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去世當晚,皇后的一句話卻惹得趙光義記恨幾十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皇后劇照

孝章皇后宋氏出身於一個名門望族,她的祖母是後唐莊宗李存勖之女義寧公主,母親是後漢太祖劉知遠之女永寧公主,七妹嫁給了後蜀末代皇帝孟昶之孫孟隆諗,幼妹嫁給北宋名相、萊國公寇準。

而她則在十七歲時成為宋太祖趙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她比趙匡胤長子趙德昭還小一歲。

宋太祖駕崩二十年後,四十四歲的她也去世了,但是宋太宗趙光義卻拒絕給嫂子成服,且禁止百官參加她的葬禮,不允許她與太祖合葬,這完全與傳統禮法相悖。

趙光義之所以這麼做,很可能與二十年前她說的一句話有關。


斧聲燭影

斧聲燭影

宋太宗「斧聲燭影」一事一直受後世詬病,但是此事的記載出自於北宋僧人文瑩寫的筆記體野史《續湘山野錄》,後來南宋學者李燾雖然對此事表示懷疑,但仍然將它收入《續資治通鑑長編》,於是宋太宗弒兄即位一說便普遍流傳。

雖然「斧聲燭影」並沒有留下確鑿的證據,但是太祖駕崩當晚,趙光義、宋皇后的行動及對話卻在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中記錄了下來,應該比較可信。


德芳來耶

宋太祖趙匡胤

剛才國史君(國史通論)說到,宋皇后比趙匡胤小25歲,比趙匡胤長子趙德昭小1歲,雖然貴為皇后,但她的處境比較尷尬,為了避嫌,她儘量與趙德昭保持距離,但是她比趙匡胤第四子趙德芳大7歲,她當皇后的時候,趙德芳不過是個10歲的孩子,所以他們之間感情還比較好。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深夜駕崩,宋皇后守在趙匡胤靈柩前,派內侍都知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

過了一會,宋皇后聽說王繼恩回來了,便問他:「德芳來耶?」


不是德芳!是我!

宋太宗趙光義

然而王繼恩出宮之後並沒有去找趙德芳,而是直接去了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家,他告訴趙光義大行皇帝已經駕崩,趕快進宮干點正事吧!此時「王大驚,猶豫不敢行」,又說應該和家人商量一下,王繼恩說:「事久,將為他人有!」於是他們逕入宮中。

宋皇后知道來的是晉王之後,大驚失色,冷靜片刻後哭著說:「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

」趙光義也哭著說:「共保富貴,無憂也。


共保富貴?

宋陵

但是太宗即位之後就對宋皇后很不待見,先是將她逐出東宮,直到12年後才讓她再住進來。

她死後受到了前文所述的不公平待遇,翰林學士王禹偁(也是著名文學家)曾經在私下說宋太后曾經母儀天下,應該按舊禮下葬才對,沒想到竟因這句話遭貶。

直到太宗玄孫宋神宗在位的時候,宋皇后的牌位才被供奉在太廟中。


北宋地圖

宋太宗對嫂子的這種不公平待遇,讓後世對他批評不斷,尤其是明朝思想家李贄就曾經將此事作為「斧聲燭影」的一個旁證,認為宋太宗一直對知道內幕的宋皇后懷恨在心。

太宗的即位本來就名不正言不順,想必他生前也聽了不少流言蜚語,但是演技又不讓人信服,於是就只能遷怒與太祖的老婆孩子了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歷史驚天謎案之「燭影斧聲」之謎

所謂"燭影斧聲"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由於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而在太祖暴死當晚二人疑似獨處時發生爭執,後人...

趙匡胤攤上事了:死得不明不白

----其實宋朝也很有趣(6)宋太祖平定南唐後,遣吳越國王錢俶歸國,開始籌劃攻戰北漢的軍事部署。當時趙匡胤年僅五十,盛壯之年,心情又好,武人出身,此前也沒有任何身體不適的現象。但是,開寶九年(公...

燭影斧聲:宋太祖駕崩的背景和背景音樂

中國古代社會自夏禹傳位於子啟,即開始了帝王子承父業、世代為君的先河。從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社稷永存,福綿子孫」成為歷代封建帝王恪守的信條,很少發生既有子嗣而拱手將皇位傳於他人的事件。但是宋...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為何由弟弟趙光義繼位?

宋太祖趙匡胤的駕崩一直以來都是千古疑案,趙匡胤突然去世,他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沒能繼承皇位,卻由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成為宋太宗。《宋史》中這裡講到兩人的母親從大局出發,臨終前讓趙匡胤將來傳位給趙...

斧聲燭影:歷史暗箱中的千古之謎

斧聲燭影:歷史暗箱中的千古之謎葉超英宋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晚,天氣陡變,雪霰驟降。宋太祖召其弟趙光義入大內,屏退太監、宮女,酌酒對飲。遠遠的只見燭影下,光義時或離席,有所謙讓退避的樣子...

杯酒釋兵權的宋太祖趙匡胤居然死的不明不白?

趙匡胤是武將出身,身體一直很好,是突然得病去世。病情十分突然。同時,趙二當時已經擁有了很大的勢力,他控制開封府很多年,勢力盤根錯節,但如果皇兄將皇位傳給兒子,將失去一切。所以,龐大的勢力,其實...

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

今天準備來講一講宋太宗趙光義,為什麼想到講趙光義呢?簡單介紹一下他,大家就明白了。這宋太宗啊,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原名趙匡義,後來由於避諱改名為趙光義,所以問題就來了,在父死子繼的封建社會,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