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行:諸葛亮寫給外甥的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寫給外甥的信上強調
立志當勉行。
我們都不是天生完人,
如何能夠超越自我,
養成能成就事業的好習慣呢?
要靠自己的隨時反省。
今日曹勝高教授與我們講一講,如何躬身勉行。
立志,最重要的是付諸實踐。
志向不能作為談資,坐而論道,而是作為動力,支配自己去做。
我們要能夠到老的時候,去感激自己年輕時立下志向,因為堅持了一生的習慣、志向、操守、興趣而讓自己受益,才使得一生沒有悔恨。
勉行,一是要鼓勵自己立了志,就要認真去做;二是要勉勵自己,行動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志向。
立志,不光是要立志向,同時也要立身。
劉備曾告誡劉禪說: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1]
」
既然立志要做大事業,就要時時刻刻地讓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合乎發展的要求。
人在做事的時候,心裏面有時會打小算盤。
小學時大家都寫過作文《一件小事》,很多同學寫: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還是不交給警察叔叔呢?交就是小善,不交就是小惡。
在這一刻心理鬥爭之時,人其實已經開始了行為的要求,這是決定自己的心性往何方走、如何走的關鍵。
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這樣的考驗,無時無刻不在驚擾我們的心智,決定我們的行為。
人能勉行,在於能夠自省。
我們都不是天生完人,如何能夠超越自我,養成能成就事業的好習慣呢?要靠自己的隨時反省。
孔子說:
「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2]
」
對自己的反省,要嚴格;對他人的過失,要厚道;對別人做錯的事,要寬容。
少責人之失而多讚賞人的優點,善於反省而又寬以待人,這樣別人對自己的不滿、抱怨就會越來越少,而自己也在不斷的省思之中成長起來。
反省是孔子成為聖人、弟子們成為賢人的法寶,他老人家的: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
」
說的不僅是自己的體悟,更是師門的要求。
日常生活中遇到行事上、德行上比自己好的人,就要向他學習;而看到行事上、德行上有瑕疵缺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相同的毛病。
勉行,要學會反思、借鑑。
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的這一說法,我們通常的解釋就是三個人在一起,一定有一個是我的老師。
三人為眾,其實是說周圍很多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只有廣采博覽,兼善眾長的人,才能不斷從別人的身上找到優點,從別人的事業中尋找到希望。
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雙發現別人長處的眼睛。
比如我們去上課、或者聽別人的講話,當然要有鑑別意識,但也不能總是充滿批判精神,看人只看缺點,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高明。
報告人或授課老師有時候講錯了一句話,自己馬上就在下面竊竊私語,甚至下課以後開始大肆宣揚,自以為高明。
這樣一來,慢慢地就會覺得自己的學問如何之大,而他人錯誤百出,人便很難進步。
實際上,我們聽別人談話、講課也好,讀別人的書也好,即使他講了二十句空話,只要有一句話有用,就應該記下來。
只有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接受有用的東西才會越來越多,知識才會越來越豐富,眼界才會越來越開闊。
如果總是發現別人的短處,總是覺得人不如己,這樣的話,做人難免驕縱,做學問就會自我感覺學問很多、很大,很容易目空一切。
見賢思齊,思齊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德行。
我們如果能夠把周圍人的優點全部吸收了,那前途就未可限量,做事也會極其幹練,世事洞曉,人情練達。
見不賢,則要反省自身。
怎麼反省呢?
那就要想想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會不會如此,自己有沒有這個人或這一類人的輕薄之處,每次自省,都會發現別人眼下的過失,或許就是自己曾經的傷痛。
而避免了他們此刻的失誤,未來的行進就會謹慎得多。
勉行,要經過一個艱辛的過程。
荀子體驗得深刻,而且表述得清晰:
「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
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4]
」
冥冥,是深沉而寬廣。
人若沒有這種深厚而寬廣的志向,就沒有動力去洞悉很多無邊無際的知識,無論是面對書本,還是面向現實,都有無窮的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去探尋。
北京大學首屆中國傳統文化博士生班開班典禮上,田餘慶先生曾問什麼是大學?他說:當年胡適曾引宋人的話來比喻,說大學是
「
「有髮頭陀寺,無官御史台」。
[5]
」
「頭陀」即和尚,帶發頭陀寺,說的是大學就是帶法修行的場所,不僅成就學問,而且涵養心志。
無官御史台,是講在大學裡讀書,要有關注現實、關注古往今來成敗得失的意識。
身在校內,眼睛卻要望外,關注於社會,關注於人生。
大學培養的是獨立思考的精神,也是一種自主自立的人格。
御史在中國古代是管彈劾官員的,學者沒有行政權力,但要做「御史台」,就是要有懷疑、批評的精神,懷疑成說,批評醜惡,就需要我們對古往今來的歷史、潮起潮落的思想瞭然於胸,才能言之有理、論之成章。
惛惛,是形容人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會經歷一番頭昏腦脹的時候,比如寫文章,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比如想問題,想著想著就陷入絕境;比如做事,做著做著就遇到瓶頸。
王國維先生曾描述治學、做事的三種境界的第一重:先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不停地付出,不停地積累,沒有清晰的思路,只有無怨無悔的付出。
我們讀書做事,一定要經過「面壁」的過程,面壁十年圖破壁,若能堅持一年、堅持兩年認真讀書的話,積累的深厚了,思考得廣博了,便會豁然貫通。
然後再回過頭來看看原先讀的書、寫的文章、說的話、做的事,會發現自己其實已經走了很遠。
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翻譯成現在的歌詞,便是: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諸葛亮曾給他外甥寫了一封信,告誡他怎麼勉行:
「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
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平庸,不免於下流矣。
[6]
」
志存高遠,就是為人做事立意要高。
寫文章的立意要高,做人的立意也要高,不同流俗,始得高拔。
「
志士惜年,賢人惜日,聖人惜時。
[5]
」
要志存高遠,諸葛亮強調的是:
第一,慕先賢,要向賢人學習。
賢人是能踐行理想的人,向賢人學習,那就要按照自己的理想修煉自己的心志,約束自己的行為。
第二,絕情慾,就是約束擾亂自己心志的七情六慾。
諸葛亮提醒外甥,天下之大,年紀之輕,不要整天沉湎於情思慾望。
有的同學在中學就開始談戀愛,年輕人骨骼都沒長成,自己都管不了自己,能對另一個人負責麼?不能隨便因為一棵歪脖樹,就忘記了整片森林。
第三,棄凝滯,就是做人做事不要黏黏糊糊的,要幹練利索。
寫詩、做文章就最怕凝滯,給人以黏膩不爽之感,讀起來很不流暢。
做人、做事、說話要做「直取心肝劊子手」,抓住要害,抓住關鍵,抓住關節,一個事情今天完不成,明天也不行,後天還不行,沒有一個痛快話。
做人之所以凝滯,一是決斷力不夠,二是沒有原則,所有人都覺得他不錯,是老好人。
孔子認為所有人都稱讚的好人,是鄉原,不是真正的好人。
什麼樣的人是好人?就是好人說他好,是因為善;壞人說他壞,是因為有原則。
第四,忍屈伸。
大丈夫能屈能伸,該剛的時候要剛,該柔的時候要柔。
年輕人在發展的時候,不要過分地想到委屈,不要去計較私利,不能整日裡算計著一件事做還是不做能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弊端,要學會勇於承擔責任。
有時與他人之間有了意見衝突,也不要放在心上化不開,只要認真反省問心無愧即可。
做任何事情,不可能讓天下人都說自己好,也不能強迫自己去討好天下人,更不能與天下人都處好關係。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能與志同道合者相處好,這是能力;能與志趣不同的相處好,這是胸懷。
五,去細碎,廣咨問。
對瑣事上的問題上糊塗一些,不要斤斤計較。
有問題時,一是要向眾人諮詢,二是自己也要多思考、多疑問,找出解決的辦法來。
從讀書的角度來看,往往就是最留心的人,才能迅速提高學問。
有個同學說,我跟導師了這麼長時間,老師什麼都沒教。
實際上,跟隨一個老師讀書、跟著一個人做事,不需要開什麼書目,更沒有什麼秘笈可以讓人一夜之間功力倍增,關鍵在於要留心老師、老闆怎麼做事。
想一想自己導師的文章自己讀了嗎?那其中便是老師做學問的路數;導師著作中經常引用的文獻資料,拿來看了嗎?試著統計一下導師最常用的書籍。
處處留心皆學問。
知識就在身邊,不是說只有讀書才能學到知識。
人與人之間辯論,對方的任何意見,都要聽一聽,聽聽在那些話裡面有沒有自己不知道的新東西。
與人談論,不能總是抱有逆反心理,不聽對方意見,偏要爭論;也不能總是唯唯諾諾,對方說的總有道理,一定要自己想想。
讀書最忌諱偏聽偏信的態度,而是要能夠辨清是非對錯。
借用魯迅的話來講,就是剜壞蘋果,壞的地方就剜掉,好的地方保留。
待人也應如此。
日常生活中評價一個人,優點就是優點,缺點就是缺點,評價要客觀。
批評或者誇讚一個人的時候,要考慮到優缺兩個方面,同時還可以作為自己的鑒照。
第六,除嫌吝。
吝,是吝嗇;嫌,是誇耀。
要做成事業,儘量讓自己開闊,不要自以為是,也不要抱殘守缺。
做人也是如此,不要吝嗇感情,對別人多關愛一些,多誇獎一句,是一種德行。
佛教講這是一種施捨,最終是會有果報的。
嫌,還指做人做事一定要有避嫌的心理。
不好的方面,可做可不做的就不要去做;好的方面,可做可不做的一定要去做。
人言可畏:
「
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
[7]
」
避嫌疑就是立身要內斂,做事要謹慎。
以上各點若都能做到,即使仍有不足,也不會損傷人的美德,也不會影響趣味的高雅。
這樣的人,不會有走投無路的憂患,更不會有渡河迷津無舟而陷於絕地的危險。
如果一個人若志向不能堅強,缺乏慷慨的志趣,整天忙於塵俗之事,糾纏於一己之狹隘私情,總免不了淪入平庸和次等的層面。
日常生活里,人都難免交際應酬,但不要日日沉迷沉醉,互相聊些不入流的閒言碎語,光陰虛擲,碌碌無為。
真正的成事之人,感情是開朗的,心中充滿大愛,對周圍的人、對天下都充滿關愛之心。
做大事,最怕因一己之情而忘記整個天下,志向再高也會因此歸於平庸。
所以,要想讓自己志向真的實現,就要明確自己一生的目標是什麼,一個時期的目標是什麼,還要時刻告誡自己、警醒自己,要踏踏實實,珍惜時間,立刻行動。
志當存高遠——比諸葛亮誡子書更應該被後世銘記的千古名篇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