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對《三國演義》劉備的評價一語擊中了要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小說史略》是由現代文學家魯迅著作的第一部系統地論述中國小說發展史的專著。
這部專著從遠古神話傳說講起,至清末譴責小說為止,完整地論述了中國小說的起源和演變,精當地評價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說作家和作品,深刻地分析了前後期小說之間的內在聯繫。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名著,先生在其上也頗費了些筆墨。
在《史略》的第十四篇《元明傳來之講史(上)》中先生評價三國人物寫到: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
可見先生認為《三國》中的主角之一劉備卻沒能寫好。
作者要塑造一位仁君形象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明顯的,但是,當作者用仁君的標準去拔高這個原型,用封建的倫理標準對劉備的言行進行「規範化」的時候,他得到只是一個乾巴巴、概念化的形象。
劉備身處激烈鬥爭的漩渦之中,但內心感情的流水卻是那麼平靜,一點波紋也沒有。
「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魯迅先生一語擊中了要害。
當作者企圖突出了劉備的虛偽。
作品的客觀效果走向作者主觀願望的反面,這是作者始料之所不及的。
下面,讓我們跟蹤劉備集團崛起的軌跡,從中擇取若干鏡頭,以探索小說在劉備形象塑造上的得失成敗。
三國之中,蜀漢的建立最為曲折艱難。
得孔明以前,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寄人籬下,被動挨打,窮於應付,不成為一支獨立的力量。
它沒有根據地,沒有形成強有力的核心。
劉備身邊人才寥落。
雖有關羽、張飛和趙雲等一班虎將,但文職如孫乾、糜蘭等人,充其量也只是二、三流的人才這樣一個領導班子,根本不可能制定出有遠見的戰略。
在這個階段,劉備還遠未具備割據稱雄的條件。
小說寫到赤壁之戰以前,劉備形象的虛偽性並沒有成為嚴重的問題。
因為他勢力尚弱,羽毛未豐,還沒有力量去欺負別人。
南陽得孔明,赤壁破曹軍是劉備集團崛起的歷史轉折點,正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劉備三顧孔明於草廬之中,孔明為他制定了先取荊襄,後奪西川的戰略方針。
至此,吞併劉表、劉璋兩大集團成為劉備集團的既定戰略目標。
這時,作者考慮到,如果讓劉備一味地贊同這一決策,勢必損害劉備的形象,於是,作者連忙煞費苦心地為之遮掩:
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
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孔明曰:「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人世;劉璋非立業之主:久後必歸將軍。
」玄德聞言,頓首拜謝。
(第三十八回)
原來天意如此,劉備大可不必良心不安。
這種圓滑的處理將劉備寫成偽君子,把孔明降成算命先生。
劉備得孔明之後,大膽地利用劉表集團內部的矛盾。
乘赤壁之戰以後的形勢,推劉表的長子劉琦為荊州刺史,利用劉琦在荊州的潛在勢力,招撫了長江以南的荊州四部太守。
奪取荊襄地區後,劉備窺視著劉璋方面的一舉一動。
張松赴魏後,「早有人報入荊州。
孔明便使人入許都打探消息。
」曹操的傲慢使張松十分失望,他轉而投靠劉備。
益州地主集團的中堅人物張松企圖依靠外力推翻劉璋的統治,劉璋恰好也希望劉備去消滅威脅西川的張魯,就採納了張松的建議。
劉備對沃野千里的西川,早已垂涎三尺,劉璋的邀請真是求之不得的天賜良機。
劉備奪取西川的第一步是拉攏張松。
他為此下了很大功夫。
先是派趙雲遠迎,接著是讓關羽去熱情款待。
一向傲慢、看不起文人的關羽,此時也變得彬彬有禮。
最後是「玄德領著伏龍、鳳雛,親自來接。
」劉備「一連留張松飲宴三日,並不提起川中之事。
」明明是為了西川,卻偏偏絕口不談。
劉備一味地謙讓。
自己難以唇齒的話讓龐統去講:
龐統曰「吾主漢朝皇叔,反不能占據州郡;其他皆漢之蟊賊,卻都持強侵占地土;惟智者不平焉。
」(第六十回)
張松臨行時,總算拍板成交,劉備不主動提出襲取西川的意圖,卻儘量把話題往這封面引。
他一會兒嘆息自己「未有安跡之所」,一會兒又假惺惺地半推半就:
玄德曰:「備安敢當此?劉益州亦漢室宗親,恩澤布蜀中久矣。
他人豈可得而動搖乎?」(第六十回)
劉備一面表示同為漢室宗親,怎能忍心奪取,一面又一個勁地探聽西川的虛實:
玄德曰:「備聞蜀道崎嶇,千山萬水,車不能方軌,馬不能聯轡;雖欲取之,用何良策?」(第六十回)
垂涎三尺而又忸忸怩怩,「猶抱琵琶半遮面」,真是虛偽到了極點!待到張松獻出西川的地圖,劉備趕忙向他許諾:「青山不老,綠水長存。
他日事成,必當厚報」。
劉備入川的意圖十分明確,他自然不肯替劉璋去消滅張魯,所以到霞萌以後,就駐紮下來,「廣施恩惠,以收民心」,再也不肯前進一步了。
劉璋這時也看清了劉備入川的企圖,收斬了私通劉備的張松,下令關戍諸將不得再與劉備聯繫。
但為時已晚,劉備找了一個小小的藉口,回師西下,攻涪縣,拔綿竹,進圍成都。
一年時間,終於將劉璋集團消滅了。
在入川過程的描寫中,作者屢次寫到劉備「高尚的」道德觀念和政治軍事鬥爭的實際利益之間的衝突。
讀者看到的是這樣一幅荒謬的圖畫:劉備很不情願地率領著他的人馬向缺乏準備的劉璋集團猛撲過去,並且很快扼住了對方的喉嚨。
劉璋投降一節,小說更把劉備的虛偽推到了頂點:
於是決計投降,厚待簡雍。
次日親齎印綬文籍,與簡雍同車出城投降。
玄德出塞迎接,握手涕曰:「非吾不行仁義,奈勢不得已也!」
劉備的「流涕」自然是一種鱷魚的眼淚。
「勢不得已」卻是實情。
人物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的邏輯向前發展。
劉備愈是走向他那既定的目標,就愈要遵循弱肉強食的原則。
錯誤的創作意圖一次又一次地將人物推到情理之外,而人物自身的邏輯一次又一次地將人物領回情理之中。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物的理想化恰恰成為形象失敗的主因。
這種事與願違的藝術效果其實是對仁君理想的揶揄和嘲弄。
劉備形象的虛偽性恰好反映出整個封建倫理觀念和虛偽性。
劉備原本能擁有五大謀士團隊,可惜後來只剩一個諸葛亮,可惜可嘆
在漢末風雲中,雖然劉備一直在顛沛流離,可是有點眼光和見識的人,從來不會小瞧劉備,都認為劉備乃人中龍鳳,曹操曾和劉備青梅煮酒的時候說過「天下英雄唯吾與使君爾」,而袁紹也是一直在提防劉備,劉表也是將...
只緣識人偏頗 英雄夢斷「三國」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是古代明君必備的領導素質,也是一種領導藝術,如果不識人、不用人,那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不要說打天下、守天下,恐怕最終連性命都難保。三國亂世,豪強並起,群雄逐鹿,誰有識人之明,...
三國演義中十大小人:曹操第二 第一竟是他
三國中,英雄無數,或金戈鐵馬,或算無遺策,他們都得到了世人的無比敬仰。然而,正所謂事情都有兩面性,三國中也不乏那些小人。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三國演義中的十大小人。10 .楊松張魯帳下謀士,極貪...
三國演義的十大小人,呂布第八,第一你猜不到
三國中,英雄無數,或金戈鐵馬,或算無遺策,他們都得到了世人的無比敬仰。然而,正所謂事情都有兩面性,三國中也不乏那些小人。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三國演義中的十大小人。10 .楊松
盤踞西南5個省的地盤,為何還要請荊州的劉備來幫忙?
公元214年,經過3年的反覆鏖戰以後,劉備終於占領了自己朝思暮想的西川地區。不得不說,西川地區的首領原來不是劉備,而是劉璋。劉備進入西川的行動,起初並不是通過軍事行動實現的,而是劉璋主動邀請劉備...
三國解密:劉備為何能在成都另立中央?
東漢靈帝時期,劉備因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東漢末年的政治舞台,三顧茅廬後始得諸葛亮輔佐。東漢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劉備與東吳都督周瑜聯合破曹於赤壁,其後得到荊州五郡,後又奪取益州。建安二...
61歲的劉備,靠什麼能在成都稱帝建國?
熟讀三國歷史,我們都知道劉備是三國英雄之一,因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東漢末年的政治舞台,早期顛沛流離,一生漂泊不定,後始得諸葛亮輔佐。東漢建安十三年,與東吳都督周瑜聯合破曹於赤壁,其後得到荊...
《三國演義》有「尊劉貶曹」嗎?
歷來論者都認為《三國演義》有「尊劉貶曹」傾向,我認為其實是誤會了羅貫中。羅貫中確有尊劉漢的正統觀念,但他並沒有把劉備視為正統,而是當做一個假正統的典型來寫的。《三國演義》里其實是寫了亂世稱雄爭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