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交鋒,誰勝誰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第一次較量---諸葛亮新城郡策反孟達
策反孟達是諸葛亮平定南中後至北伐初期一項重要的行動,諸葛亮知道,孟達所據守的新城郡地位對蜀漢北伐極為重要,如能爭取孟達叛魏歸漢,孟達所控制的新城郡不僅可以為進攻襄樊基地,牽制曹魏河南之兵,而且一有機會也可直接出兵宛、洛,以配合諸葛亮的北伐大軍。
這樣不僅取得魏興郡(原西城郡),與漢中連成一片,而且對拱衛漢中有益。
所以諸葛亮決定盡力抓住這一機遇,策反孟達。
諸葛亮首先給孟達寫信,表明自己對他的態度,信中說:
「往年南征,歲末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消息,慨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託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
又鴻道王沖造作虛語,雲足下量度吾心,不受沖說。
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
」
從信中「往年南征,歲末乃還」之語看,此信當作於建興四年(226 年)。
在信中,諸葛亮絲毫沒有責備孟達的意思,還體諒當初孟達投降曹魏的苦衷。
這使孟達有所感動,開始與諸葛亮有書信交往,但始終處於動搖的狀態,沒有下決心叛魏歸蜀。
諸葛亮深悉孟達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為了堅定其意志,特地找來李嚴協助自己,因為李嚴與孟達曾經都是劉璋部下,均蜀舊人,彼此之間感情深厚。
於是建興五年(227
年)李致書與孟云:「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意思是說,自己與諸葛亮同受劉備白帝城託孤的重任,深以責任重大而感到憂慮,很希望孟達能夠歸來作為「良伴」,共營蜀政。
諸葛亮也給孟達寫來信說:「部分如流,趣舍罔滯,正方性也。
」這意思是稱讚李嚴有高超的從政能力,處理問題像流水那樣乾淨利落,進退人物決不猶豫含糊,這就是正方(李嚴之字)的個性!言外之意,表示對李嚴的信任和器重。
諸葛亮之所以把對李嚴的信任和委重說給孟達聽,是說孟達如果此時來歸,將同李嚴一樣得到信任和器重。
經諸葛亮與孟達
「數相交通」,孟達才「辭欲叛魏。
」這裡起催化作用的是226年,曹丕卒,桓階、夏侯尚又先後死去,孟達頓失魏廷內部的靠山,畏讒憂譏,內心不安,諸葛亮趁此機會又與孟達聯繫,進一步爭取他,這才堅定了孟達叛魏的意念。
孟達很快回信諸葛亮,表示願意歸蜀,他特地派人向諸葛亮送上「綸帽、玉玦各一」,表示敬仰之情。
「綸帽」,即用絲綢製成的帽子,為諸葛亮所喜愛,同「綸巾」相似。
玉玦,「玉」表示潔白,「玦」為「決」的諧音,也就是此次歸漢是堅決不變了。
但孟達做事不夠機密,其事情很快為魏廷知曉,魏明帝要司馬懿處理此事。
時任驃騎大將軍、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的司馬懿,正率重兵屯守宛城(今河南南陽市),孟達所在的新城郡歸其管轄。
當司馬懿受命鎮壓孟達後,為了穩住孟達之心不致驟變,乃寫信勸慰,希望他勿為諸葛亮的浮言所動,並挑撥他同蜀漢的關係,信中說:
將軍(指孟達)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場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
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
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
孟達得書後,有些猶豫不決,舉兵反正的日期為之推遲。
此時的司馬懿乃不動聲色,潛軍進討,八天之內,司馬懿的大軍就趕到了新城郡,孟達急忙向諸葛亮,吳國求救,諸葛亮和東吳的援軍都分別被司馬懿擋住,在魏兵攻擊下,經過十六天的戰鬥,建興六年(228年)正月,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等開門出降,上庸城破,孟達被殺。
諸葛亮策反孟達失敗的主要原因
在緊急時刻諸葛亮沒有靈活應變,採取斷然的措施派大軍前去支援孟達,或與他內應外合夾攻司馬懿,以奪取蜀漢東邊的攻魏堡壘新城郡,而表現為瞻前顧後,猶疑不決,後來雖說也派了一支軍隊去救援,似乎是象徵性的,不僅沒有打敗司馬懿的阻援部隊,反而被魏軍給擋住了,讓即將到手的熟鴨飛了。
諸葛亮這一點與「人傑」司馬懿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司馬懿不聽部屬的進諫,敢於以獨斷的作風,以快速行動搶占這一蜀魏邊境的重鎮新城郡。
爭奪新城郡可以說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第一次較量,因諸葛亮的謹慎與優柔寡斷,輸給了司馬懿。
參考:1.諸葛亮擇主與拜相再認識 朱子彥
2.諸葛亮軍事活動研究 張應二
司馬懿第一戰,就直接發動閃電戰擊殺敵將,堪稱經典
相信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其中被諸葛亮北伐期間戲耍多次的司馬懿,在那個時期可是個響噹噹的人物。「上方谷」,「空城計」,「諸葛妝神」,「木牛流馬」等關於他的典故相信你一定不陌生,但歷史上的司馬...
他在蜀魏之間猶豫不定,最終貽誤戰機兵敗身死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這是《吳子•治兵》里的一段話,說的是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如果軍隊的統帥優柔寡斷,不能抓住良機果斷做出決定,不僅會喪失機會,甚至可能導致全軍覆沒。三國...
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第一次交手,戰敗的竟然是諸葛亮,真不敢相信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多次與司馬懿交手,但幾乎每次司馬懿都被諸葛亮打得慘敗。只有諸葛亮偶爾發揮失常,司馬懿才能占到便宜。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是。《三國演義》是小說家言,而作為蜀漢...
揭秘:諸葛亮最大仇人竟是他,諸葛亮曾建議劉備抄斬其滿門老小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回師的路上,碰到了魏國的降人李鴻前來參拜,這個傢伙很會說話,大拍諸葛亮馬屁:「我過來時路過孟達那,正好碰到王沖從蜀國來,跟孟達造謠說,明公你恨孟達入骨,曾向...
劉備的伐吳先鋒—吳班
吳班字元雄,生卒年不詳,兗州陳留郡(治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為領軍,隨劉備參加伐吳之戰,後又隨蜀漢丞相諸葛亮參加北伐曹魏的戰爭,並於公元231年(建興九年)的北伐中大破司馬懿。官...
從成都到西安如今只要短短三個小時,但是丞相卻走了一生啊
從成都到西安距離約658千米,而現在的西成高鐵每小時250千米時速,意味著從成都到西安只需要短短三個小時就可以到了,這意味著你早上可能在西安吃羊肉泡饃看兵馬俑,而下午你就可能在四川涮火鍋看熊貓。...
六出岐山:諸葛亮是為興復漢室打一劑強心針?還是因為個人之好惡
諸葛亮終於出兵了。時為公元227年,蜀漢建興五年,魏太和元年。漢相諸葛亮上疏漢帝劉禪一封千古名篇《出師表》後,提兵北上,軍屯漢中。由此揭開三國後期最可歌可泣的史詩序幕。在後世的演義和傳說中,這一...
諸葛亮為何對好友見死不救,這則成語故事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費詩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四年(公元226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和孟達。原文如下:
諸葛亮北伐中最關鍵的一次策反為何會失敗
諸葛亮北伐之前成功策反了魏將孟達,但還沒有等到兩軍會師,孟達就被司馬懿給滅了。給這次策反打了很大的一個折扣,對諸葛亮的整個北伐計劃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那諸葛亮的這次北伐為何會失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