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圖怪談 | 誰革了誰的命?最後不過是證明了科學投產自有邏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從古代戰爭到現代戰爭以及現代的商業戰爭,「包圍網」一直是一個弱小勢力聯合起來對付逐漸強大起來的單極強權的好辦法。
然而在歷史上我們卻不斷地看到,弱小勢力組織起來的包圍網也不是每一次都能打敗強權勢力的。
這些所謂的包圍網是如何組成,他們又是如何成敗的?值得現在的人們去思考。
指揮一場現代化的戰爭我們應該是沒有什麼希望了,但是對於創業者乃至公司領導人甚至是辦公室鬥爭當中的小人物,我們都可以從這些或失敗或成功的包圍網當中學到一些什麼。
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
類似於這樣的產業革命在歷史上倒不是第一次出現,之前在中國和歐洲都出現過所謂的「農業革命」。
但是農業是一個嚴重受制於土地本身性質的產業,即使再革命也難以有突破性的進展。
往往是一片地的畝產增加10%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進展了。
這一點進步對人類的經濟生活發展影響不大,倒是增加了一些人口。
但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意義就大有不同,它把散落在鄉間地頭的農民集約起來,通過新的生產方式讓他們大規模協作。
這打破了原本由行會和作坊壟斷的手工業生產,讓很多產品廉價起來,即使是普通人也負擔得起。
這才是大大提高生活水平的新常態。
把握住這一輪紅利的國家就只有英國一家而已。
歷史上也已經有了很多分析,解釋為什麼只有英國能夠發動第一次工業革命。
比如經濟模式的自主化、憲政民主的政治改革在先、鼓勵創業的新教倫理、避開戰爭的穩定的島國地理形勢……但貓斯圖覺得最關鍵的原因,也就是為什麼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都不同的地方,是英國新的土地結構使得某些改革勢在必行。
當時英國在歐洲的生產分工是負責羊毛生產。
這種牧場經濟和相關的紡織工業必然需要大量的土地。
經過數十年的吞併,一些大的農場主已經把農民的土地都圈走了,大量農民失業在鄉野和城市。
這些人就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另一方面,商人對羊毛趨之若鶩的需求也在壓迫其他產業的進展。
隨著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羊毛商人們也遇到了毛利越來越低的困境,但是大量圈地的牧羊場又不能輕易改換門庭。
畢竟英國的海洋性氣候太不給力,難以負擔種植穀物和其他經濟作物需要的光熱水土條件。
商人們就在熬著,等待一個新的增長點。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英國的第一批工業革命的設備都出現在紡織業,飛梭和珍妮紡紗機都是早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前期就已經出現了的創新項目。
羊毛紡織業的確對英國來說太重要了。
如此同時,歐洲其他國家則沒有這麼好的機遇。
商人們也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做這麼大幅度的改良。
穀物農業生產當然也可以大規模集約化操作,但是這是今天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地的糧食生產才會採用的機械化生產路徑。
在當時,康拜因之類的東西還連影子都沒有,農業工業化是沒有意義的。
即使是法國、普魯士、西班牙等國的小工業生產,其實也不依賴於土地關係,工廠主對增進技術幾乎沒有什麼興趣。
就更別提俄羅斯、奧地利這樣偏政治保守的國家了。
最有希望和英國一起撐起第一次革命的反倒是兩個不那麼強的國家:美國和荷蘭。
美國和英國擁有幾乎相同的政治經濟土壤,但是由於是新生實力,一切都還比較懵逼,所以沒有大動作。
荷蘭則是因為和法國、西班牙之間常年不清不楚的關係,搞得經濟活動應有的高速增長被人為抑制了。
這些國家都沒有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里對英國造成什麼影響。
但是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紅利期一過,第二次工業革命里原來那些看上去不行的國家就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工業革命,對英國形成了一個包圍網。
首先發難的是美國。
美國自身的優勢就很大,國土面積、礦藏豐度、人員素質都至少不差於英國。
由於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了新式的蒸汽機和蒸汽機衍生的蒸汽火車、蒸汽輪船,讓美國這個東西方橫跨兩大洋的大國有了全國範圍內組織自己國家資源的能力。
交通方便就帶來了信息交流的順暢,順便也就產生了諸多思維的碰撞。
美國寬鬆的經濟制度又給了美國的發明家們以經濟上的扶持和鼓勵,讓他們儘快把自己的產品市場化。
愛迪生、特斯拉、貝爾、福特等腳跨科學和商業兩個領域的英雄人物層出不窮。
這些人的通力協作(有時候也是打官司)使得美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搞得風生水起。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這一段時期的進展對人類歷史的進步幫助比英國的革命更大。
電報、電話、內燃機車都是從這個時候普及開來的。
美國後來順利接過英國統治世界的接力棒,也和他們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積累的紅利有很大的關係。
包圍網的第二個成員是德國,只是德國的路子和美國稍微有一點不一樣。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科學化水準比第一次提高很多。
新機械新技術的發明不再是工人和工廠主在車間裡一拍腦袋改進工藝想出來了的,而是要以科研為先導、生產再跟上的高科技路線。
德國最早組織起了現代的大學制度,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的科研能力的確是世界首屈一指。
即使是今天美國的科研領頭羊地位,也是在二戰之後大量德國猶太科學家西遷以後的結果。
在十九世紀的產學研結合方面,德國做得最好。
這很有利於先進的科研成果直接轉化成產品,科學化水平比美國的二把刀科學家做得還要高。
當時德國人發明的很多化學藥劑合成配方,到今天仍在使用,或者被改進後使用。
包圍網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成員是日本。
日本和英國是歐亞大陸兩邊的兩個守望相助的國度,在歷史上的恩怨情仇並不比中日之間少。
尤其是在對付共同的敵人俄國的時候,兩者多次同盟又因為分贓不均之類的破事分手。
日本雖然現代化起步晚、國內資源也少得可憐,但是在產學研結合方面也是後來居上。
在十九世紀後期一直到二十世紀中期,日本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改進能力,跟在美國和德國身後做應用型研究。
其應用水平高到能夠搞清楚原子彈原理的地步。
當二戰結束前夕,美國投下兩個對日原子彈時,日本物理學家對原子彈的原理、當量估算、造成轟炸的後果已經有了不錯的認識。
只是因為資源實在不夠才沒有搞定自家的原子彈。
(對中國人來說這真是一件幸運的事)
這三個國家組成了一個科技包圍網,在兩次工業革命的轉換間取代了英國一家獨大的強勢地位。
其中一家,也就是美國,後來取代了日不落帝國的地位。
而另外兩家,也就是德國和日本由於無法和美國真正在商業上競爭而選擇了自毀的道路來謀求發展。
這也不得不說是人類歷史的一次讓人唏噓的插曲吧。
國家沒有永遠強大的,公司也沒有基業長青的。
為了在一段相對長的時間裡維持自己的壓倒性地位,組織的成員必須不停做出適應環境的改變。
這和生物體的原理是一樣的。
每一個細胞都必須精誠協作,才能夠讓一個生物趨利避害、儘可能長久地活著。
但形勢的變化很快,今天的王者到了明天就是一條狗。
有時候被後生小輩超越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如果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然後成功地找到自己的下一個角色,這個曾經的巨無霸至少還能得到善終。
這就是英國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被超越者給我們留下的啟示。
想看更多「包圍網!」歷史故事,請關注本頻道《貓圖怪談》
研究了100套中考題之後,歷史老師總結出了這85個易錯點!
這些易錯點的內容是做選擇和大題判斷的基礎,所以要好好掌握,在考試的時候一定能為大家節省不少的思考時間!世界古代史1.促使原始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2.古埃...
20世紀影響世界歷史的十大事件(中國版、英國版)
現在世界上還活著的、對世界大事略有感覺、並且喜歡說兩句的人,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20世紀是人類歷史發生變化最大的一個世紀。在編譯過程中,發現兩個很有意思的特點:第一,如果以改變人類歷史的重大...
日本有核技術,為啥沒有研製原子彈?真實原因你肯定想不到
自從,1945年世界第一枚原子彈在美國炸響之後,人類正式進入核武器時代。人類第一次戰爭中使用核武器,就是二戰末期美國向日本投下的兩枚原子彈。目前,世界上公開的有核國家,還有那些隱形核國家,加起來...
工業革命的意義:鞏固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地位
工業革命會產生是因為英格蘭工廠手工業的供不應求,當時的人們意識到工廠的技術需要改革,人力的手工生產效率太低,工廠需要的是大規模的機器化生產。學者們按照其發展歷程,對工業革命時間進行劃分。
中興事件背後:西方能主宰多久?中國的創新能力為何落後於歐美?
歷史縱橫│第二期│近幾天來,中興被美國制裁的消息引起了大家對中國晶片問題的廣泛討論,繼而引發對中國創新能力的質疑。這樣的質疑不是沒有根據,但是中國始終在進步,這是毋庸置疑的。那麼為什麼中國自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