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成語故事:持久之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法正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所牽涉的人物是劉備和法正。

先來看看原文:

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偪故耳。

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

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獻帝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對劉備說:「曹操一戰就迫使張魯投降,從而平定了漢中。

不過,他並沒有趁著這個有利時機攻取巴、蜀地區,卻留下夏侯淵、張郃鎮守當地,自己率部北還,這並非他能力不夠所致,而是內部有憂患才逼迫他不得已這樣做。

如今我們估量夏侯淵和張郃的才能,比不上我們的將帥。

假如我們發兵征討漢中,一定會取得成功。

獲勝之後,我們可以大力鼓勵農桑、積蓄糧食、尋找可乘之機出兵,上可以消滅敵人、輔佐安定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疆土;下可以固守關口要塞,做長久的打算。

這大概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機會,千萬不可錯過。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法正口中的「持久之計」,意為長久的打算或謀略,這也是由謀士法正首創的一句成語。

前幾天我們提到過另外一個成語,叫做「傳檄而定」,是由曹魏謀士劉曄提出來的。

在當時的情況下,劉曄認為占據漢中之後應該立即出兵益州,這樣就能對劉備集團造成巨大的威脅。

從本文來看,無疑法正也看到了這一點,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顯然,曹操的撤軍讓法正看到了巨大的機會。

故此,他向劉備提出了集中全力奪取漢中的建議,並指出了曹魏漢中主帥夏侯淵的巨大缺陷。

也正是法正的建議促使劉備下定決心漢中。

最終經過兩年血戰,終於從曹操手裡奪取了漢中,諸葛亮的隆中對終於變成了現實,劉備集團也因此進入了鼎盛時期。

參考書籍:《三國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法正是誰?諸葛亮為什麼不敢惹法正?

法正(176—220),字孝直,右扶風郡郿(今陝西省眉縣東北),東漢末年劉備部下重要的謀士。建安初,法正與同郡孟達入蜀投靠劉璋,久為新都令,後召署軍議校尉。與益州別駕張松交好,常暗嘆璋之不足法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