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領土是怎麼樣變化的,你知道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主要梳理自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後魏蜀吳(包括晉)的領土變化。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北撤,孫權西進,劉備南下,開始瓜分荊州。

到第二年(209)孫劉兩家形成了初步戰果,曹操占領了荊州的南陽(後又被曹操分成南陽、襄陽、南鄉三郡)以及江夏北部,劉備占領了零陵、桂陽、長沙南部以及江夏中部,孫權則占領了南郡、武陵、長沙北部以及江夏東南郡。

因為劉備和孫權兩家的荊州地盤分布比較亂,劉備為了自家發展在210年親自去見孫權,再次劃定荊州,最終結果是孫權把南郡和武陵暫時借給了劉備。

這個結果自然令劉備相當滿意,然後三家都開始了自己的下一步發展。

孫權從西進轉變為南下,在210年派步騭占領了南方的交州,而劉備則從南下轉為西進,於214年占領益州,曹操也和劉備一樣西進,先是在211年與馬超韓遂等關中軍閥交戰,在留派的夏侯淵用了幾年時間基本平定西邊後又在215年出兵漢中,並占領該地,三足鼎立之勢基本形成。

這期間有兩個小插曲,一是曹操奪走了孫權手上的蘄春郡,具體時間不明,二是214年孫權率呂蒙、甘寧等人攻下了曹操的皖城,之後幾十年的時間裡這裡都是吳魏(晉)交戰前線。

215年,因劉備拿下益州,孫權催討荊州,而劉備自然不肯還,兩家爆發爭奪戰。

孫權派呂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零陵、長沙、桂陽三郡,隨後關羽以及劉備也分別率軍趕來,和孫權形成對峙。

此時劉備收到漢中被曹操拿下的消息,於是與孫權議和,雙方以湘水為界,劉備得到南郡、零陵、武陵,孫權則得到江夏、長沙、桂陽。

總的來看,劉備還是不虧的。

217年,曹操南征,命臧霸攻破居巢縣,魏吳戰線被推進,孫權請降,曹操允諾,為後來的襲取荊州埋下伏筆。

218年,劉備發起漢中之戰,並於次年年初斬殺敵大將夏侯淵,最終曹操放棄漢中,把防線撤到陳倉。

劉備趁勢派劉封、孟達沿漢水東下進攻上庸,並順利拿下。

而荊州的關羽為了配合劉備的攻勢,發動了襄樊戰役,準備將地盤連成一片,和漢中上庸完成接應。

幾個月後曹魏的襄陽、樊城告急,南鄉、房陵則投降了關羽,關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劉備軍的聲勢達到頂峰。

然而這時孫權派呂蒙發動了襲擊,偷襲關羽後方,南郡、零陵、武陵悉數落入孫權之手,同時陸遜帶領一部攻下了房陵和南鄉,以斷絕關羽後路。

關羽被斬殺,劉備的荊州軍團幾乎全滅。

南郡、零陵、武陵、房陵從此成為吳國的地盤,但南鄉因為位置突出,後來又回到了魏國手中。

220年,曹丕稱帝,並派夏侯尚攻打劉封、孟達手上的上庸,孟達投降,劉封敗走。

同時,涼州的西平、張掖、酒泉、武威四郡發動叛亂,被蘇則等人平定。

這期間曹丕腦子犯了下抽,因為之前在襄樊戰役中,襄陽城損傷嚴重,曹丕計劃將襄陽燒成一座廢城並放棄,還好他及時醒悟,沒有實施這個腦殘的計劃。

221年,劉備稱帝,並發起東征,大軍攻下秭歸,一路推進到峽口,於次年年初在夷陵一帶和吳軍形成對峙。

七月吳軍主帥陸遜以火攻大敗蜀軍,蜀軍一路敗退,吳軍收復秭歸、巫縣等地,直到白帝城才停步。

223年,劉備去世,劉禪繼位,諸葛亮輔政,南中諸郡趁機反叛。

不久吳蜀和談,雙方開始進入到聯合北伐的階段。

同年魏國派吳國降將晉宗鎮守蘄春,孫權派賀齊率領糜芳、劉邵前去討伐,晉宗被俘,蘄春重新回到吳國手中。

225年,諸葛亮南征,並成功收復南中。

228年,魏新城太守孟達反叛,同一時間諸葛亮發起了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震動。

曹叡隨即派司馬懿平定了孟達叛亂,又派曹真、張郃率軍抵抗諸葛亮,張郃在街亭大敗蜀將馬謖,諸葛亮無奈之下撤軍,三郡得而復失。

這次北伐是蜀漢所有北伐當中最深入敵國同時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229年,孫權稱帝,並於次年修築東興堤,把戰線從濡須推進到了東關。

諸葛亮在此時發動了第三次北伐,攻下了魏國的陰平、武都二郡,隴西戰線大大推進。

之後數年間魏蜀吳三方各有勝負,但都沒能長久占領對方領土,因而三方領土基本沒變。

238年曹叡派司馬懿遠征遼東,消滅了盤踞當地五十年之久的公孫家族,遼東地區正式納入曹魏版圖。

241年,吳國進攻芍陂失敗,東興堤損毀。

243年,司馬懿趁冰期水退進攻皖城,諸葛恪棄城而走,時隔近三十年皖城重歸曹魏。

244年,魏將毌丘儉遠征高句麗,大敗高句麗軍,攻破丸都山城。

245年,毌丘儉再攻高句麗,深入朝鮮半島,高句麗遭到毀滅性打擊,朝鮮半島的濊貊地區被納入魏國領土,毌丘儉刻碑而還。

253年,諸葛恪重修東興堤,司馬師隨即派三路伐吳,因主力胡遵在東關慘敗,另外兩路也隨即撤軍。

254年,魏狄道縣長李簡致信姜維叛變,姜維隨即出兵襄武,並攻破臨洮、河間、河關,雖未能長久占領狄道、河關等地,但戰線被大大推進。

255年,魏將文欽、毌丘儉在淮南起兵討伐司馬師,史稱淮南二叛(一叛是王凌),同時聯絡吳國出兵淮南,但最終被平定。

姜維出兵在洮西大敗魏將王經,進圍狄道不克。

256年,姜維出兵在段谷慘敗於鄧艾,蜀軍受到很大打擊,無力維持隴西戰線,漸漸收縮到侯和一帶。

257年,諸葛誕在淮南起兵反叛司馬昭,史稱淮南三叛,同時聯絡吳國出兵,但在第二年被平定,吳國還是顆粒無收。

263年,司馬昭以鍾會為主帥發動滅蜀之戰,因姜維之前改變了漢中防守布局,鍾會輕鬆進入漢中,姜維隨即放棄武都、陰平二郡,並成功擺脫魏軍阻擊進入劍閣。

鍾會久攻不下,準備退兵,此時鄧艾偷襲成都成功,劉禪投降魏國。

蜀漢滅亡。

同年,吳國交趾郡吏呂興發動叛亂,並聯絡魏國。

264年,二士爭功(鄧艾字士載,鍾會字士季),鄧艾被誣謀反被抓,鍾會聯合姜維造反,成都大亂,不久鍾會、姜維兵敗身死,鄧艾也被殺害,司馬昭滅吳計劃延遲。

吳帝孫休駕崩。

原蜀將霍弋受司馬昭之命接應交趾呂興,但呂興已經兵敗被殺,霍弋另派人馬前往接管交趾,同時進軍平定九真、日南(三個郡都在現在的越南)。

吳武陵四縣反叛入魏。

265年,司馬昭病故,魏帝曹奐禪讓於司馬炎,魏國滅亡。

之後幾年兩位繼位的新帝忙著陪大臣玩,暫時沒有心力發動對外戰爭。

268年,孫皓派劉俊、修則、顧榮三路進攻交趾,被霍弋手下的交趾太守楊稷擊敗,楊稷順勢和將領毛炅、董元進攻合浦,斬殺劉俊、修則,鬱林和合浦大部分地盤落入晉國手中。

原蜀將羅憲派兵攻下巫縣,把戰線從白帝城推到巫城。

269年末,孫皓再次派虞汜、薛珝從荊州南下、會和蒼梧太守陶璜,同時派李勖、徐存從海路出發,進一同攻交州。

戰事持續接近兩年,吳軍先敗後勝,於271年收復交州全土,並斬殺所有霍弋派來的官員。

長達八年的交州爭奪戰以吳國勝利告終。

而晉國之所以沒有給交州派援軍是因為其他地方又攤上了大麻煩。

268年-269年河間、隴西大旱,加之秦州刺史胡烈(他兒子就是殺了鍾會的胡淵)治理方式粗暴,引起災民不滿,最後鮮卑人禿髮樹機能率領族人叛變。

禿髮樹機能之亂持續九年,直到279年12月才被平定,期間晉國總共損失四名封疆大吏,戰死數萬人,西北差點全部淪陷,最後在名將文鴦和馬隆一先一後的征討之下,終於平定。

279年11月,西北戰事將要完結之時,司馬炎發動滅吳之戰。

280年3月,孫皓投降,三國歸於一統。

以上就是簡單總結的三國期間各國領土變遷,因為只總結了有領土變化的戰爭,所以很多戰役沒有納入,例如堪稱三國期間防守VIP的合肥城,至少被孫吳進攻了五次(另有兩次記載不詳,難以考證),但始終屹立不倒。

此外三國期間各種騷擾性的戰鬥很多,尤其是吳魏之間圍繞江夏和皖城打了不少這樣的戰鬥,這些因為沒有領土的變化也沒有納入。

還有就是一些很詭異的記載,例如晉書里寫曹真伐蜀時,司馬懿率領偏師從西城(今陝西安康)鑿山鑿到了朐忍(今重慶雲陽),這已經足夠天方夜譚了,然後還說他攻下了新豐縣,然而上庸的新豐縣是南北朝的時候才出現的,而且這個地方本來就是魏國的,可見晉書是不知道抄了什麼地方的奇怪記載。

魏國對吳蜀方面,在前期國力差距不明顯時優勢並不大,曹真父子對蜀發動了兩次戰爭都是瞎打,加上當時蜀國上下一心,兵精將足,魏國輸得比較難看。

對吳也頗為一籌莫展,曹魏特別愛搞三路伐吳,但總有一路要出點問題導致戰略失敗,曹丕三路伐吳曹仁拖了後腿,曹叡三路伐吳曹休拖了後腿,司馬師三路伐吳胡遵拖了後腿。

司馬懿在曹叡時期提出過從夏口和皖城二取其一的戰略,後來到司馬師時期,魏國的戰略思想也沒有大的變化,就是幾路大軍同時出發,吳國救其中一路就勢必無法兼顧其他幾路。

這就是曹魏喜歡玩三路伐吳這招的原因所在,然而每次都會因為一路會打出史詩級GG而失敗...

在吳蜀方面,22 8年和257年是兩個重要的年份,這是北伐最容易成功的兩次。

228年前有孟達叛亂加三郡震動,後有周魴斷髮石亭大捷,257年則是諸葛誕叛亂規模空前,這兩次是顛覆曹魏的最佳時機。

然而228年那次碰上豬隊友孟達被速滅加上諸葛亮錯用馬謖,導致功虧一簣,而石亭之戰吳國在切斷曹休後路上也做得不完美,沒有取得更進一步的戰果。

而後一次聲勢更大,更接近勝利,然而姜維前一年打出段谷大敗,蜀軍元氣大傷沒有辦法在西北動搖魏軍,而吳國深陷宮廷鬥爭,被孫綝一通糟糕的操作葬送機會。

到了魏國滅亡後,吳國倒還有一些亮眼表現,例如陶璜收復交州以及陸抗西陵平叛都打得晉軍灰頭土臉,這二人堪稱吳國最後的輝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後期的十位名將,第一眾望所歸

三國前期,那是名將如雲,猛將如虎,諸如呂布、關羽、張遼等等,不勝枚舉。那麼三國後期呢?三國後期似乎名將不顯,但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這三國後期的十大名將。10.張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