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對好友見死不救,這則成語故事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費詩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四年(公元226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和孟達。
原文如下:
亮欲誘達以為外援,竟與達書曰:「往年南征,歲末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消息,慨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託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
又鴻道王沖造作虛語,雲足下量度吾心,不受沖說。
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
」達得亮書,數相交通,辭欲叛魏。
魏遣司馬宣王征之,即斬滅達。
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想引誘孟達作為外援,便寫信給孟達說:「去年南征,直到年底才返回,在漢陽遇上了李鴻,這才得知你的消息,感慨很多,不禁長嘆。
想想你當初的志向,哪裡只會為了空求名譽而以背叛君主感到高尚呢?唉,孟先生啊,這實在是因為劉封欺負您,深知損害了先主禮賢下士的原則啊!
還有,李鴻說王沖編造假話,並說您能猜到我的心思,不會聽信王沖所言。
重溫您表白心跡的話語,追念我們平生的友情,依依向東遙望,因此派人給您送去這封書信。
」孟達收到諸葛亮的來信後,開始與諸葛亮進行書信往來,言辭中表示要叛離曹魏重回蜀漢。
後來,曹魏派司馬懿前去征討,殺了孟達。
諸葛亮也因為孟達的心意並不真誠,所以不去救他。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諸葛亮在信中所寫的「平生之好」,意為一聲的愛好,比喻多年的好友。
這也是諸葛亮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文中所提到的孟達,原是劉璋的部下,與法正關係密切。
後來法正投靠劉備,孟達也隨之加入了劉備的陣營,並在攻打東三郡的戰鬥中立下打工。
不過,因為劉封的欺凌,孟達不得已投降了曹魏。
不過,隨著孟達在曹魏的不得志,萌生了回歸蜀漢的念頭。
為此,他與諸葛亮保持了一年多的書信來往。
可到了最後孟達被司馬懿圍困時,諸葛亮卻認為孟達的歸順動機不純,放棄了協助孟達解困的念頭。
孟達也因此死於司馬懿之手。
參考書籍:《三國志》
丞相北伐(一)孟達叛魏降蜀是天賜良機嗎,為何諸葛亮不增援?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春,諸葛亮率西路軍,李恢率中路軍,馬忠率東路軍,共計2-3萬人,歷時四個月,渡過瀘水,深入不毛,先後平定雍闓、高定等叛亂,七擒七縱孟獲,南中四郡(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
這人導致劉備嫡系被殺,諸葛亮卻並不追究,為什麼?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而也就在諸葛亮取得南征勝利並進一步穩定了蜀漢政權內部之後不久,來自曹魏降將李鴻的一席話更是堅定了諸葛亮儘快進行北伐的決心。李鴻告訴諸葛亮:原先投降曹魏的孟達曾經對自...
揭秘:諸葛亮最大仇人竟是他,諸葛亮曾建議劉備抄斬其滿門老小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回師的路上,碰到了魏國的降人李鴻前來參拜,這個傢伙很會說話,大拍諸葛亮馬屁:「我過來時路過孟達那,正好碰到王沖從蜀國來,跟孟達造謠說,明公你恨孟達入骨,曾向...
此人引用一成語,不僅使蜀漢一猛將被殺,還令諸葛亮隆中對破產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夏侯尚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主要人物有兩位,一個是魏文帝曹丕,另一個是曹魏徵南將軍夏侯尚,原文如下: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交鋒,誰勝誰輸?
策反孟達是諸葛亮平定南中後至北伐初期一項重要的行動,諸葛亮知道,孟達所據守的新城郡地位對蜀漢北伐極為重要,如能爭取孟達叛魏歸漢,孟達所控制的新城郡不僅可以為進攻襄樊基地,牽制曹魏河南之兵,而且...
三國被領導冤殺的五大名將,魏延榜上有名,第一至今難以平反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漢末天下百年大亂魏蜀吳三國鼎立,互相征戰不休,將軍陣前死,在這個戰爭年代可以說是非常司空見慣的事情。比如袁紹大將顏良就在白馬之戰被關羽斬殺,而關羽又在襄樊之戰,被東吳部將馬忠擒...
三國最無恥的小人,害死兩個名將,坑哭一個謀士,出賣三任主公
漢末三國是一個真正的亂世,那個時代,不僅因諸侯爭霸而兵荒馬亂,整個世界的規則,都是亂的。例如,在我國古代,大多數朝代都講究忠義至上,講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然而,到了漢末,降敵卻不再是什麼屈辱...
三國成語故事:夙興夜寐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氏春秋》,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主人公為司馬懿和一位不知名的蜀漢使者。原文如下:
劉封與諸葛亮的關係:諸葛亮最怕的竟是劉封
劉封 諸葛亮劉封的死,諸葛亮難辭其咎,如果說劉封拒援關羽,使其命喪孫權之手,此時劉備可以原諒他;如果說劉封欺凌孟達,使其投降曹魏,此時劉備仍然可以原諒他;如果說劉封失守三郡,仍舊罪不至死的話,那...
三國時期一個有才幹的猛將,但不被劉璋重用,後歸劉備卻也遭猜疑
黃權在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有才幹但卻並不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一生可謂十分坎坷,在劉璋處不為重用,後歸劉備卻也遭到猜疑;劉備夷陵慘敗,黃權因歸途受阻而降魏。小說演繹中,對黃權的態度多是責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