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成語故事:持久之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法正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所牽涉的人物是劉備和法正。
先來看看原文:
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偪故耳。
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
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
這段話的大意是:獻帝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對劉備說:「曹操一戰就迫使張魯投降,從而平定了漢中。
不過,他並沒有趁著這個有利時機攻取巴、蜀地區,卻留下夏侯淵、張郃鎮守當地,自己率部北還,這並非他能力不夠所致,而是內部有憂患才逼迫他不得已這樣做。
如今我們估量夏侯淵和張郃的才能,比不上我們的將帥。
假如我們發兵征討漢中,一定會取得成功。
獲勝之後,我們可以大力鼓勵農桑、積蓄糧食、尋找可乘之機出兵,上可以消滅敵人、輔佐安定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疆土;下可以固守關口要塞,做長久的打算。
這大概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機會,千萬不可錯過。
」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法正口中的「持久之計」,意為長久的打算或謀略,這也是由謀士法正首創的一句成語。
前幾天我們提到過另外一個成語,叫做「傳檄而定」,是由曹魏謀士劉曄提出來的。
在當時的情況下,劉曄認為占據漢中之後應該立即出兵益州,這樣就能對劉備集團造成巨大的威脅。
從本文來看,無疑法正也看到了這一點,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顯然,曹操的撤軍讓法正看到了巨大的機會。
故此,他向劉備提出了集中全力奪取漢中的建議,並指出了曹魏漢中主帥夏侯淵的巨大缺陷。
也正是法正的建議促使劉備下定決心漢中。
最終經過兩年血戰,終於從曹操手裡奪取了漢中,諸葛亮的隆中對終於變成了現實,劉備集團也因此進入了鼎盛時期。
參考書籍:《三國志》
他善出奇謀,智謀不在曹操謀士程昱和郭嘉之下!
他是東漢末年的重要謀士,以善出奇謀著稱,被陳壽稱為可比曹操的謀士程昱和郭嘉。他幾次獻計,均取得重大的勝利,名蓋一時,只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在三國後期一展才華,令人遺憾。他是誰呢?
法正是誰?諸葛亮為什麼不敢惹法正?
法正(176—220),字孝直,右扶風郡郿(今陝西省眉縣東北),東漢末年劉備部下重要的謀士。建安初,法正與同郡孟達入蜀投靠劉璋,久為新都令,後召署軍議校尉。與益州別駕張松交好,常暗嘆璋之不足法正...
曹魏隱形謀士,曹操曹丕不聽其計必敗,兩大謀略可更早統一天下
聽其他謀士之計,曹操勝。不聽劉曄之計,曹操敗,曹丕也敗。沒有多少人意識到他的存在,但認真閱讀,他似乎又無處不在。曹操、曹丕對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悔不聽君言」。
曹操最想得到的一個蜀漢牛人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
劉備取漢中首功在法正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
曹操最想得到的一個蜀漢牛人不是諸葛亮,竟是他
劉備取漢中首功在法正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曹操拿下漢中之後放棄消滅劉備的最好時機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西征張魯,四月的時候,張魯投降了,這個時候,劉備和劉璋正好在爭鬥,此時拿下蜀地是最好的時機,但為什麼沒有繼續進攻,反而只是讓夏侯淵駐守漢中,失去了一舉占領蜀地的好時機,這是...
法正首創一成語,使諸葛亮的構想變成現實,令劉備登上事業巔峰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法正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所牽涉的人物是劉備和法正。先來看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