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上黨三垂岡 暗淡遠去的古戰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到上黨、上黨盆地,很多人都知道,長治市就在盆地之中。

一般人認為,進入長治市區,東山西水之間一馬平川。

其實不然,在東山西水之間還有一個高低不平的地方,儘管它鮮為人知,但卻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三垂岡。

據說,三垂岡曾是古戰場,這裡地勢雖不險要,但在一馬平川的盆地里卻顯得有些鶴立雞群。

8月20日,筆者與長治市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戴玉剛、長治市地名研究專家張高明等一同前往,在長治郊區與潞城市交界的地方找到了這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地方——三垂岡。

  •   看其形 一馬平川三丘凸起

三垂岡是由三座小山丘組成,東西走向一字排開,橫列在長治市區北部,潞城市西部,從長治和潞城東西兩個方向抵達都在十幾公里左右。

站在三垂岡最高處眺望,三個大小不一的山嶺土丘一目了然,岡與岡之間相互間隔數百米。

岡上地形雖然起伏不平,但並沒有溝壑縱橫、懸崖峭壁。

根據三垂岡東西兩個邊緣,我們用大腦這個「GPS」來做個地理定位,岡的東面是潞城市的西天貢、南天貢和郭村等村莊;岡的西面是長治市郊區的張莊、李村溝、墳上等幾個村莊。

三垂岡最早被稱為三垂山,在 《太平寰宇記》、《潞州志》、《潞城縣誌》等古籍書中都有記載。

《讀史方輿紀要》中有「三垂岡」一詞,據說這是最早的記載。

由於三垂岡在歷史上與唐王李隆基等有關,在民間還有稱三垂岡為「龍岡」。

王旭升是三垂岡東邊西天貢村人,他告訴記者,他是地地道道的三垂岡人,多年來專注研究本地文化和歷史故事。

他說,他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和實地勘察考證,三垂岡有主峰三座,因山形而得名,三座山頭分別向三個方向延伸,南臨潞州,西指晉絳,東向邢、洺。

南臨潞州就是指長治,西指晉絳就是指侯馬絳縣一帶,東向邢、洺就是指河北邢台、永年一帶。

三垂岡西邊李村溝村民告訴記者,這裡的村民稱三垂岡的三座山丘分別為大岡山、二岡山、三岡山,其中,三岡山也叫小嶺。

記者看到,附近有座在當地頗有名氣的水泥廠,廠子旁邊有一條鐵路。

記者恍然大悟,常見的註冊商標「大岡山」水泥原來就是這個水泥廠生產的,而旁邊的這條鐵路就是太焦鐵路。

由此看來,三垂岡確實是在上黨盆地平原上凸起的一道天然屏障。

郭安廷先生是潞城市南天貢村人,他對家鄉三垂岡頗有研究。

據他回憶,在大岡山的正頂上有一塊奇特的大青石,青石上有一個碗口大的石坑,坑內有一汪清水,無論嚴寒還是夏日,石坑內的清水一直是滿的,即使舀去一瓢,不大功夫,坑裡的清水就又漲滿了,且不外溢。

可惜的是,因附近村民私挖濫采,這神奇的石坑已經消失。

關於三垂岡中這個「垂」字的來歷,當地研究地名的專家分析,可能是因為三座岡丘在潞城的西南邊陲,而陲與垂同音,所以叫三垂岡。

  •   解其史 昔日烽火散盡沙場

上黨自古為戰略要衝,三垂岡似乎名氣不大,但在歷史上也是一塊兵火之地。

從地形位置上看,潞州城(今長治)一馬平川,而在這一馬平川的地域上凸起三座不大的山丘,這三座不大的山丘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從軍事角度上看,這裡定為兵家必爭之地。

長治市博物館考古專家秦秋紅先生介紹說,三垂岡是古戰場遺址,這裡發生過一場夾寨之戰。

在三垂岡的西邊有個凹里村,村裡至今殘留有夾寨城牆,這夾寨城牆就是三垂岡夾寨之戰的有力見證。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黃巢起義,群雄逐鹿。

據《潞安府志》記載:唐末天下大亂,黃巢部下大將朱溫等與晉王李克用相互爭奪上黨主要城池關隘。

唐天佑四年 (公元907年),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篡唐自立,國號大梁(史稱後梁),在開封做了皇帝。

朱溫稱帝後,念念不忘奪取上黨,他認為得上黨者得天下,稱帝當年,委李思安為潞州行營都指揮使,摔兵10萬向潞州殺來,揭開了五代史上的晉梁潞州大戰。

為抗擊梁軍,潞州守將李嗣昭固守城門而不出迎戰,迫使梁軍久攻不下。

為了養精蓄銳攻下城池,梁軍在城外數里之外的兩個村莊 (今長治郊區的南寨村和北寨村)之間安營紮寨,即「夾寨」,並動工修築一道長城。

就這樣,兩軍相持了一年多時間。

唐天佑五年 (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含恨離世。

臨終時將大權交於其子李存勖,並囑咐三件大事:一解潞州之圍,二滅梁軍報仇,三復我唐宗社。

當時正值潞州城中糧草匱乏、危在旦夕,為扭轉戰局、爭取主動,李克用之子李存勖不畏強敵,戴孝出征。

他趁夜色率領將士悄悄出城,隱藏於三垂岡。

是日,天公作美大霧瀰漫,李存勖率軍出其不意直搗梁軍陣營 「夾寨」。

頃刻間,梁軍被突如其來的「天兵天將」打得丟盔卸甲、落荒而逃。

這就是著名的三垂岡「夾寨之戰」。

駐守梁軍大敗後,李存勖沒有休戰,而是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南下太行,逐鹿中原,討伐後梁,建立後唐王朝。

《舊五代史》記載,朱溫在開封聞訊後感嘆:「生兒子就應當生李存勖這樣的,李克用雖死猶生;而我的兒子與之相比,都是豬狗之類無用的東西。

」三垂岡戰役,不僅結束了晉梁兩國長達一年之久的潞州之戰,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後唐在與後梁征戰中地勢的主動。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因其位處戰略要衝,千百年來,為爭上黨而發生的戰爭不計其數。

而三垂岡夾寨一戰,從軍事學的觀點來看,很有研究價值,為後人所稱道,並作為我國軍事史上一次著名的戰例而載入史冊。

  •   賞其詩 毛澤東手書成不朽

時光荏苒,歲月悠悠。

李克用父子征戰故事漸漸遠去,而諸多關於三垂岡的故事卻還在演繹和流傳。

清代詩人嚴遂成在歷游上黨途徑三垂岡時感慨萬分,面對古道西風的三垂岡古戰場頓發懷古幽情,他一氣呵成寫下了七律《三垂岡》。

雖然只有短短56個字,卻寫出來李克用父子氣蓋山河的英雄氣概。

《三垂岡》

清·嚴遂成

英雄立馬起沙陀,

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難扶唐社稷,

連城且擁晉山河。

風雲帳下奇兒在,

鼓角燈前老淚多。

蕭瑟三垂岡畔路,

至今人唱百年歌。

一代偉人毛澤東,通古博今,飽覽歷代典籍。

1964年12月,毛澤東在讀《五代史》時,想起了早年讀過的古詩《三垂岡》,但卻記不清作者的名字,於是他寫了一張條子請秘書田家英幫助查一下。

條子上是這樣寫的:「近讀 《五代史·後唐莊宗傳》三垂岡戰役,記起了年輕時曾讀過一首詠史詩,忘記了是何代何人所作,請你一查,告我為盼!」

現如今,這幅毛澤東手書《三垂岡》手跡留存於中央檔案館。

1976年元旦,毛澤東在十行信紙上書寫的《三垂岡》發表在人民日報,後來中央檔案館在1993年編撰出版了 《毛澤東手書古詩詞選》,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中《三垂岡》手書也編排在其中。

仔細欣賞毛澤東手書《三垂岡》會發現,其中兩句中,有兩個字與嚴遂成的《海珊詩抄》中的《三垂岡》不一樣,「連城猶擁晉山河」中用的是「猶」字,「蕭瑟三垂岡下路」中用的是「下」字,後經考證,毛澤東書寫《三垂岡》和清代袁枚《隨園詩話》收錄的是一致的。

長治作家史紅魁先生在他撰寫的 《毛澤東主席為什麼青睞三垂岡》中寫道:「毛澤東是偉大革命家,又是大書法家,他對七律 《三垂岡》非常崇拜,盡興揮毫潑墨,書寫《三垂岡》,盡顯偉大領袖書法之大成。

作品一氣呵成,氣力千鈞磅礴,排山倒海,運氣流暢嫻熟,布局錯落有致,是毛澤東書錄古詩最佳之作,是留給中華文化的絕作。

據附近村中老人回憶,民國年間,三垂岡上還有很多粗大的古樹,日本侵略者占領長治後,曾在此砍伐大量樹木用於修築軍事,後又經戰火焚毀,使這裡的林木所剩無幾,特別是後來在此建水泥廠,村民又在此採石經營,致使生態破壞嚴重,現在成為荒山禿嶺。

凹里村殘留的夾寨城牆遺址,絕大部分也已經被挖掉。

凝望三垂岡,讓人心潮起伏。

上黨大地上這塊小小的三垂岡,因李氏父子的守護征戰,在史冊上名揚千古;因清朝詩人嚴遂成的七律佳作而成為經典詩章;因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揮毫手跡成為不朽的書法精品。

三垂岡雖小,意義深遠大;地處古上黨,系關唐天下。

可惜的是,它顯赫的名氣只是藏於典籍中,而現實中的三垂岡,早已是滿目瘡痍,因此保護三垂岡這一古戰場遺址刻不容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3. 生子當如李亞子

李存勖(885-926年),山西應縣人,沙陀族,唐朝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長子,小名「亞子」。與李克用相比,李存勖在沒當皇帝之前的表現可謂有勇有謀,全面超越他爹。 906年幽州宿敵劉仁恭因受到朱溫攻擊...

五代十國篇 後唐 李存勖(3)三垂岡之戰

李存勖解決了內部危機,算是初步穩固了政權,但隨之迎頭而來的就是朱溫的氣勢洶洶的幾萬大軍。這時候的潞州,實際上已經被圍了一年了,早在李克用還活著的時候,雙方就已經在潞州拉鋸了,雖然李克用的勢力已經...

關於《三垂岡》的歷史故事

筆者從小生活在三垂岡山上西天貢村,為了解本地文化與追尋歷史遺蹟。筆者曾到西天貢村西山頭,玄宗廟遺蹟處還親自撿到過唐磚唐瓦。和史書上記載山崗上有玄宗廟一座,吻合。為了引起廣大文史愛好者關注。早在2...

(九)唐莊宗破夾寨

唐莊宗就是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夾寨是當時朱溫為了圍困李存勖所建立的像長城一樣能限制李存勖進出也能阻止援軍的寨,號稱夾寨。地點在今天的山西境內。夾寨是在潞州的三垂岡附近。潞州是一個戰略要地,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