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鍋俠」、「指鹿為馬」的開山鼻祖,難怪關羽天天夜讀此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表哥前天談了談關羽夜讀《春秋》的事,有讀者讓我接著說完,那我今天就說完吧。

很晚了,看來今晚得熬夜了......

1943年9月1日,《新華日報》刊發了一篇影響深遠的社論《記者節談記者作風》:「《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董狐直筆,趙盾膽寒。

這是天地之正氣,也可以說就是代表了輿論的力量。

擲地有聲的一段話,讓大表哥教了真,趕緊查閱《春秋》原文:卻只能找到利利落落八個字:「晉趙盾弒其君夷皋。

Execuse me?

晉國的趙盾殺掉了他的國君夷皋,僅此而已。

董狐在哪裡?趙盾又哪裡膽寒了?大表哥實在沒看出來。

《春秋》除了告訴我們,「晉趙盾弒其君夷皋「之外,並沒有任何更多的線索。

除去各種自行腦補情節之外,假如我們可以依靠的史料只有一部《春秋》的話,我們最多可以做出這樣的推論:夷皋也許不是一個很壞的君主,趙盾一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亂臣賊子,所以孔子才把這事記錄了下來,讓他留下千載罵名。

如果真是這麼想,那歷史就進入了全面想像模式,全亂套了。

為了正確理解孔子的意思,我們必須求助於另一本書:《左傳》。

敲黑板!理解《春秋》,必須從《左傳》開始。

儒家經典可分為經、傳兩類,大概是「5年高考、3年模擬」與「標準答案解析」的關係。

毫無趣味的試題與救命稻草般詳解的答案,就是《春秋》與《左傳》的關係。

《春秋》雖然看著是一部編年史,但古人把它尊奉為經,那可是意識形態的最高綱領;《左傳》則是一部記事詳細周密的史書,可以說沒有《左傳》就讀不懂《春秋》,但它在儒家系統里地位很低,屬於「傳」的一種,只是屬於「解析」類。

《春秋》講一件事,不管多大的事都是一語帶過,而《左轉》講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千言萬語,各種要素一應俱全,甚至自帶渲染色彩,夾敘夾議,更厲害的還有當事人的心理描寫。

簡直好看到不要不要的。

那是怎樣的一個活靈活現、千迴百轉,讓讀者看得心潮澎湃、欲罷不能。

(趙盾,果然人好顏值就高)

我們來看看《左傳》里的趙盾弒君事件,有豐富的前因後果加上豐滿的人物形象。

簡言之,趙盾是一位人民的好總理,國家的好柱石,相比他,國君夷皋的殺傷力就跟紂王有得拼。

後來夷皋處心積慮要殺趙盾,趙盾僥倖逃過一死,慌慌張張踏上了流亡之路。

誰知夷皋人損招人嫌,趙盾還沒逃出國界,他同宗親戚趙穿就把夷皋給殺了。

董狐於是指鹿為馬地在檔案里記了一筆:「趙盾弒其君」,還拿到朝堂上給大家展示,也不知是安了什麼心,這個大表哥就不得而知了。

趙盾本人第一反應應該不是膽寒,是委屈和不服氣:「事情不是這樣的!」董狐的邏輯也是相當令人匪夷所思:「弒君發生的時候,你還在國境之內,又沒有找到別的兇手,那不是你是誰?」趙盾就這麼當了「背鍋俠」。

孔子雖然為趙盾惋惜,但顯然同意了董狐的觀點,於是在《春秋》里就記上了那一筆。

就這樣,有了《左傳》的輔助,大家才能體會那簡簡單單的「晉趙盾弒其君夷皋」八個字,所謂「不懂政治就不懂新聞」,就是這麼個意思。

(董狐)

所以,正史里的關羽愛讀的其實並不是《春秋》,而是《左傳》。

《左傳》雖然在我們後人看來也是一部可以獨立成書的可讀性很強的史書,但在古人眼裡,讀傳遠不如讀經,這是嚴重影響到閱讀者人格形象的問題,所以說書人就把這一出說成了「關羽夜讀《春秋》」。

大表哥全職工作以外還深夜更文,大家多多關注給我鼓勵吧,我會持續推送好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春秋「弒君」考

春秋時代的「弒君」事件,之所以還作為一個問題提出,是因為這個歷史現象,至今並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從而還牽涉到對其他一些歷史問題的理解。近年有人對春秋時著名的史官——晉國秉筆直書的董狐,提出疑問和...

關羽愛讀的並不是《春秋》,而是《左傳》

《左傳》是一部19萬字的大部頭,讓人望而生畏。它究竟記錄了什麼?為什麼了解中國,一定要從這本書開始?以下用11個要點,帶你了解《左傳》的價值。1.《左傳》是一本記錄春秋時期魯國歷史的史書。傳說作...

《春秋》與關羽

關羽和《春秋》今天和大家聊聊關羽。一說起關羽,可能大家能想到的和他有關聯的書,也就是《春秋》了。今天我們一般都喜歡把孔夫子叫做文聖人,把關羽叫做武聖人。《春秋》是文聖人寫的,讀《春秋》最有名的人...

肥佬扒歷史之春秋

    春秋在開扒這部起點大作前,我先介紹一下我的一部,阿修羅道,牌子的的神經元生物收索引擎,它經常會自己彈出一些資料給我,還上天入地的請古今中外的歷史名人出現在我面前,講述著史書記載的不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