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說三國之 最牛軍師聯盟 毒士 賈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創

五個老闆都看不透的高超謀士

賈詡是抓住機遇的第一好手,更在左右逢源、宣傳炒作自己方面獨占鰲頭,他從小微做起,抓住一切機會,一步步借雞生蛋,借花獻佛,為一惡,補一善,在不斷穩定後院的同時,既贏得了舊主的認可和敬畏,還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終極選擇。

為了讓終極老闆認可自己,他在終極老闆眼皮底下,以弱旅之師,兩次擊敗目標老闆,而後又兩次歸降,讓老闆徹底見識了他的能力。

得到老闆認可後,他又雪藏自己,幽門不出,口無貳言,搞得曹操兩父子都既將其奉為上賓,又格外摸不著頭腦。

可惜,歷史上人們並沒有充分挖掘他的智慧。

看歷史,重點在於給自己以啟發,儘量別跟在別人屁股後面,看別人怎麼分析的,自己就去學,這樣最多就是拾人牙慧。

歷史就那些文字記載,如何能夠透過這點文字,形成自己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最終對自己有所啟發,這才是收貨,不然只能是撿垃圾,挖到筐里就是菜,別忘了,你有多少筐。

筐里裝的都是別人的東西,那你不過是一個大筐而已,不是一個處理器。

看過三國的人,不少,看熱鬧的不少,看門道的不多,能看到門道之上的人,更不多。

古往今來,多人都為諸葛狂,更有一大批羽絲。

可孔明、關二爺的事跡戲劇成分太多。

用來作為榜樣還可以,用來安身處世,察人觀事,即使是學到了再高的境界,也不過是上品下等。

自元明以來,綠林崇關二爺;師爺參謀,乃至半仙道士崇孔明,歷史學家和文人雅士多從感性出發,讚嘆郭嘉之鬼謀、周瑜之權帥、曹操之奸詐、劉備之持恆。

但這些人物都太顯眼了,都被琢磨透了幾乎,也在類型上重複了。

你研究了,別人也研究了,如果挖掘不到新的角度,便找不到新的可以借鑑的地方。

三國這個大舞台,人們都太關注一號人物了,人們都太追逐明星了,以至於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了新的亮點。

易中天先生說:「賈詡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自己是活得時間最長的,還保全了家人。

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賈詡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

」其實,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易中天先生,也是從感性的角度分析的賈詡,就像歷代高智商的人群分析賈詡一樣。

下面我們來看看,歷史上都怎麼評價的賈詡:陳壽:「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裴松之: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余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

結合以上三家的分析來看,他們還是從感性上,或者從對比上,或者站在仁者愛民的立場上來評價的賈詡。

感性評價只能是籠統的,對比評價也只能看跟誰對比,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至於愛民,哪個將帥帝王腳下不是一堆枯骨?縱使當年賈詡不給李傕他們支招讓他們在董卓死後攻打長安,那麼李傕他們回到涼州之後,就不攻城略地、屠殺百姓了麼?他們只不過是換個地方繼續殺罷了。

所以,裴松之的觀點,是書呆子的觀點。

至於易中天先生的觀點,則幾乎跟陳壽的觀點差不多,不過是加入了一些新角度——從保全自己和家人的角度。

賈詡的歷史和能力,三國志中已有說明,這裡不多說了。

賈詡作為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其智商水平不言而喻,因為能被曹操當做謀士的人,智商肯定不在曹操之下,而曹操已經是公認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賈詡的智商高就高在,無論是第一個老闆董卓,還是第二個老闆李傕,乃至第三個老闆段煨,第四個老闆張繡和最終老闆曹操,幾乎沒一個人看透過賈詡。

一、呂布、王允合謀殺董卓,賈詡無作為?賈詡,如果說智商極高的話,那麼王允和呂布合謀殺董卓這件事情,為什麼賈詡沒有提示董卓,是他沒有看穿還是故意不提示?我想,以他的智商,看不出苗頭才怪。

因為,呂布的智商和反覆無常,那是業界公認的。

作為謀士,尤其是高級謀士,他們的第一特徵就是感覺敏銳,第二特徵是情報收集能力強,第三特徵是善斷。

王允巴結呂布,有點智商的人都知道,很可能是想讓呂布再次做炮彈,上演殺義父的大戲。

畢竟此前呂布已經親手殺了自己的義父丁原。

王允此次不過是重演董卓當初巴結呂布的舊戲。

當初董卓巴結呂布是為了讓他殺掉丁原,進而自己吞掉丁原的人馬,這次,王允盜版董卓的手法,其目的最可能的也是殺人吧?如果是因為呂布受寵,王允想讓呂布給自己說點好話,那他大可不必討好呂布,因為呂布嘴笨,再說跟董卓的關係也沒那麼鐵,何況董卓對呂布也是動輒發脾氣,甚至用手戟投擲呂布。

討好呂布實在不如討好董卓的侍妾或者他的女婿牛輔效果更好。

綜合以上,可以推測,賈詡沒有參合或者說破王允的計謀,應該是有意為之。

如果提示董卓的話可能還要在董卓的陣營里越陷越深。

而董卓自作孽不可活得罪天下,與他接觸越深越不好。

所以這是賈詡在大方向上給自己定個方向。

二、賈詡為何讓李傕、郭汜等人進攻長安,實乃為己董卓死後,李傕、郭汜等人要散夥回家,此時賈詡告誡他們回去是死路一條,不如殺向長安,就打著為董卓報仇的旗號。

如果成功了那自然好,如果失敗了,再回家也不遲。

為了讓這些人乖乖聽話,賈詡還說謊:對手要殺盡涼州人,如果他們回去,單槍匹馬,一個小小的亭長都能將他們抓起來。

被賈詡喝令進攻長安的事兒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他這人,因為他這一嗓子,結果搞得生靈塗炭,李傕、郭汜等人在長安大肆屠殺。

但有一點賈詡為什麼要這麼做?他知道這兩個人,進了長安不是好事但是還要堅持勸他們這麼做?通過史書可以發現,賈詡在董卓手下,並沒得到太大的重用,或者說,董卓太自負,啥事都自己一手遮天,一言堂,還凈幹些缺德的事兒。

跟董卓混沒啥好果子吃。

現在董卓死了,一言堂倒了,只剩下一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滿身力氣的傢伙了。

以賈詡的智商,忽悠這些人,讓他們乖乖聽話,並不是難事兒,畢竟他們也算戰友嘛?一旦占領長安,這些無腦的人必然會奉他為謀主,同時也可以以朝廷的名義發聲,也就是說,可以占據話語權。

董卓死了,跟著這幫腦殘不是辦法,賈詡此時的知名度還不夠,要想找到好老闆,就需要不斷抬高身價。

現在掌控了朝廷,掌握了話語權,天下誰還敢不知有我賈詡?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也是追求這個效果麼?以賈詡的智商,他應該知道,李傕、郭汜這些二貨干不出啥好事。

所以,攻打長安,把控朝廷,這也是沒辦法的。

畢竟他需要話筒,需要熱度,需要機遇,需要光環,需要認可,需要為自己的將來鍍金。

他錯失這個發生的機遇和平台,以後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

在兩難之間,賈詡選擇了抓住機遇,雖然自私。

這也從他進入長安後的行為中可以得到印證。

為了跟李傕、郭汜別搞得太黏糊,以免讓天下人都知道他曾經是黑幫出身,所以賈詡拒絕了封侯,卻索要尚書的職位。

因為尚書負責草擬和發布詔書,可以跟皇帝打交道。

聖旨從他手中出,天下還有幾人不知道他呢?為了擴大知名度,也為了彌補所造的孽,或者說,為了達到鍍金的最大化效果。

賈詡說服那些二貨,給關東的諸侯都封了官,這是多大的順水人情,多大的借花獻佛啊,一美遮百丑,賈詡此舉又將從顯貴豪強諸侯那裡收貨多少認可呢?為了把事兒做大,賈詡還設計讓獻帝離開了長安,拜託了李傕等人的控制。

解救天子,這是多大的功勞啊,他似乎想讓天下人都知道,這些事是他幹的,他就有這種智謀。

經過這件事兒,他想不一鳴驚人都難。

可以說,賈詡以幫李傕、郭汜為名,實際上卻是在為自己掙名。

他以幫李傕等人開始,結果卻讓李傕等人背上了純粹的惡名,而自己卻做盡了善事,不管是沽名釣譽也好,是火中取栗也罷,賈詡在這件事兒上,兩頭討好,實現了讓雙方都滿意的效果,更實現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高人不過如此,古今能有幾人?

三、走一路,穩一路,搞定路上的一切人在製造自己的聲音的同時,賈詡也不忘保全家人。

他的家人還都在老家武威。

看到李傕等二貨,除了缺德,自相殘殺,幹不了啥別的,也在自己完成了預定目標之後,賈詡脫離了他們。

去了自己的同鄉,當時占據華陰地方的段煨,此人將其奉為上賓,對其敬畏有佳。

賈詡知道這樣的敬畏,不是長久之計。

於是沒多久就脫離了他。

其實,賈詡到此,也有另外的解讀。

第一,可以告訴世人,我賈詡所過之處,都是座上賓。

同時,也可以試探一下段煨對自己的態度,敬畏最好,敬畏了就不會難為我的家人,還會幫我照顧一下我的家人。

必須把涼州老家的家人打點好,因為如果任何一個軍閥對他的家人不敬的話,憑賈詡的智慧計謀,他可以調動任何一個軍閥討伐,這也是賈詡的聰明。

我和你段煨既是同鄉,也算朋友,既然大家都有實力,不如搞個形式上的聯合嗎?在外界看來,至少我們都很有實力,至少有兵有智。

另一方面,搞定段煨無形中為自己的知名度又添上了幾圈光環。

離開華陰的段煨,賈詡到了宛城的張繡那裡。

張繡跟自己也是同事,原來都跟董卓混過。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看得出來,賈詡喜歡殺熟,不喜歡從零開始。

只不過他的手法高妙,當事人看不出來自己被搞了,比如李傕等人就沒發覺麼?到了宛城離曹操就近了,但曹操那邊已經有一群牛人了。

如果要想被認可,那最好就是在他眼皮底下讓他見識見識自己的能耐。

於是就有了賈詡設計第一回合斬殺曹操至親至交——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貼身護衛典韋,還險些生擒曹操。

第二回合他料定曹操只會一次斷後,不會想到用兵不復,所以讓張繡二次衝殺,大獲全勝。

應該說,這兩下子足以讓曹操見識了他的厲害。

他料定的事情,不止這些,他深知曹操在創業階段,急於用人,因此會格外捐棄前嫌,因此他二次勸張繡歸降曹操,曹操得知這是賈詡之謀,更是喜不自禁: 「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賈詡以曹操親人和士兵的生命——兩次打敗曹操,證明了自己的才華,更證明了曹操的招賢若渴和真切,使曹操讚嘆其手法的高妙。

這一招既堵住了曹操的嘴,還討得曹操一片歡欣。

想不贊其智商都難。

目標達到後,賈詡便沉默寡言,也雪藏了很多,從不輕易顯示自己的能力,只是在必須的時候,才說點建議,而且還是宏觀的,比如,官渡之戰,曹操有點抗不出的時候,問他是否繼續堅持,賈詡說,扛。

曹操想討伐孫權的時候,問賈詡的意見,他說,NO。

為什麼賈詡這麼做麼。

因為,他知道,人無完人,人性都在安逸時候顯現。

畢竟自己有過污點,容易被人抓把柄。

戰場上的對手,袁紹、劉備、孫權等人也都不是白痴,一著不慎全玩完,不可不慎重。

同時,曹操此時善待人才,不等於一直善待。

曹操這麼做了,不等於太子黨也會善待。

舊臣尚且有兔死狗烹之險,何況他這個半路入伙的呢。

所以,多說不如少說,能宏觀地說,絕不微觀地說,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說。

也許曹操太忙了,否則,他就會慢慢發現,為啥賈詡每次說話都很少,入了曹營之後,幾乎每次都寡言,也沒獻上奇計。

只是涉及大事兒的時候,才發表一二,比如立誰為儲。

其中的原因,也許是,賈詡比不得曹營其他謀士,他的高級幕僚之路,都是自己以舊主為跳板,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沒啥捷徑。

比不了郭嘉,經由荀彧推薦,就可以空降。

比不得荀攸,曹操頭號謀士荀彧的侄子。

在這一原則下,賈詡當朝寡言,退朝幽門不出,不與任何顯貴來往,以絕後患。

一般人可能會想,賈詡幽門不出,是否影響了堵塞了他後人的晉升之路呢?答案是,不完全是。

據《魏晉世語》,賈氏一族於晉惠帝時皆至大官,於晉初時尤為顯貴。

其實,賈詡這樣做還有一層原因,張繡尚在,他同時面臨新主舊主,其中當如何取捨,容易授人口實。

與舊主張繡過密,顯然不合時宜。

不聯繫,人家又會說冷血。

於是,賈詡選擇了冷落所有人。

他的擔心並不多餘,因為真正能做到不計前嫌的人,古往今來,能有幾人?不過都是權宜之計,在你有用的時候,暫不計較,留待日後一併找理由收拾?且看張繡,《魏略》記載:五官中郎將曹丕因曹昂戰死之事對張繡不滿,說:「你殺了我的兄長,還有什麼臉面見人呢!」張繡心不自安,自殺。

有人說,這一記載矛盾。

那再看看張繡的兒子。

張繡兒子張泉襲爵,封長樂衛尉。

可是後來卻卷進了魏諷的謀反事件,被視為同黨誅戮。

賈詡的高明,就在於,他往往打著為主的旗號,其實,收穫最大最穩定卻是他自己。

即使做了惡事,也要用借花獻佛的手法,堵住輿論。

他是明哲保身的,但手法太高,讓人一般看不出其為一己私利的一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里舉世皆輸,唯此人獨贏

三國這段歷史絕對是民間百姓最為喜聞樂見的一段歷史。有長篇巨著《三國演義》珠玉在前,加上各種各樣評書的推波助瀾,使得「白面奸臣」曹操、「神機妙算」諸葛亮、「仁義無雙」劉玄德等人物形象已經定格在了民...

三國第一智者非他莫屬,諸葛亮都得靠邊

前段時間熱播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刻畫了曹魏集團荀彧、荀攸、司馬懿、楊修等眾多謀士形象。電視劇中有多處是借用賈詡事跡,比如崔琰以袁紹、劉表之舊事挺曹丕、司馬懿教曹丕不違子道奉曹操,以及曹操問司

歷史:三國中諸葛亮與賈詡到底誰更勝一籌

大家都熟讀三國演義,提到最厲害的謀士,絕對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諸葛亮,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聽我道來。我以為諸葛亮最厲害的是「智」,而不是「謀」。三國中的謀士有很多,賈詡、郭嘉、許攸等都是。如果一定要...

37度2漫畫:宛城之戰前傳之「李郭之亂」

賈詡乃三國第一謀士,一生曾經輔助過好幾個主,到最後還能全身而退,位列三公,也是三國里活得最長的謀士77歲。不說別的,輔助過多個不同勢力的主,還能重用加保,住,全,家,就已經夠nb了。所以在講宛城...

三國歷史上最厲害的謀士

三國演義相信很多人都是再熟悉不過了,心中對裡面的諸多人物都有自己的了解或者說是定位,但是說到誰是三國時期最牛氣的謀士,就眾說紛紜了。大多數人都會說是諸葛亮,對此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謀士,指設謀獻...

賈詡—曹操手下第一戰略家

曹操手下謀士如雲,荀彧、程昱善於內政,將曹操的後方守護滴水不漏,鬼才郭嘉善於謀事,詭計多出,提出的戰術讓人防不勝防,而要說最好的戰略家卻首推賈詡了,賈詡在戰略上的層次高度,是其他謀士所無法代替的...

燒腦三國 看不懂賈詡,不能說看透了三國

五個老闆都看不透的高超謀士賈詡 賈詡是抓住機遇的第一好手,更在左右逢源、宣傳炒作自己方面獨占鰲頭,他從小微做起,抓住一切機會,一步步借雞生蛋,借花獻佛,為一惡,補一善,在不斷穩定後院的同時,既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