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垂岡》的歷史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筆者從小生活在三垂岡山上西天貢村,為了解本地文化與追尋歷史遺蹟。

筆者曾到西天貢村西山頭,玄宗廟遺蹟處還親自撿到過唐磚唐瓦。

和史書上記載山崗上有玄宗廟一座,吻合。

為了引起廣大文史愛好者關注。

早在2007年3月筆者在百度貼吧、長治吧,用I D翰林後代,發表過一篇,(關於三垂崗的歷史!!!!!)其中還和『潞安府栗氏』的網友辯論過,關於三垂岡是在西天貢村周邊, 還是在南垂村邊,這一說。

當時由於史料有限,找不到三垂岡名字的來歷出處、當地村民都習慣的叫大崗山,小嶺坡。

崇道村叫西崗山。

當地老人已經沒人能夠說出此山的古老名稱三垂岡了。

後繼續查閱文史資料。

也有愛好者發表過相關三垂岡的相關文章。

都沒說清楚三垂岡具體位置,具體有那幾座山頭。

聯想到村邊的三垂岡,為什麼能載入史冊《資治通鑑》,能夠讓毛主席關注歌頌三垂岡的詩詞,派秘書親自來此地查看。

經過多年的研究跟實地考證,大概說明一下三垂岡山名的由來。

和具體地理位置是哪裡。

三垂岡山。

此山因形得名,主峰三座,分別向三方延伸,南臨潞州,西指晉、絳,東向邢、洺,雖然不高,方圓十里,林木繁茂。

(南臨潞州就是現在長治市區、東指邢州現在的邢台地區 、洺州現在的河北永年。

西指晉州現在的侯馬一帶、絳州現在的絳縣周圍。

文史出處,丁會,字道隱,壽州壽春人也。

天復元年,太祖復起會為昭義軍節度使。

燕王守光乞師於晉,晉人為攻潞州,會乃降晉。

晉王以會歸於太原,賜以甲第,位在諸將上。

莊宗立,以會為都招討使。

挂帥指揮潞州之戰,到達此地,向李存勖敘述三垂岡山名之來歷。

文史記載中提到的三垂岡山: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駐潞州的昭義軍節度使孟方立占據潞州城,擁兵自重,其戰略位置於晉王李克用十分不利。

李克用遂於中和三年(883年)十一月,遣其弟李克修攻破澤、潞二州,孟方立敗走山東,以邢、洺、磁三州號立昭義軍。

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李克用親率大軍擊破孟方立之子孟遷,取邢、洺、磁三州,還軍潞州,於三垂岡,置酒勞軍,並鼓瑟而歌。

李克用(856年—908年),神武川新城人 ,唐末將領,。

別號「李鴉兒」。

因一目失明,又號「獨眼龍」。

李克用早年隨父出征,常衝鋒陷陣,軍中稱之為「飛虎子」。

李克用還軍休兵三垂岡:

李克用言道:「傳令休兵三垂崗。

」眾人得令,直奔三垂岡。

晉軍兵馬退至三垂岡,李克用命眾人擇險要之地紮營休整。

見三垂岡上有一玄宗古祠,此祠是當地百姓懷念唐玄宗開元盛世所建。

李克用便於眾太保到祠中歇息,李克用對眾太保言道:「開元年間,我大唐盛極歷朝,四海尊威,如今群雄並起,宮闕盡毀,令人惋惜呀。

」這李克用已是不惑之年,戎馬半生,感慨良深。

看著偎在膝邊的李存勖,李克用卻泣極而喜,對眾人言道:「孤今逢戰敗,雖數萬大軍猶在,但平定中原尚需時日。

老夫壯心未已,二十年後,此子必戰於此。

」話說至此,李克用令人準備筆墨,於古祠牆壁留詩一首已抒情懷,詩曰:

三垂崗上感淚多,暮年猶難補山河。

壯士威風今雖在,欲比當年老廉頗。

有心豪傑協勁旅,不覺光陰總蹉跎。

他日功業隨諸子,今夜只飲百年歌。

後唐莊宗李存勖(885年-926年),沙陀族,山西應縣人,本為朱邪氏,小名亞子,後唐太祖李克用的長子,後唐開國皇帝。

潞州城朱溫再易帥 三垂岡亞子初揚威(推薦大家讀白話文版本《資治通鑑》) 李存勖言道:明日出征就拜丁會為帥。

四月二十四日,李存勖於太原城外大閱三軍,命丁會為兵馬都招討,以周德威為副,李存璋為馬步都虞侯,張承業為監軍使,誓師出征。

臨行,命朱守殷前往太廟,以一少牢祭告先王,然後請出三支箭來,裝入錦囊,背負在身,隨軍出征。

二十九日進抵黃碾,距潞州尚有四十五里,安營紮寨。

安營已畢,丁會陪李存勖到各營巡視。

二人立馬高阜之處,丁會手指南面起伏的岡巒說道:「主公知道這座山崗名叫什麼嗎?」李存勖道:「記得四五歲時,隨父王征討孟方立,回來時路過此處,曾在岡山歇兵。

記得此崗名叫三垂岡,不知是否?」 丁會道:「大王所記一點不錯,此崗正是三垂岡。

三垂岡因形得名,主峰三座,分別向三方延伸,南臨潞州,西指晉、絳,東向邢、洺,高雖不過三百五十丈,方園十里,林木繁茂。

若伏兵山上,距夾寨不足十里,居高臨下,放馬可到。

劉知俊兵在晉州,由晉援潞必過岡下,伏兵出而扼其咽喉,其兵斷南東下。

范居實、劉重霸兵在澤州,若北上援潞,因有嵐水擋道,也不得不繞道自西向東,仍然要從三垂岡下經過。

因此伏兵三垂岡進可以攻夾寨,解潞州之圍,靜可以扼通道阻援潞之敵。

唯大王圖之!」 李存勖道:「元帥熟知潞城地形兵勢,就依卿所言,明日派兵在三垂岡埋伏! 第二天凌晨,大霧如昨。

李存勖命丁會、李嗣本留守三垂岡以擋援軍,自己親率大軍直逼夾寨。

毛主席手書《三垂岡》原文:"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

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

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此詩是清代詩人嚴遂成的七律。

(毛澤東手書《三垂岡》手跡已在中央檔案館所編《毛澤東手書古詩詞選》一書中公開發表過)1964年12月,毛澤東讀《五代史》時,想起早年讀過的一首詩《三垂岡》,因記不起作者名字,於29日寫信請田家英幫忙查出,並附該手書。

信中原文「近讀五代史後唐莊宗傳三垂岡戰役,記起了年輕時曾讀過一首詠史詩,忘記了是何代何人所作。

請你一查,告我為盼!

西天貢村申姓家譜里記載的三垂岡------乾隆年間宗人治田於禿岸得古碣,乃北齊(戰國七雄之一齊國)趙(現在邯鄲市)郡守(古代官員稱謂)穆(申穆)字顯和者之志,志稱穆壺關人(長治城古名壺關),其十始祖以守郡,因家於潞四世歷官俱在元魏北齊之代,卒於北齊以隋仁壽間,葬壺關城(長治城)北三十里三垂山東麓,其地即今潞邑西南十五里天貢村之北山山崖。

文史中多次提到的三垂岡,筆者在多年中查找資料,與實地現場測量,而後有足夠的證據才敢論證與說明。

現在三垂岡具體位置就是,潞城市崇道村西,有山凸起,綿延向西南到西天貢村東北。

繞村北、村西。

至郊區李村溝大崗山一段最高處終(正好十餘里)才是真正的三垂岡山全部。

與李村溝村西二崗山(小崗山)沒關係。

在古代,三垂崗周圍只有,山崗上的西天貢村,崗東北崇道村。

崗北面有北垂村(《潞州志》記載:「北垂村,村裡因為打架鬧矛盾,後分成兩個村,難捨與不舍。

即現在的南舍村與北舍村。

」)。

唐玄宗李隆基在未做皇帝前曾任臨淄王、潞州別駕。

駐潞州城(長治市)、遊歷過三垂崗山與周邊村莊,並恩澤與周邊村民百姓。

如若不然,西天貢村能修建有長治地區規模宏大的玄宗廟(遺蹟毀滅)來紀念他的功德,崇道村現今仍保留有紀念他的玄宗古廟。

三垂崗古代樹多林密,環境優美,山北面有河流水源。

具西天貢村中老人回憶,民國初期山上滿山松柏古樹,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占領長治城後,曾到此地砍伐大量樹木,用於修軍事設施。

經戰火洗禮,林木所剩無幾。

新中國成立後已經快變成荒山禿嶺了,60年代初毛主席關注過三垂崗詩詞後,70年代咱們的人民軍隊,威武之師,駐軍此處,練兵三垂崗。

80年代改革開放,西主峰大崗山周圍建廠生產水泥、石粉等,開山取石。

生態破壞嚴重。

今廣大讀者能了解並引起關注,三垂岡山。

讓我們共同攜手,保護好這一方水土,把一個環境優美的歷史名山留給子孫後代!(王旭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食鹽炭自生,拔腦中矢殺敵的五代名將李嗣昭

五代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大規模的分裂時期,幾十年的時間裡,中國的大地上不停地上演著諸侯爭霸與朝代更迭,南北各地的戰火一刻也沒有停歇。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卻也為那些英勇善戰的將領提供了廣闊的...

(九)唐莊宗破夾寨

唐莊宗就是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夾寨是當時朱溫為了圍困李存勖所建立的像長城一樣能限制李存勖進出也能阻止援軍的寨,號稱夾寨。地點在今天的山西境內。夾寨是在潞州的三垂岡附近。潞州是一個戰略要地,它在...

山西上黨三垂岡 暗淡遠去的古戰場

提到上黨、上黨盆地,很多人都知道,長治市就在盆地之中。一般人認為,進入長治市區,東山西水之間一馬平川。其實不然,在東山西水之間還有一個高低不平的地方,儘管它鮮為人知,但卻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三...

上陣父子兵,李克用父子在長治痛扁朱溫!

1964年,偉大領袖毛主席在讀史書《五代史·莊宗紀》時,「突然想起有一首年輕時讀過的清朝人寫的詩」,但記不清作者是誰,「就寫了張條子,讓他身在長治的秘書田家英查一下」。全文如下:田家英同志:近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