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屈能伸 方成大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能屈能伸,方為「大龍」

(親,讀完後會有深刻的體會哦!)

在[水滸傳]中,有這樣一段細節描述;武松讀了印信榜文後,得知前往井岡山途中有大蟲,原本打算再次回到酒店,但轉念一想:"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難以轉去,"如此一來,便自言自語地說道;"怕什麼鳥!且只顧上去,看怎的!」他明知山有虎,卻由於先前與酒店老闆誇下海口,礙於面子問題而依然選擇繼續上山。

最終,武松打死了老虎,雖然對他而言較為幸運,但這種精神並不值得效仿。

對於一個人而言,面子固然重要,然而,只有能屈能伸,才能稱得上是「大龍」。

人生在世,擁有兩種境界;一種是順境,另一種則是逆境。

在順境中,幸運與環境皆有利於其身,此時應懂得一個「伸」字,乘風萬里,扶搖直上,以促使自己更上一層樓;在逆境中,困難與壓力均逼迫身心,此時應把握一個「屈」字,委曲求全,保存實力,以等待轉機的到來。

忍辱負重,能屈能伸

對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來說,其抵禦諸葛亮進攻的策略就是堅守。

人對方在營前如何叫罵,他卻堅持閉塞不出。

即使諸葛亮贈與他女子的服裝,以此刺激他應戰,司馬懿依然堅守不動,並高興地收下禮物。

他所渴望的是,等到蜀軍由於糧道崎嶇難行面臨斷糧的時候,再出去應戰。

這樣一來,蜀軍將必敗無疑。

諸葛亮第六次前往祁山的時候,他親自統率一支人馬,駐紮在丈原附近,千方百計地派人挑戰,而魏兵卻遲遲無動於衷。

當時,孔明將所有的招數均用完了,司馬懿卻始終閉門不出。

無可奈何之下,孔明突然想到羞辱他一番,以刺激對方出兵。

於是,他取來一套婦人所穿的衣服,放在一個大盒子內,並附上一封書信,派人送至魏軍大營。

魏國的將領不敢隱瞞實情,便將來者引見給司馬懿。

司馬懿當中打開盒子,望到裡面是一套婦女的衣服,還有一封信。

他急忙打開信,上面這樣寫到:「你出身於大將,統率中原的大軍,卻躲在土巢之中,不敢武力相鬥,以決勝負,這與婦人有何不同?現在我吩咐手下送去一套婦女的衣服,倘若你還不敢出戰,就應恭敬地跪拜接受;倘若你羞恥之心桑為泯滅,還有一點『男子漢』的氣概,就應該立即批回,定期決戰。

"

讀完書心中的內容,司馬懿勃然大怒,但卻故作鎮靜地淡然笑道:"孔明把我看成婦人了嗎?」並當即接受下來,下令厚待送衣的使者。

魏軍的其他將領得知此事後,無不憤怒,來到大帳,對司馬懿說道:「我們都是魏國的名將,怎麼能夠忍受這般侮辱呢?請允許我們出戰,以決勝負。

」司馬懿卻回應道:「我之所以堅守不戰,就是由於形勢於已不而等待蜀人自己敗亡...」就這樣,魏軍輕而易舉地抵禦了蜀軍的進攻。

在這個故事中,司馬懿能夠忍辱負重,顯示出一個謀略家的卓越見地。

試想一下,倘若司馬懿為了自己的臉面而奮勇出戰,結果可想而知。

然而,他卻保持著非同常人的低調姿態...由此可知,「屈」對一件事情發展的方向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使人們心平氣和的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本質,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

只有能屈能伸,「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才能彰顯出真正的英雄本色。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卓文君出生在一個富足的家庭中,諸多王公貴族的公子接二連三地前來提親,她沒有看上一個。

到後來,卓文君的父親深感納悶,沒有贈其任何嫁妝。

婚後,她們窮得在成都實在生活不下去了,只好回到臨邛,變賣車馬,盤下一個小酒店,做起賣酒的生意。

千金小姐當壚賣酒,文弱書生當起傭人酒保。

正是由於卓文君的賣酒生活,才成就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話,正所謂:「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任何人的一生,無不與「屈」和「伸」有著密切關係。

對於一個人來說,若要不斷走路前進,就必須要依靠自己的雙腿來一屈一伸。

在拾取東西的時候,必須彎腰伸手;在吃飯的時候,必須經過手的屈與伸把食物送至口中;在工作的時候,必須由不計其數的屈伸動作而完成...這就是「屈」與「伸」的關係。

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屈腰而掛印辭官,雖然為後人留下不少詩句,但其治國安民的才華卻由此而失去施展的機會。

與之相反,從某種程度而言,它就是「屈」與「伸」為後人所留下的思考。

《 後漢書 ·班固傳》這樣道:「雖屈伸無常,所因時異。

」換而言之就是,應該依據時勢與環境的變化應對「屈」與「伸」。

人的一生極其複雜的,「屈」與「伸」也是多方面的。

倘若在工作中受到批評,不妨先屈一屈,靜心找出自己的差距與不足,並及時加以改正,然後再有所伸,切不可意氣用事地與對方頂撞或匆匆辭職,以免釀成大錯;與朋友或同事發生矛盾的時候,不妨低調一些,先採取屈勢退讓的策略,待矛盾稍微化解後自會和好如初。

雖然面子頗為重要,但也要學會能屈能伸。

只有保持低調的姿態,才能贏得真正的立身之本;只有能屈能伸,才能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大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北伐,司馬懿為什麼不敢出戰?

公元234年春天,諸葛亮經過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在斜谷口再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四月,蜀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