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漢劉備的軍師鳳雛龐統究竟戰死在哪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荊州襄陽名士、蜀漢智勇雙全的「鳳雛軍師」龐統(公元178年-213年),究竟戰死在哪裡?正版史書、文學作品和民間野史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西晉史學家陳壽(公元233-297年)《三國志·蜀志》記載:「進圍雒縣,統率眾攻戰,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按此說法,似乎龐統戰死在雒城(即今四川廣漢)?

陳壽是蜀國巴西安漢(即今四川南中)人,出身於蜀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

在蜀漢時,陳壽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

公元280年,晉滅東吳,時年48歲的陳壽開始撰寫紀傳體史書《三國志》。

歷經10年艱辛,完成這部巨著。

《三國志》由440名三國歷史人物傳記組成,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中國由三國鼎立復歸統一的近百年間的歷史全貌。

就其背景,陳壽應當是三國後期蜀漢史實的親歷者,甚至很可能到龐統戰死的現場考察過。

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中國古典長篇章回小說鼻祖羅貫中(約公元1330年-約1400年)在其代表作《三國演義》中,生動演繹龐統戰死「綿竹關」。

那麼,按此描述,龐統難道戰死在綿竹?

羅貫中是山西并州(即今太原)人,幾乎不可能親自到過龐統戰死的現場,況且又是小說,難免有文學誇張和虛構。

不過,小說《三國演義》六十三回、六十四回依次所描寫的龐統「出兵未捷身先死」和諸葛亮設計「金雁橋頭捉張任」,甚而包括後來三國蜀漢末期諸葛瞻「父子血戰綿竹關」,場面是那麼的壯烈、驚險而逼真,比之史書《三國志》要詳盡得多。

但是,無論在而今廣漢還是綿竹,都找不到完整的龐統戰死遺蹟。

雖然在今廣漢(古雒城)也有傳說中金雁橋,卻與《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場景方位不太吻合。

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豫州牧劉備赤壁之戰後,由荊州溯江而上,進入益州。

劉備旗下「臥龍」、「鳳雛」二軍師文韜武略首屈一指,「得一則可得天下」。

此時,臥龍軍師諸葛亮與張飛諸將在荊州據守,鳳雛軍師龐統緊隨劉備征戰蜀地。

劉備受益州牧劉璋之託,先率軍北攻漢中張魯,後至葭萌關(今廣元昭化鎮附近),聽從鳳雛軍師龐統及隨軍將士獻計,揮師向南欲攻劉璋,駐紮涪城(綿陽)富樂山,意圖相機一舉攻破白馬關,繼而進取雒城,占領成都,早日造就三國鼎立之局面。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炎夏古歷七月初七,劉備以龐統為軍師,領兵直取西川,兵臨雒城前哨白馬關前。

軍師龐統主動請纓擔任正面強攻主將,劉備感佩不已,在換馬溝將自己的坐騎白駿馬「的盧」換下了龐統的胭脂劣馬。

益州牧劉璋派子劉循率領王貴、張任、吳懿等6名輔將,統領千軍於白馬關前拒敵。

張任出身貧寒,極富膽略,率軍埋伏在白馬關前落鳳坡小路草叢中,但見白馬飛騎自下而上,誤以為是劉備,當即亂箭齊發,射殺軍師龐統,並將劉備大軍趕回涪城富樂山行營。

此刻在荊州,諸葛亮大哭唏噓,張飛驚異不解。

諸葛亮嘆之:「昨夜我夢見長庚星隕落,主公進攻西川白馬關首戰失利,充當急先鋒的鳳雛軍師龐統必有大難!」

同年秋,諸葛亮與張飛領軍,水陸並進,直撲益州,增援劉備,會師涪城,再臨白馬關前。

幾經交戰,劉璋守將吳懿被趙雲活捉,守將吳蘭、雷同帶兵投降。

張任率軍與劉備死戰,勝負難分。

諸葛亮定計,令趙雲且戰且退,將張任誘至金雁橋東。

趙雲拆去金雁橋,斷了張任退路。

魏延、黃忠各領軍千人,早已埋伏於金雁橋橋東的一大片蘆葦盪中,伏兵長槍刺人,短刀砍馬腿,殺得張任兵將大敗。

張任敗走東岸山坡小路,終被張飛生擒。

蜀道要塞羅江白馬關,乃中原入蜀五關葭萌關、劍門關、江油關、涪城關之末最後一關。

破此關後,一馬平川,勢若破竹,綿竹、雒城無險可守,成都垂手可得。

次年即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璋戰敗投降,劉備入主成都,偏安一隅,建立蜀漢政權。

龍泉山脈大霍山「白馬關」,在今羅江縣境,位於縣城西南面約5公里,與今德陽市旌陽區黃許鎮交界處。

古金雁橋在今羅江縣城北面紋江上橫跨西東。

在今羅江,完全可以復原北方入蜀最後一關三國蜀漢這幾次大戰的時間空間所有場景。

白馬關就是《三國演義》中所言的「綿竹關」。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平定巴蜀,漢承秦制,仍實行郡縣制。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巴郡割蜀郡之地,於「扼控三巴,益州矜領」的梓潼神鄉(又作乘鄉、繩鄉)置廣漢郡,史稱「分巴割蜀以置廣漢」。

《漢書·地理志》載:廣漢郡轄梓潼(郡治)、雒縣(縣治在今廣漢市)、新都、綿竹(古縣治在今德陽市旌陽區黃許鎮)、什邡、白水(縣治在今青川縣白水壩)、葭萌(縣治在今廣元市昭化鎮)、涪縣(縣治在今綿陽市區)、廣漢(縣治在今射洪縣柳樹壩)、郪縣(縣治在今三台縣南)、陰平道(今甘肅文縣)、甸氏道(今南坪)、剛氏道(今平武)等十三縣、道。

據《華陽國志·蜀志》載:「初平中(公元190年至193年間),益州牧劉焉自綿竹移雒城縣城,築闕門。

」東漢末期、三國初年,雒城尚無廣漢之名。

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於雒縣置漢州,雒縣為州治。

元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廢雒縣,由漢州直轄原雒縣地。

1913年,雒縣、漢州正式改稱廣漢縣。

漢末龐統戰死時,也還未設羅江縣,當時更沒有羅江城,還只有屬涪縣轄地潺亭的萬安驛。

白馬關(時稱「綿竹關」)雄踞於當時的綿竹縣與雒縣、涪縣三縣交界處,在綿竹縣故城北面、涪縣潺亭萬安驛南端,故《三國演義》稱之為綿竹關。

自東漢起,江油小溪壩、遂寧龍鳳場曾先後以德陽之名短暫設縣。

西晉太康初年,道教仙人許遜任旌陽縣令,因其能點石成金、救濟貧困、畫符水祛除瘟疫而有德於民,朝廷詔改旌陽縣為德陽縣。

原來的旌陽縣也不是現在的德陽市區,而在今遂寧市一帶。

東晉時,綿竹縣城遷址於而今的綿竹市區。

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年)「分雒縣、綿竹地置德陽縣」,綿竹故城(即今黃許鎮)歸屬德陽縣管轄。

後來的德陽縣城稱作旌陽鎮。

1996年末年從德陽市中區析分羅江縣,德陽市中區改稱旌陽區。

邑人崇文尚武、縣治幾度興廢的羅江,曾名萬安、潺亭。

西晉曾設萬安縣,但縣治在梓潼水尾萬安故城。

晉末戰亂,遷移梓潼郡萬安縣治於潺亭(即今羅江縣城附近)。

南北朝時改萬安為潺亭縣。

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復名萬安縣。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更名羅江縣,宋元繼之。

明末清初四川戰亂,羅江「生民凋瘵、邑幾為墟,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裁歸德陽」(清嘉慶《羅江縣誌》沈潛《原序》)。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復縣。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涪江大水,綿州城毀壞,四川總督阿爾泰上奏朝廷,遷徙州治於羅江。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羅江「應試生員達二千五六百人」(清嘉慶《羅江縣誌·公署》)。

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川督勒保因平息白蓮教事端,奏遷綿州歸於舊州涪城(即今綿陽市區)。

1959年羅江、德陽合併,1997年分治復設羅江縣。

曾幾何時,綿竹關改稱為鹿頭關。

唐末五代十國始,蜀王王建(公元847—918年7月11日),於公元907年趁朱全忠長安篡權之亂而在成都獨建大蜀政權,在綿遠河畔設立關隘,根據漢高祖騎白馬路過此地和龐統與劉備在山下互換坐騎之史實,將史稱綿竹關、鹿頭關的關隘,正式定名為白馬關。

龐統戰死在羅江,距當時雒縣而今廣漢還有數十公里遠。

時人陳壽所撰《三國志》所謂「進圍雒縣」,是惜墨如金地概說龐統擬計攻取羅江西南面的綿竹關(白馬關)後,馬不停蹄「進」而南下,包「圍」雒城;並非直接從涪城進攻雒縣。

明人羅貫中所創《三國演義》誤以「進圍」為「進攻」,把羅江金雁橋放到幾十里外的古雒城今廣漢去了。

後人以訛傳訛,把古雒城今廣漢的好幾道橋,都稱為「金雁橋」。

根據《三國演義》故事所設計築造的廣漢「老金雁橋」,是一座有十三墩的木橋。

每墩之間用巨木相接作跨梁,樑上鋪木板,整座橋為廊房式構造。

廊橋屋瓦全部採用桐油石灰凝蓋。

橋兩頭各有一座非常氣派的牌坊,牌坊上書寫「金雁」三個紅底金字。

整座橋為二十八座通心,稱為「二十八節蜈蚣」。

廊橋屋頂上建有「彩雲捧日」寶頂,紅日兩邊各有一隻金色飛雁。

羅江老金雁橋、新金雁橋至今猶存。

橋東岸北寺梁子古名雲蓋山。

山坡有張任墓。

大霍山鹿頭關(白馬關)北側鹿峰坡(落鳳坡),金牛古驛道龐統落馬喋血處,有龐統「血墳」,一株彎曲瘦削的柏樹孤零零地搖曳在風中。

白馬關頭,有漢昭烈帝劉備為紀念龐統並追諡為「龐靖侯」而建的祠墓。

龐敬侯祠為三進四合石木結構的祠院,前院內兩株參天巨柏,傳說為張飛手植;中庭設「龍鳳二師殿」和「棲鳳殿」,供奉漢昭烈帝劉備和龍鳳二軍師諸葛亮、龐統彩塑雕像;後院有供奉劉備坐騎白馬「的盧」、龐統坐騎胭脂瘦馬彩塑雕像的「二馬亭」和龐統「衣冠冢」。

龐靖侯祠外山脊上,方圓幾十里無論從哪個方位角度都能看見一大片柏樹方陣,濃蔭如墨,傳說是蜀漢官兵所栽、精魂所化。

古柏方陣不遠處有一高台,傳說是劉備、諸葛亮率軍攻克此關後,向全體將士發布「取雒城、占成都」戰前動員令的「點將台」,傳說原有石鑼石鼓可敲得鏗鏘山響;點將台下,蒼山如海,峰巒浪涌,松濤陣陣,旌旗獵獵,仿佛千軍奔突,聽得見萬馬嘶吼;坡下密林中,有諸葛亮布設的倒灣「旱八陣圖」,神秘莫測。

整個山關,一派波譎雲詭的古戰場景象。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明知落鳳存先帝,甘讓臥龍作老臣!如果沒有鳳雛軍師龐統的強攻失利,就難有臥龍軍師諸葛亮的智取成功。

真儒者不徒文章名世,大丈夫當以馬革裹身。

白馬關不愧為歷史的忠誠見證者,載記著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忠肝義膽的蓋世英豪之壯懷激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入川後,錯殺一人,否則必一統三國!

三國時期,群雄割據,益州劉璋本一庸才耳,然多了一個張任,卻讓益州有了點血性的色彩,張任本不是劉備手下的將領,更與孫權曹操相去甚遠,但因為一個忠心事主的美名,流傳至今。劉備可不是浪得虛名,很多人都...

蜀中第一猛將,張飛、黃忠都被他打敗過。

張任在《三國演義》裡面的出場順序還是比較晚,在60回至64回裡面有他的身影,他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對於張飛和黃忠這些名字來說,張任這個名字在《三國演義》裡面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但就是這樣一個陌...

龐統真的死在落鳳坡嗎?

【開欄語】成都,乃至整個巴蜀地區,是三國蜀漢文化非常濃郁的地方。成都武侯祠、閬中古城、重慶白帝城等,每年迎來送往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三國文化,成為巴蜀和中國,甚至全世界都知名的文化品牌。說起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