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很少人知道的一段歷史,宮斗燒腦,兇殺亂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 )與十國(902年-979年 )的合稱。

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即"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

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

公元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後唐建國。

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

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

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

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

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奪取後蜀四州、南唐十四州、遼兩州,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重病被迫班師,後不幸病亡。

柴宗訓即位後不到半年,就被趙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為南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馬楚、南唐、北漢,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十國中方面,江南地區有南吳、南唐、吳越國、閩國等。

湖廣則被荊南、南楚、南漢等占據。

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

兩川地區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

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祟所建。

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最後於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唐宋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璀璨的兩個時代

但在晚唐到北宋的這段時間裡

卻存在一個名為「五代十國」的亂世

這段歷史堪稱是教科書里的送命題

讓無數文科生鬼哭狼嚎

首先五代顧名思義就是五個朝代

分別是梁、唐、晉、漢和周

書上加個「後」字也是為了和前朝彰顯區別

而這五個朝代的皇帝關係也很簡單

如果把它拍成肥皂劇

無非也就那麼一兩百集而已

但要說五代十國有什麼特點

那就是皇帝是智障,手下將軍愛反叛

基本沒一個朝代能活過三代

先說第一個後梁的開國皇帝朱溫

故事是這樣的

大家都知道,在黃巢起義後

唐朝就已經走向了末路

而終結唐朝的那個人,就是朱溫

朱溫打從一開始就不是個正經人

不僅是曾經的大唐第一老陰B

還是個有腎青年,天天給自己兒子戴綠帽

結果就被兒子捅死了

看到隔壁的老朱家這麼不爭氣

我們的李存勖就忍不住偷偷笑出了聲

(十國分別是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閩、北漢)

看到隔壁的老朱家這麼不爭氣

我們的李存勖就忍不住偷偷笑出了聲

這裡就要提到朱溫為什麼被稱為老陰B

朱溫當年不僅暗算了唐朝

還暗算了大唐第一打手李克用

是間接性導致李克用病逝的罪魁禍首

(李克用是親自解決了黃巢起義的人,特能打)

而李存勖就是李克用的兒子

現在敢情是給自己老爹報仇來了

於是後梁不出意料被推翻

李存勖稱帝,正式建立後唐

李存勖前面還算是個好皇帝

但可能是宅男當久了

坐上皇帝的位置沒幾年就收不住自己

跟著後面好幾代都走歪了畫風

李存勖本質上是個藝術生

特別喜歡錶演

他當上皇帝後就特意找了一批小鮮肉

不上朝天天在皇宮裡演戲

後來還被小鮮肉把持了朝政

這時候,因為各種誤解和小鮮肉的胡作非為

李存勖的干兄弟李嗣源被迫造反

被手下士兵推著進皇宮砍死了李存勖

李嗣源就此篡位成功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乾兒子)

後來李嗣源還沒幾年就又病死了

而他的繼任者也不讓人省心

天天一副「總有刁民想害朕」的樣子

老想著怎麼花式整死那群功高鎮主的將領

但萬萬沒想到

這一整就整出大事來了

因為他們整到了一個徹底沒臉沒皮的地雷

——石敬瑭

石敬瑭是李嗣源時期的一名大將

對後唐老李家也算是勞苦功高

知道老李家要整自己後

他也不知道是怎麼長的腦子

直接跑去跪下喊契丹人叫爸爸

讓爸爸幫他弄死老李全家

順手還簽下了割讓燕雲十六州的合同

(就是後來讓北宋奮鬥一輩子也收不回來的十六州)

契丹人一聽,表示非常興奮

於是後唐就在契丹的滾滾鐵蹄攻勢下

順利倒閉

石敬瑭得以稱帝,建立後晉

但石敬瑭的皇帝生活並不快樂

他不僅要忙著給爸爸上貢

還要安撫好各地節度使的情緒

這種兩頭不討好的行為讓他倍感憋屈

於是他就把自己憋屈死了

(皇帝無法直接調動節度使的士兵,只能看節度使的心情)

後來他的兒子接手後

腦子智商很大程度上也隨了石敬瑭

想著要減少上貢

結果契丹人一怒之下

直接踏翻後晉,入侵中原

就像從前幹掉後唐一樣輕鬆

到這裡,五代十國就可以說基本涼涼了

眼看著當契丹人已經幹掉後晉

入侵了一大半中原

北邊有一個被遺忘的二五仔終於冒了頭

他的名字叫做劉知遠

劉知遠是後晉的河東節度使(今山西)

至於他為什麼被稱為二五仔?

因為在契丹入侵中原時

這貨壓根就沒阻攔,反而在家嗑瓜子看戲

等到契丹人占領開封城後

劉知遠想著終於是他出場的時候了

揭竿而起,宣布建立後漢

結果一不小心還真的就把契丹給打嬴了

劉知遠嗝屁後就把皇位傳給了自己兒子

但沒想到他兒子又是個事逼兒

好學不學,學了當初後唐老李家的

「總有刁民想害朕」

對手下大臣展開了血腥的大屠殺

而在當時被屠殺的這群大臣里

有一個叫「郭威」的將軍因為出差躲過一劫

但得知自己全家都被弄死了後

郭威化悲憤為力量

帶著軍隊回京城就把這個狗皇帝砍了

後來郭威更是被手下黃袍加身

「迫不得已」當上了皇帝

建立新朝,史稱後周

但歷史就是在不斷重複上演

郭威死後傳位給柴榮

柴榮因為疾病也早早去世

死前順帶把新帝託付給了一個大臣

沒想到因為新帝年紀實在太小

結果這個大臣也被手下士兵黃袍加身了

而這個人的名字想必大家很熟悉

他叫做趙匡胤

在後來的事大家就清楚了

趙匡胤建立了北宋,一統天下

中國也正式進入了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

——宋朝

(十國分別是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閩、北漢)

疆域

五代十國地圖以及周邊各民族分布

唐亡於907年,861年張議潮又收復涼州(今甘肅武威),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稱雄漠北。

840年左右,統治黃河流域一帶。

淮水以南至廣東的地區,先後為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荊南、馬楚、南漢所分據,吐蕃勢力退出隴右。

其後吐蕃國勢日衰,北漢則割據太原;合計而成所謂的「十國」。

五代疆土則以後梁最小,後唐最大。

而十國的疆土則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民族

8世紀中葉開始稱雄於漠北的回紇汗國,對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和收復兩京(長安、洛陽)、河北東至敦煌,出力很大。

五代後唐時占有了營、平2州(今大凌河流域和灤河下游)。

公元788年,回紇改稱回鶻。


9世紀初回鶻在鄂爾渾河流域受到黠戛斯的攻擊被迫分3支西遷西域。

一支南遷至以甘州(張掖)為中心的河西走廊大破吐蕃,史稱河西回鶻、甘州回鶻,恢復了北庭,統一了除青藏高原外,850年沙州人張義潮將瓜、沙等十一州歸唐,11世紀初為西夏所並;一支西遷到新疆東部,以高昌(吐魯番)為中心,史稱西川回鶻;一支遷至新疆西部和中亞,從10世紀中~12世紀建立了黑汗王朝。


東北方面形勢也有新的變化。

契丹和奚脫離了唐朝控制後,日益強大。

10世紀初契丹阿保機統一各部,建立了強大的契丹帝國。

後晉時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又攻取唐代姚州都督府之地,大體上即今北京市、河北和晉北。

五代末年中原王朝與契丹以河北白溝河和山西內長城為界。

西面是吐蕃的崛起。

吐蕃居住今西藏雅魯藏布江一帶。

6世紀末與吐谷渾、蘇毗同為青藏高原上三大勢力。

至7世紀下半葉吐蕃統一了青藏高原稱雄漠北。

840年左右,後多次與唐朝爭奪安西4鎮。

8世紀下半葉吐蕃進入極盛時期。


西南有南詔的建國。

隋唐時代在雲南洱海周圍地區以烏蠻為主體和白蠻等族長期融合形成了6個部落時在唐開元年間。

天寶年間南詔叛唐附吐蕃,史稱「六詔」,詔即王的意思。

蒙舍地處六詔最南大破吐蕃泫銳性收理畢壕揩,又稱「南詔」。

唐高宗時置姚州都督府(治姚安)就支持南詔統一六詔。

7世紀80年代吐蕃勢力伸入洱海地區。

唐朝為牽制吐蕃勢力,就支持南詔統一六詔。

902年為鄭氏所篡,建長和國。

南詔亡。

後經趙氏天興國(928~929)、楊氏義寧國(929~937)建立了大理國。

至937年政權落入段氏(白族)手中,建立了大理國。

自漢至五代千餘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直屬版圖的越南北方地區於10世紀中葉脫離了中原王朝而獨立。

直至明初曾一度於其地置交趾布政司,前後僅20年。

政治

五代十國的政治制度大體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變化很多,官職時常廢置不常,其制度比較混亂。

朝廷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

由於五代十國戰亂不斷,樞密院的權力往往比三省來得大,所以時常以宰相兼領樞密使。

五代十國以「使」名官者很多,據《五代會要》記載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飛龍使、翰林使、五坊使等等三十種之多。

十國諸國中雖然有臣服於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獨立的國家,政治架構等同五代。

由於五代十國大多是從節度使起家,對支持他們的幕僚往往擔任新朝廷的職位,而前朝遺老則給予三師、三公或台省官等虛職。

而將士有功時,為了籠絡他們,也以官爵名號為賞賜。

這些狀況成為後來宋朝冗官繁多的源頭。

五代十國時期以「使」名官者很多。

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

十國雖然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與五代等同。


樞密使

唐中葉以後,宦官專權,神策軍兩護軍中尉與兩樞密使號稱「四貴」,往往侵奪相權,威逼皇帝。

唐亡前夕,朱溫誅戮宦官,開始用朝臣充任樞密使。

後梁初,曾改為崇政院使,後唐恢復舊名。

以後,除後晉曾短期廢置外,歷朝相沿設置。

樞密使通常由皇帝最親信的臣僚充當,又大多為武將,皇帝經常與其商議軍國大事,有時由樞密院直接下令任免藩鎮。

其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雖居宰相之位,但樞密使的權勢凌駕於宰相之上(宰相有時也兼任樞密使)。

由於戰事頻繁,因此,軍事機要成為樞密院的主要職司。

宋代中書和樞密對掌文武二柄,就在五代開端。

當時,其他政權大抵也都置有樞密使或相當於樞密使的官職。

三司使

唐初,財務主要由戶部下轄的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分管。

中唐以後,戶部、度支、鹽鐵三司分管租稅、財務收支和鹽鐵專賣、物資轉運事務,常由非戶部的官員分別以判、知或使的名義分管。

唐昭宗在位時,以宰相崔胤兼領三司使,才開始出現三司使的官名。

後唐曾設置租庸使,管轄三司,又曾命大臣一人判三司事,最後正式設置三司使和副使的專職,掌管中央財務。

地方財政也聽從三司指揮。

以後歷朝相承不廢,北宋前期三司理財的體制也是沿襲五代的。

法律

五代十國時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編敕,但因歷朝又都有新頒的敕條,彙編附益,使得格敕前後重複矛盾。

顯德四年(957年),世宗令大臣們進行整理,唐代律令條文難解的,加上注釋格敕繁雜的,加以刪除,彙編為《大周刑統》二十一卷。

北宋初年所編的《宋刑統》即就此書略加增刪而成。

軍事

唐亡前夕,朱溫誅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領的神策軍。

以後,朱溫以宣武軍節度使稱帝,即以宣武鎮兵為禁軍,設置在京馬步軍都指揮使。

後唐改為侍衛親軍,置馬步軍都指揮使,是為侍衛司。

後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馬步軍都指揮使。

後來又置殿前都點檢,位在都指揮使之上,而侍衛司分置馬軍和步軍兩指揮使,不置都指揮使。

五代各朝時常擴充禁軍,軍事官制也繁多易變。

後梁太祖最親近的軍隊是「廳子都」,此軍裝備精良,兇悍異常,太原晉軍十分畏懼。

立國後擴編宣武軍為禁軍,取禁軍的精銳以成立侍衛親軍。

在首都設左右龍虎軍、左右羽林軍、左右神武軍、左右龍驤軍,均以親王為軍使,後來名稱時有變動。

後唐禁軍的前身是河東軍,李克用以眾多養子為骨幹建立「義兒軍」,是其最精銳的軍隊。

征戰的主力部隊是公元915年收編的魏博銀槍效節軍,在滅梁時發揮重大作用。

建國後在首都設立嚴衛左右軍、捧聖左右軍等。

在後唐明宗時成立侍衛親軍為禁軍,以其鄴都起事的兵士為骨幹,又稱隨駕軍。

其中石敬瑭還擔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兼六軍都衛副使。

後晉又在首都設護聖左右軍,其本部軍源自石敬瑭在河東起事的軍隊,其部屬劉知遠還擔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

後漢軍制沿襲後晉,沒有很大的改變。

後周在首都設龍捷左右軍、虎捷左右軍。

後周世宗時改革軍事制度,實施練選制度,精簡中央禁軍,補充強健之士,設有殿前都指揮使、水陸都部署、殿前都點檢等高級軍官,形成「殿前諸班」的禁軍。

其中殿前都點檢掌握軍事實權,後來擔任此職的趙匡胤在後周世宗去世後發動陳橋兵變,篡位建國宋朝。

其次是嚴明軍紀,命兵部尚書張昭遠制定新的軍法。

最後是限制藩鎮權力,例如禁止造軍器、干預民政等等。

由於戰爭頻繁,兵役負擔沉重。

當時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臉上刺字記其軍號,以便各地關津識認、追捕逃兵。

另外,各地都征派男女從事運輸,無數人畜累斃途中。

後梁太祖攻打青州王師範時,甚至把徵發來堆積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驢一起掩埋在土山中。

劉仁恭在幽燕徵發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男子自備軍糧從軍,共得二十萬人。

北漢規定十七歲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為兵。

南唐曾強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從軍。

吳越錢俶「盡括國中丁民」為兵。

湖南馬希萼調發朗州全部丁壯為鄉兵。

閩國後期發民為兵,力役無節。

除了兵役,還有各種名目的土木修建勞役。

後唐莊宗盛暑修建營樓,「日役萬人」。

荊南修理江陵外郭,驅兵民萬餘人從役。

閩主建築寺觀宮殿,「百役繁興」。

賦役嚴重,使戰亂破壞嚴重的北方社會經濟難以復甦,也大大阻礙了南方經濟發展的進程。


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

為了抵制五代以來的武人干政現象,宋朝採取強幹弱枝政策。


外交

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

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了一些外族國家,例如沙陀建立五代的後唐、後晉與後漢等。

而契丹先建立遼朝。

其他還有党項。

這些都對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很深遠的影響。

經濟

唐朝後期因為安史之亂、藩鎮割據與黃巢之亂的因素,使得北方戰亂不堪,人口流移南方,田園荒蕪。

到五代十國時期,五代時交迭頻繁,北方戰火始終未能平息,北方經濟比較落後,人口持續大減。

直至後周后期才逐漸恢復,但經濟力始終不如南方。

而南方則較為安定,持續吸收來自北方的流民,替南方帶來大批的勞動力及先進的耕織技術,加速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到五代十國期間,由於南方十國國家林立,擺脫北方經濟負擔,而且君王重視生產發展,發展出若干個以大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域。

蜀地是農業、工商業發達地區,倉庫飽滿。

江南兩淮重農桑、茶葉、水利與商業貿易,其中吳越、閩國與南漢的貿易最為興盛。

湖廣要靠賣茶和通商,運茶到黃河一帶,交換衣料和戰馬以獲利。

這些區域彼此互通有無,並與華北、外國通商貿易,商業十分興盛。

所以,南方至此已完全代替北方成為全中國地區的經濟中心。

於北方內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

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

十國為了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發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石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的。

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於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的淪陷影響了宋朝的軍事與經濟。

農業

唐朝後期至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的經濟因為長期的戰亂、天災而

周元通寶

殘破不堪,河北、河南、山東與關中一帶都是戰亂區。

例如943年後晉出帝時,春夏裏有早災,秋冬有水災,蝗蟲大起,境內竹木葉都被蝗蟲吃光;再加上軍事上人為的決黃河水,水浸汴、鄂各州,使北方的生產遭到極大破壞。

相對的,自漢魏六朝以來,比較平穩的江南、湖廣與巴蜀地區的經濟持續發展而十分興盛,成為中原人民投奔的地方。

在加上華南地區被細劃分數國,各國為了提升經濟力莫不細心經營,這使得十國的經濟力遠勝於重武力的五代。

雖然五代戰亂不堪,但仍有不少君王提振經濟。

後梁太祖稱帝後重視農業,他任張全義為河南尹,以恢復河南地區的生產。

公元908年又令諸州滅蝗以利農桑。

後唐明宗執政期間,提倡節儉,興修水利,關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得以喘息。

到後周時,後周太祖郭威為了減輕農民壓力,於952年直接將兵屯的營田賜給佃戶,以提升稅收;並且廢除後梁太祖朱溫實行的「牛租」,使農民免除牛死租存的負擔。

到後周世祖時,建立均田制,按實際占有田畝徵稅。

這不同於隋唐前期的舊制,而是同兩稅法之後普遍實行稅產是一致的。

南方十國提倡經濟發展,並且重視興修水利,防水治害。

例如吳越、南唐獎勵農桑;閩及南漢促進海外貿易;前蜀和後蜀亦能發展農耕絲織,此均能令南方的經濟得到發展。

巴蜀地區在唐朝就十分富庶,有天府之國之譽稱。

經歷戰亂後,在前蜀王建與後蜀孟知祥、孟昶父子的經營下,政治相對穩定。

她們又注重興修水利,廣泛耕墾,在褒中一帶還興辦了屯田,使得農業生產比較發達。

後蜀時期,「百姓富庶」、「斗米三錢」,米便宜到一斗三文錢。

而兩廣地區也讓不少人遷居,五十年來,南嶺以南無事,使得南漢府庫逐漸充實。

吳與南唐、吳越所在的兩淮、江南與太湖地區在隋唐時期十分繁榮,是唐朝的糧食重鎮。

歷經龐勛之變與黃巢之亂後也逐漸回復,當地朝廷支持大規模開墾荒地,並且修築水道。

吳和南唐在丹陽疏浚練湖,在句容疏浚絳岩湖,在楚州築白水塘,在壽州築安豐塘,少者溉田數千頃,多者溉田萬頃以上。

吳越王錢鏐在錢塘江修築錢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襲,並且疏浚西湖、太湖和鑑湖等,又募民開墾荒田,免徵田稅,使杭州一帶成為江南富裕之城。

而福建地區在唐朝後期經濟力不強,王潮、王審知兄弟領有閩國後,他們勸民農桑,在連江縣車湖周圍築堤,可溉田四萬餘頃。

南唐和吳越的農民還修建了一種圩田,即圍田。

旱則開閘引水

南唐的唐國通寶

灌田,澇則關閘拒水,把低洼的澇地變成良好的耕田。

而湖廣之地,在東晉南朝以來也十分興盛。

馬殷據湖南建國楚國後,不斷提升湘中、湘西的糧食產量。

在周行逢據有湖南時,人民「率務稼穡,四五年間,倉廩充實」。

這些都使得長江中下游一帶成為「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的餘糧區,到宋朝更有「蘇常(或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南方除了糧食作物興盛之外,在茶葉、絲綢與棉花等經濟作物也十分興盛,且進入專業化的地步。

當時茶葉除了種于山區之外,也有建立於平地丘陵制之上。

根據《四時纂要》記載當時江南茶園時分發達。

五代時,楚國馬殷對於茶葉、植桑養蠶與棉花十分興盛,帶動楚國的商業與貿易發展。

閩國發展經濟產物茶葉,又獎勵海上貿易,大舉提升當地的經濟。

手工業

諸國混戰雖然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但社會生產仍未中斷。

即使在華北地區,後梁建國初和後唐明宗在位時,都曾分別採取某些恢復生產的措施。

後周時,手工業如紡織、造紙、制茶、曬煮鹽等生產也有所發展。

雕版印刷最初是在民間流行,在五代十國時期尤為突出,其中以江南和巴蜀兩地比較發達,不僅有民間書肆出售的佛經和日用各書,而且士大夫階級所讀的儒家經典也用雕版印刷發行。

雕版印刷較發達的前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書、字書等。

到後蜀時專門印製,導致「蜀中文學復盛」。

公元932年後唐宰相馮道提議官方採行雕版印製《詩經》、《書經》、《禮記》等等九經,出現官方大規模印刷。

這個計劃由國子監實現,沒有因為戰亂而中止,直到953年後周時期才刻印完畢,共二十二年。

從此,刻本「九經」廣為流傳。

此後朝廷刊印經書的數量增加,這個任務也交給國子監負責,書版也收藏在國子監內,被稱為「監本」。

五代亦為陶藝的重要蛻變期,也是由民間走向官方制窯。

民窯與官窯分道揚鑣,爭奇鬥豔,成為一色釉瓷器盛行的時期。

官方創設官窯,專門供應皇室和官員所用。

在北方有後唐、後周的御窯,在南方有吳越國的秘色窯,西南方有前蜀、後蜀的官窯。

而民間也保持優良的傳統,例如位於河北的定窯即十分興盛。

而吳越國的越器,其燒制技術優良,十分有名。

五代的陶瓷匠師更是創造出「雨過天青」的傳世之寶,成為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

制窯技術也遠傳國外,918年後梁時期時,高麗便學會中國的造瓷技術,並在康津設立了窯廠,此後又陸續傳到了日本及西方各國。

澄心堂紙是五代時期的名紙之一。

五代南唐後主擅寫詩詞,喜歡收藏書籍和紙張,為此將金陵官府的一幢房子命名為澄心堂,作為作詩藏書之地。

南唐後主還特地令四川造紙工匠來到澄心堂,仿照蜀紙製成一種質地優良的新紙,並命名為「澄心堂紙」。

因為澄心堂紙的質量非常好,以至一紙值百金,是紙品中的佼佼者。

此後宋朝、清朝也都學習南唐的技術,生產並使用了這種紙。

對外貿易

由於諸國林立,兵禍連年,商貿往來受到了嚴重影響。

如蜀國法令規定:「不許奇貨東出」後周規定販運食鹽不得逾越漳河。

但是,通商貿易、互通有無是大勢所趨。

華北需要的茶葉經常通過商人南來販運,南方茶商的行蹤也遠至河南、河北,他們販賣茶葉,買回繒纊、戰馬。

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鹽也依賴華北供應。

北方諸國從契丹、回鶻、党項買馬蜀向西邊各少數族買馬。

南方的吳越、南唐、楚、南漢等國以進貢方式和北方進行貿易。

吳越、閩國與北方的貿易主要是通過海路。

對外貿易也很興旺,東自高麗、新羅、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齊,都有商業往來。

明州、福州、泉州、廣州都是外貿重要港口。

吳越、南吳和南唐從海外輸入「猛火油」使用,還從海道再輸往契丹。

科技

由於戰亂與天災,五代十國的科技發展不如唐朝,而南方十國的科技發展較北方五代興盛。

然而整體而言,在制瓷雕版、農業水利與火器方面仍有發展的地方。

天文

朝廷的曆書因為藩鎮割據不能遍及全國,人民為了能有曆書使用,紛紛採用民間曆書。

其中唐朝曹士所編的《符天曆》流行於唐朝後期、五代與北宋民間,有好幾百年之久。

《符天曆》是以顯慶五年為曆元,以雨水為氣首,以一萬為基本天文數據的分母,從而大大減輕了計算工作。

由於不是官方頒布的曆書,被貶稱為小歷。

醫學

在醫學方面,五代出現了官方醫官,後唐於清泰年間增設翰林醫官之職。

北宋後改太醫署為太醫局,並設翰林醫官院。

後蜀的韓保升是本草學家,他詳察藥品,深知藥性,施藥輒神效。

在後蜀帝孟昶的支持下,他以唐朝《新修本草》為藍本,重新編著成《蜀重廣英公本草》,史稱《蜀本草》,後散失。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唐朝末年,雕版印刷比較發達的西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書、字書等。

後唐時,開始刻印「九經」。

長興三年(932年),明宗命國子監以西京的石經為根據,校正「九經」,抄寫做注,雇雕字匠人刻版印賣。

這項工程用了二十年時間,直到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六月才刻印完畢。

從此,刻本「九經」廣為流傳。

後蜀也專門印製,導致「蜀中文學復盛」。

後漢時,又將《周禮》等未刊的「四經」刻版印行。

刻印「九經」促成儒學經典的普及,有利於文化的傳播。

農業水利

在農業與水利方面,五代也有很高的發展。

韓鄂一般被認為是唐末五代人,他參考唐朝以前的農書如《齊民要術》等,撰寫出《四時纂要》,是繼《齊民要術》之後,又一本重要的農書。

書中採用了「月令」的形式,按月編排農民每月應作的事宜,其中以農業為主體。

此外也記錄許多當代的農業技術,其中還首次記載茶樹、棉花、香菇和薯蕷等作物的栽培技術以及人工養蜂。

唐朝的茶葉研究到五代時仍然盛行,其中前蜀毛文錫著有《茶譜》等。

由於五代時期的河患增多,治河規模和次數都較前代為多。

再加上南方十國極力發展經濟,一些沿海堤防或河道工程也積極建設。

五代時已有遙堤出現。

924年後唐時修築酸棗河堤,於隔年由符習成功修復。

五代還使用「帚工」來護岸、堵口、護堤的水工建築物。

主要是將薪柴、竹木、軟草等夾以土石綑紮成帚捆,然後連接起來,具有很好的抗水衝擊作用。

最後在宋朝成熟並被普遍推廣使用。

五代時,江南吳國、吳越國與南唐重修江河,引湖水濟運,持續發展唐朝的塘浦圩田系統,並且吳越國還修築錢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襲。


文化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戰爭和頻繁的政權更迭導致了大量文獻的遺失以及科技與文明的衰敗,但隨後的宋代卻成為我國歷史上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之一,這其中五代時期的科技文獻保護與積累起了重要作用。

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

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了許多儒學經典。

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史學

史學取得了重要的成績。

《舊唐書》是這一時期撰成的最重要

五代十國·吳越錢王祠

的史學著作。

唐代原有吳兢、韋述編撰的前朝國史,歷朝實錄也比較完備。

但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戰爭,歷朝實錄多有亡佚,特別是武宗以後六十年的實錄未能流傳下來。

這使唐史的修撰遇到困難。

五代時,首先重視了搜集唐史料的工作。

後梁末帝下詔徵集唐代的家傳以及公私章疏;後唐明宗設三川搜訪圖籍使到成都一帶搜尋唐實錄,並明令保護唐人碑碣,這就為《舊唐書》的編撰做了重要而及時的準備。

後晉天福六年(941年)至開運二年(945年),劉昫、張昭遠等人撰成《唐書》二百二十卷(今本均為二百卷),後世稱為《舊唐書》。

儘管歷來認為《舊唐書》有不少缺點,主要是對原始材料缺乏加工,唐憲宗以前多照抄國史、實錄,而唐穆宗以後系編纂雜說、傳記,但也因此保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資料,受到後世史學家的重視。

此外,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時的朝野逸事,王定保撰《唐摭言》詳述唐代貢舉制度,尉遲偓撰《中朝故事》記載唐末四朝的舊聞,劉崇遠撰《金華子》記敘唐末朝野故事,孫光憲撰《北夢瑣言》記載唐及五代土人逸事,等等。

這些五代十國時期的撰著都有不同程度的史料價值。


詩詞

詩詞五代十國是詞的重要發展時期。

後蜀和南唐詞人較多,水平也較高,從而成為兩個中心:西蜀有韋莊、歐陽炯等人,他們的作品後來由趙崇祚等收入《花間集》;南唐有馮延巳、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等人,李璟父子的作品,後人集刻為《南唐二主詞》。

李煜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詞人。

晚唐五代的詞大都是描寫統治階級的享樂生活,題材庸俗,境界狹窄,風格柔靡。

花間派的作品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

李煜前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國亡被俘以後寫的詞,或慨嘆身世,或懷戀往昔,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把傷感之情寫得很深摯,突破了晚唐以來專寫風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內容和意境兩方面都有創新,為北宋詞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

繪畫

繪畫五代十國的著名畫家有後梁的荊浩、關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後蜀的黃筌等人。

荊浩擅長畫崇山峻岭,關仝師承荊浩而有發展,擅長畫關河之勢,兩人並稱為「荊、關」,是五代時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之一。

董源、巨然擅用或濃或淡的水墨描繪江南景色,兩人並稱為「董、巨」,是五代北宋時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之一。

黃筌擅畫宮廷的珍禽異卉,徐熙擅畫江湖上的水鳥汀花,兩人並稱為「黃、徐」,當時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諺語,形容兩人作品的不同風格。

此外,顧閎中所畫《韓熙載夜宴圖》,亦為傳世的藝術珍品。

社會

五代十國時期,關中是自耕農政治經濟形態,中原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態和佃農制經濟形態,南方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態和農奴制經濟形態,中國的總體社會形態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態和佃農制經濟形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小序五代十國,即: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吳、前蜀、吳越、閩、南漢、荊南、楚、後蜀、南唐、北漢吹毛求疵地說,五代十國的說法並不是很準確,因為有些政權的當權者並沒有稱帝,不是嚴格意...

五代十國歷史簡介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 )與十國(891年~979年 )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

唐朝滅亡後,歷時五十三年的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是 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 新五代史》,是對 五代(907年~960年 )與 十國(902年~979年 )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 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 中原地區...

五代十國簡記:亂七八糟的歷史合成兩條線

五代十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大亂世,僅次於春秋戰國時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僅從延續時間來看,五代十國才五十餘年,遠遠比不上數百年的兩位前輩,但其混亂程度卻並不低上多少,而且造成的後果也不小。

五代興亡——期望理清五代交替脈絡

公元907年,在長時期的藩鎮割據、朋黨之爭、宦官專權中,曾經盛極一時的唐朝,終於為後梁政權所取代。從此,到960年宋朝建立的53年間,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政權,史稱後梁、後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