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劉關張桃園結義 隱藏在背後不為人知的的利益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這段經典橋段,想必大家都很是熟悉,大家在拜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有想過一個問題嗎?那就是劉關張三人結義真的只是因為志向投緣嗎?在這筆者僅代表個人觀點分析一下三人結拜為兄弟隱藏在背後的利益關係,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方評論交流。

首先大家回憶一下小說中一開端故事的背景,正好是黃巾起義,引得百姓流離失所。

後劉焉發榜徵兵,這時的劉備已經28歲了。

面對榜文,只能感慨並嘆息。

也就是這一嘆,引來了張飛的呵斥:「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而劉備的回答卻是很有技巧:「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

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

大家細細品味一下這句話,劉備第一句話便是強調他乃是漢室宗親,這也就直接跟張飛說,我是漢室宗親。

大家對這六個字應該很是熟悉,劉備貫穿整個三國歷史進程中,只要遇到有才有能之人,必說此句話。

從而逐漸形成了劉備的招牌。

要說這招牌可不得了,在當時周禮的影響下,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由頭。

而這個招牌可以給劉備帶來無數的便利。

張飛知道劉備是漢室宗親,在當時的背景下,能不對其產生敬重之情嗎?再者說,張飛不論是在《三國志》中還是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都是「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劉備後面的一句話又直接與張飛引起共鳴,只不過小編困惑的是,破賊安民,投軍殺敵也是能做到的,而且劉備自小也是學過武藝,雖然不能說有高強,但比一般人還是強上許多。

細想之後,劉備自小便有稱帝的野心。

《三國志》中記載: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這是劉備所說的一句話,說的是以後劉備也要乘坐像皇帝一樣的座駕。

那麼劉備嘆息什麼呢?正因為當時劉備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沒有辦法去實現這宏偉的理想,所以嘆息自己生不逢時,無法在這亂世中建功立業。

至於關羽為何要和劉備等人結義呢?其實也不難理解,首先,關羽因為殺了人,四處逃難,本身可以理解為是罪犯之人,是漢朝紀錄在案的逃犯。

要如何才能洗脫自己這個逃犯的身份,正好遇到黃巾起義。

在古代貧民想要洗脫罪名其實是很難的,除非生在亂世,有戰亂的存在才有可能。

關羽投軍不能否認他也想為國出力,但真的沒有一點私心想擺脫自己身上的罪名嗎?

至於張飛,張飛聽過劉備說的話之後就直接說了一句:「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

這句話怎麼看都有點像呂不韋的作風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想法。

張飛家裡算是半個豪強也可以說是一個商人,不難想像一下,張飛是否想學呂不韋投資劉備呢?而且張飛也深知自己的武藝可以幫到劉備,劉備頭上又頂著漢室宗親這個活招牌,如果事成比他自己投軍殺敵所帶來的收益高出百倍。

所謂富貴險中求,焉能不去拼搏一把。

三個人都「各懷鬼胎」,各有各的如意算盤,正好都碰到一起,結拜之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而作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必然是成為三人中間的核心人物,只因這個身份擺在那,讓關羽張飛當老大,他們也未必敢。

而且他們心裡也清楚,只有讓劉備當老大,頂著漢室宗親這個活招牌才能更好的行事,更巧的是劉備又是三人中最年長的,大家都有一個台階下。

桃園結義順理成章的進行下去了。

其實桃園結義在《三國志》中是沒有記載的,至於三人結義更是沒有明確記載。

在《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中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因為劉備經常和關羽張飛在一起,又經常睡在一張床上,基情四射,感情是不用說的了。

在《張飛傳》中也有一句話: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張飛因為關羽年長几歲,所以才對關羽以兄長的禮儀去對待。

都沒有明確記載三人結義之事。

桃園結義,「各懷鬼胎」的三人因為不同的利益走到一起。

這中間不免有小編片面的分析,希望大家一起相互交流分析這隱藏在背後的故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關張桃園結義為什麼奉劉備為主?

很喜歡《三國演義》,從高中以來也讀過很多遍,今天閒來無事,又拿三國來讀讀,看到第一章「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這裡面也就介紹到了桃園結義,拉開了三國大戰的序幕。可龍皇一直在思考一個...

劉備、關羽、張飛結拜的背後 史書真實記載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桃花正盛的桃園,結為異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故事。人們一直傳送著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