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蜀漢文化鐵三角:劉備的惠陵 關羽衣冠廟 張飛桓侯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843年盛夏,曾國藩入川,寫有《初入四川境喜晴》七律一首,其中有「楚客初來詢物俗,蜀人從古足英雄」名句,昭示了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圍:楚地的生意經與蜀地高蹈的英雄氣場。

這個話所指的源頭,自然是在蜀漢三國那裡。

西漢至東漢,以成都平原為核心的天府之國已基本形成;三國時期,成都作為蜀漢政權的中心,雖然從劉備建都到後主投降才短短42年,但成都在三國文化裡面的核心地位當仁不讓,而且是三國文化的「首府」,既是「首府」。

其凝聚的核心在哪裡?

劉備廟

南北朝時在旁再建武侯祠

成都歷史上一共出現過四座帝陵。

一是惠陵;二是成漢李雄的安都陵(位於成都武侯區。

封土呈駝峰形,高度約為5米,陵墓周長約60米。

地面早無建築);三是前蜀王建的永陵;四是後蜀孟知祥的和陵(位於成都市北郊約7公里的磨盤山南麓)。

其中所建年代最早、影響最大、又是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便是劉備的惠陵。

毫無疑問,惠陵不但是西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帝陵,而且是唯一保存至今、毋庸置疑的三國時期皇帝陵。

惠陵還是一座合葬墓,除劉備外,還葬有甘夫人和吳夫人。

歷代修葺,均有史志書、輿地書等詳細記載。

在舊時墳堆甚大,異峰突起,成為回望城內皇城的一個瞭望台。

有了惠陵,後來在旁邊修建劉備廟,南北朝時候在劉備廟旁再建武侯祠。

惠陵邊那棵盛傳為諸葛亮手植的古柏,儼然已經成為他鞠躬盡瘁的象徵。

「密葉四時同一色,高枝千歲對孤峰。

此中疑有精靈在,為見盤根似臥龍。

」這便是唐朝詩人雍陶對其氣場的描繪。

據《昭烈忠武陵廟志》卷二引《陸遊記》記載,有一位唐代節度使曾來武侯祠從該古柏上取下一小樹枝,製成手板,以書寫記事,被記入後來的一種《圖志》,遭到批評。

可見在蜀人心目中,即使是土皇帝節度使,也不能擅取武侯祠一草一木。

「鐵三角」

桃園三結義的民間表現形式

在成都城內就存在一個蜀漢文化的「鐵三角」。

如果以漿洗街為南北縱向柱,偏西方向是劉備墓惠陵,東北方向四五華里是關羽的衣冠廟,西南方向四五華里是張飛的衣冠冢(成都民間把位於如今華西醫院高幹病房區之內的小土坡認為是「張飛墓」,實為「成漢貴族墓」,在1985年成都市考古隊就發掘過,出土有上百件文物。

但這一誤會深切體現出成都百姓對張飛的緬懷之情)。

成都市考古隊蔣成曾經表達過自己的猜測:「三國和四川淵源甚深,離此墓不遠的武侯祠有劉備的惠陵,洗面橋旁有祭祀關羽的衣冠冢。

此三處如三角形三個頂點倚角而立,恰如桃園結義之三兄弟。

」從位置而言,三個墳地恰如三角形,三個頂點倚角而立。

位居坤卦的天府之國,成都的城南風水之所以出類拔萃,看來均是事出有因的。

本土民俗史學者帥培業進一步闡明了這一「鐵三角」的意義,這個三角區域,應該是成都地域文化最為重要的所在之一,更是蜀漢歷史地理的精華所在。

因為圍繞這個三角區域,惠陵、武侯祠成為核心,黃忠墓、趙雲墓地以及洗馬池、萬里橋、諸葛井、九里堤、向寵墓、龐統墓、馬超墓、張飛營、牧馬山等等蜀漢歷史文化點位層列其外,構成了蜀漢三國英雄文化的一個有序分布。

其實,這一「鐵三角」布局早已形成。

南宋《方輿勝覽》記載:「關、張祠……俱在府西七里惠陵左右。

」宋朝任淵《重修先主廟記》將分布說得很清楚了,劉備廟在東,惠陵在西,武侯祠在廟的西偏稍南,君臣緊緊相依。

《明一統志》中更有「鐵三角」詳細地理分布記錄,並說到了洪武初年,才把諸葛廟與惠陵「合廟祀之」。

由此,武侯祠成了全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

著名巴蜀文化學者王家祐主撰的《漢晉夕陽——三國旅遊尋蹤》即認為:「劉備的惠陵與關羽衣冠廟、張飛桓侯祠,呈三角排列,這絕非偶然,而是民間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表現形式。

遺憾的是今天僅存劉備的惠陵,而他兩位兄弟的祭祀遺蹟卻蕩然無存了。

洗面橋

劉備祭奠關羽捧河水洗臉

衣冠廟、洗面橋、桓侯巷這三個地點,說的就是桃園結義的劉、關、張三兄弟。

巧的是其中有兩個都是衣冠冢。

衣冠廟位於成都南門外神仙樹街附近。

當年關羽敗走麥城被害後,屍首取不回來,蜀國百姓只得堆土為衣冠冢。

冢前有廟,則稱衣冠廟。

《四川通志》說,這是劉備用衣冠招兄弟的魂,再葬於此。

從這一記載分析,衣冠廟應該在蜀漢時就存在了。

後來,關羽自宋徽宗始就被歷代統治者尊崇、加封,衣冠廟也得到修葺,但到明朝末期基本上已經毀壞殆盡。

到清初重建,進入民國後,逐漸殘破不堪。

在1950年之前,墓、祠全部毀滅,這成為僅留其名的歷史陳跡。

與衣冠廟相連的是洗面橋街。

相傳劉備每次來祭奠關羽時,走到附近橋下,都要捧一把河水洗臉,以示虔心:他是渴望通過滔滔東去的錦江水,帶去對死於臨沮(今湖北省南漳縣)的二弟的思念。

洗罷,再到廟裡拜祭,所以那橋又叫洗面橋,後來更衍生出洗面橋上街、下街、橫街等地名。

而在玉泉街和小關廟街,都有奉祀關羽的祠廟。

另一個衣冠冢是三弟張飛的。

張飛諡「桓侯」,後人在萬里橋與衣冠廟之間擇地建立了紀念祠堂和衣冠冢,那條巷子即因此而得名。

但該祠早已湮沒。

張祠在巷子的東南方向,冢旁立有石碑,上書「漢張夫子衣冠墓」,格局與他二哥關羽的相類,都是前廟後冢。

劉關張三弟兄,當初結拜創業,情深意重,可謂感天動地,所以兩千年之後,他們在成都的地望上還密切相關,彼此拱衛。

舊時,提督街有清初修建的三義廟(1997年因城建需要整體遷建於武侯祠內),四進五殿,裡面曾有一副佳聯:「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猶同伴;合義合,戰義戰,自昔銘勛匪異人。

」稱讚劉備、關羽、張飛結義,共圖大業的情義,說他們三個人生死與共,肝膽相照,以至千秋共同享受祭祀。

但彪炳千秋的,還是「義」。

和平街

五虎上將趙子龍的洗馬池

趙雲墓位於四川省大邑縣東郊1公里的錦屏山。

冢大如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四周有石砌女牆,古柏森森。

墓前有清幽雅靜的木結構四合院建築,正中豎有高2.5米、寬1米的康熙年間鐫刻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七個篆體大字,兩側刻有填金對聯:「赤膽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

匾文:「永烈千秋」。

當時在墓前另建有子龍廟,為明朝興建的三重殿宇,塑有趙雲以及兒子趙廣像。

由於趙雲廣受鄉民愛戴,墓地保護較好。

陽春三月,鄉民就在子龍廟舉行廟會,歌舞雜耍,茶棚酒肆,異常熱鬧。

和平街原名子龍塘,俗稱「子龍洗馬池」,相傳是趙雲故宅遺址。

有占地6600平方米的池塘,可以泛舟,塘坎上立碑「趙順平侯洗馬處」。

晚清,成都將軍完顏崇實寫有對聯:「兩字勛名高北嶽;千秋大義諫東征」,從大節出發評論蜀漢英雄,讚美趙雲名望和功績高於北嶽的大將軍,無愧於「順平」(省文史館張少成先生特意指出,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二字諡號。

清嘉慶時(1815年前後)為周氏世居,同治時期房子易主,建為芙蓉池館,樓台亭榭皆依地緣而構造。

四川總督駱秉章死後,提督周達武購此屋建祠奉祀,街名亦改稱駱公祠街。

清末改祠為迎賓館,民國時改建為小學;池畔的祠堂短期作為成都市參議會會址。

1950年代以後池子被填平,改稱和平街。

民國時期,僑居四川的洋人尤其是日本人,祝賀、迎送親朋或者舉行宴會,一般都在城內的駱公祠、西來寺、滿城內的關帝廟,以及東南方向的望江樓舉行。

並非為了紀念蜀漢英雄,而是那時這些點位逐漸具備「公園」的交際功能。

黃忠墓

清朝被掘 動亂年代被毀

劉備在公元221年稱帝時,封黃忠為「關內侯」,位列五虎上將。

223年病逝並葬於定軍山下,諡號「剛侯」。

《三國志》里並未有過黃忠輔佐劉備功績最高的評價,但為何成都的黃忠墓頗有些不一般?

清道光五年(1825),被授為湖北天門縣縣令的學者劉沅,在成都西郊化成橋側雞矢樹村的自家農田內,相繼出土發現了「黃剛侯漢升之墓」墓碑和人骨架、劍、玉等文物,他認為儘管黃忠死在定軍山,但依禮制,忠戚勛臣、封疆大吏出守邊陲,一旦病逝,也會扶柩回朝安葬,或在原郡建立生祠衣冠冢,所以不能排除黃忠先葬定軍山,後遷葬於雞矢樹村,現在既有墓碑,那就理應修復。

劉沅主持修墓建祠,墓地側立有黃忠像,命其子劉桂文撰寫楹聯:「北伐數中原,溯漢中王業所基,惟公績最;西城留墓道,與昭烈廟堂相望,有此祠高」。

對聯肯定了黃忠在北伐中原的多次征戰中,攻城略地,為劉備稱漢中王奠定基業所立下赫赫戰功。

然後,又再介紹祠墓與南郊漢昭烈廟遙遙相望,老英雄的功業與祀祠同高。

此地後稱為黃忠墳,一度為黃忠大隊,今為黃忠小區。

動亂年代,黃忠墓被毀。

另據民國初年隱滬山人的《拍案驚異記》記載:清朝道光年間,有人在成都東門外掘得一座古墓,謂之黃忠墓。

華陽縣知縣郭志曧親往查驗,看見一方刻有漢隸的石碑,古意盎然,字徑方寸,筆法古樸:「漢贈大將軍黃忠之墓」。

此聊備一說。

文/蔣藍 繪圖/李瀟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五虎將都有誰

分別是下面五人關羽[雲長] 桃園三結義中,關羽排行第二,手持青龍偃月刀隨劉備東征西討,在虎牢關溫酒斬華雄。徐州城破後不得投降,為報曹恩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後得知劉備消息,過五關斬六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