植樹時,意外地在劉備墓的封土邊緣挖掘的樹坑中發現了許多蜀漢時期的磚。

這從側面證明了《三國志》等歷史文獻中關於惠陵與劉備墓在成都的記載的可靠性。

第二種說法認為劉備墓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

持這種觀點的人首先駁斥了《三國志》等歷史文獻中關於劉備屍體運回成都的記載。

劉備死於農曆的四月,對於四川來說,這是烈日炎炎、氣溫極高的夏天。

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從白帝城(今奉節)到成都全是逆行而上的水路和崎嶇的山路,僅單行也得需要30多天時間。

如果花這麼長的時間把劉備的屍體運到成都,按當時的屍體保護技術,要使屍體不腐爛是完全不可能的。

也就是說,諸葛亮根本不可能拉著臭氣熏天的劉備屍體,經過長達三個多月的跋涉,把劉備安葬在成都。

基於上述分析,有的專家認為地處牧馬山、彭山腳下的蓮花村才是劉備的葬身之地,而成都的武侯祠只是劉備的「衣冠冢」。

然而,劉備的屍體運到蓮花村就不會腐爛嗎?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第三種說法則認為劉備葬於奉節。

郭沫若1961年在奉節考察時認為:劉備死在氣溫極高的夏天,當時交通很不方便,從奉節到成都逆水而上至少也要30多天時間,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屍體肯定會腐壞。

因此他認為,劉備墓在奉節的可能性比較大。

南宋學士任淵所作《重修先主廟記》中也說,成都惠陵只是弓劍墓,不是真墓。

但這一說法又和《三國志》的記載不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享有「三國聖地」的美譽武侯祠!

武侯祠提到成都武侯祠,它可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哦,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在園內,可以參觀諸葛亮殿,劉備墓和三絕碑,了解唐、宋、明、清時代的題詩、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