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在五代時期竟然有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國五代時期,中原王朝興替相繼,這種局而的形成原因是多方而的,但直接原因多與太原特殊的戰略地位影響有關。
李存勖、石敬塘、劉知遠都是從太原起兵南下而取帝位的。
及至五代末期,占據太原的劉崇又成為中原王朝最主要的敵人之一。
研究太原在五代時期的戰略地位,有助於我們對五代時期政治軍事的了解。
五代時期,中原王朝興替相繼,戰爭頻仍,但總而觀之,往往與太原相關甚密,即太原在當時的戰略地位對五代各朝的興亡安危及當時的一些戰事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李存勖從太原「兼山東,取河南」
朱溫於公元907年滅唐建梁,史稱後梁,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朱溫建梁的第二年,其主要對手,坐鎮太原(時也稱晉陽)的李克用死,其子李存勖繼位,繼續與朱溫為敵,此前朱溫強盛,對李克用的爭鬥處於攻勢,此後,李存勖對朱溫主動進攻,同時又革新政治,精練士卒,轉而對朱溫形成攻勢,並終於取代朱梁,在這一過程中,太原顯示了重要的戰略地位。
李存勖對朱溫轉守為攻是從潞州戰役開始的,其經過是這樣的:李克用生前,朱溫軍進圍李克用所轄的潞州(今山西長治市),久攻不下。
李存勖繼位後,從太原發兵南下,大敗朱溫軍解潞州之圍,這是李存勖對朱溫的首次戰役,也是一次關鍵戰役,從此李存勖對朱溫處於攻勢。
潞州得勝後,李存勖回歸太原,休兵行賞,積極整頓吏治,境內大治,又「以河東地狹兵少,乃訓練士卒,令騎兵不見敵無得乘馬,部分已定,無得相越,及留絕以辟險,分道並進,期會無得差暑刻,犯者必斬,故能兼山東,取河南,由士卒精整故也。
」李存勖的這次整頓,加強了太原這個根據地的建設,使之成為一個鞏固的軍事基地。
從此,這一基地在李存勖「兼山東(太行山以東,今河北地區),取河南(黃河以南)」的戰爭中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
再從太原的地理位置看,在當時的形勢下也是非常重要的。
李存勖的主要敵人是朱溫,但占有鎮州(今河北正定)的王榕,坐鎮定州(今河北定縣)的王處直,盤踞幽州(今北京市)的劉守光以及契丹,都是與李存勖相鄰或相近的一些獨立勢力。
其中王榕、王處直勢力較弱,不可能對李存勖構成威脅,但對李存勖也存在一個向背問題。
從當時實際情況看,他們對李存勖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軍事形勢方面的原因應是主要的。
因為王榕和王處直所在的鎮、定,就地理位置而言,直接處於李存勖的攻擊之下,即如從太原發兵,東出太行山,隨時都可向他們發起進攻。
反之,要從鎮、定發兵去攻打太原,首先要越過太行山,軍事上,一開始就遇到了難克之關。
再說鎮、定勢弱,又地處河北平原,無險可守,四面受敵,如去進攻太原,也無異於自取滅亡。
總之,就戰略地位和軍事實力來看,坐鎮太原的李存勖對鎮、定有著絕對的優勢。
劉守光占據的幽州屬四戰之地,對其構成威脅的敵人主要有兩個,用劉守光的話說是:「太原窺吾西,契丹伺吾北。
」反之,劉守光對李存勖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敵手。
後梁乾化元年(911年),李存勖偕同王榕、王處直對朱溫在軍事上取得了節節的勝利。
之後,李存勖將進攻的矛頭轉向劉守光,命大將周德威將兵三萬,東出飛狐(在今河北蔚縣、沫源縣界,為華北平原通往晉北高原的交通道路。
),與鎮、定合兵擊劉守光,經過二年的戰鬥,滅劉守光。
劉守光滅後,李存勖與契丹的爭鬥突出,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契丹王阿保機帥諸部兵三十萬,號百萬,自麟、勝攻晉蔚州(今河北蔚縣),陷之。
」隨即又「進攻雲州(今山西大同市),當時李存勖正率軍攻打後梁邢州(今河北邢台市),聞訊後即「還晉陽」,不久,李存勖「自將兵救雲州』,,「行至代州(今山西代縣),契丹聞之,引去」。
李存勖也隨即退軍。
這次,李存勖也是先退回太原,然後再由太原這個軍事基地,北擊契丹的。
不過就太原的戰略地位而言,主要表現在對朱溫的爭鬥上。
朱溫建後梁之初,不僅占有黃河以南大片土地,而且也占有黃河以北的很多地區,北邊已接近太原,如太原被朱溫攻占,對李存勖來說,後果不堪設想。
但實際情況是李存勖以太原為基地向朱溫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擊。
如前述潞州之役,李存勖就是從太原起兵擊敗朱溫的。
之後,李存勖又不斷派兵南下進攻晉州(今山西臨汾市)等地,勢力逐漸向南推進,對朱溫構成嚴重的威脅,迫使朱溫在洛陽以北的黃河一線,處於防守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朱溫將其戰略重點轉向爭奪今河北地區。
後梁開平四年(910年),燕王劉守光發兵屯沫水,欲侵趙王榕所轄定州,朱溫乘機移兵北進,聲言恐燕兵南寇,助趙守御,又想以分兵就食為由,乘機奪取鎮、定,於是趙王館向晉求救。
李存勖當即發兵,「遣周德威將之,出井隆(又名土門關。
在今河北井隆縣西北井隆山上。
地當太行山區進入華北平原的要隘。
),屯趙州(今河北趙縣)」之後,又令李存畜守晉陽,「自將兵自贊皇東下」,「至趙州,與周德威合」,不久,大敗梁兵,「河朔大震。
從此,李存易多次從太原發兵進入今河北地區擊後梁。
太原成為李存易與後梁爭奪今河北地區的戰略基地。
李存勖以太原做為軍事基地,經過十幾年的征戰,終於「兼山東,取河南」,統一了黃河流域。
太原在後唐末的戰略地位
五代時期,契丹是中原王朝的大敵,其初主要活動於今東北西南部及內蒙東部地區。
到後唐時,契丹勢力逐漸向西遷徙,並不斷寇掠今山西北部地區,這樣,太原就成為抗禦契丹的戰略後方。
在契丹不斷寇掠今山西北部的情況下,後唐加強了太原的軍事力量。
如後唐長興三年(932年),十月,「會契丹欲入寇,上(後唐明宗)命擇帥臣鎮河東(治太原)」,不久,後唐就「以石敬瑭為北京(即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兼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
」從此,太原即成為抗禦契丹的軍事基地。
由於後唐君臣對石敬塘的猜忌,石敬瑭還鎮後,外示「贏瘩不堪為帥,冀朝廷不之忌。
」背地裡卻積極刺探朝廷消息,同時,又「求益兵運糧,朝夕相繼」。
隨著石敬瑭反朝廷活動的加強,朝廷對石敬瑭猜忌也日益加深,這樣,更促使了石敬塘的背反活動,實際已經成為契丹與後唐之間的一個獨立勢力。
又因為太原所轄土地有限,勢力單薄,很難存在於兩個強大勢力之間,這樣,「河東(即太原)若有異謀,必結契丹為援。
」必已是形勢發展的必然。
面對太原的背叛,後唐朝廷派張敬達等率大軍征討太原,而「石敬瑭遣間使求救於契丹,令桑維翰草表稱臣於契丹主,且請以父禮事之。
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
這樣,贏得了契丹的出兵。
不久,以石敬瑭與契丹為一方,以後唐為一方,在太原展開了大會戰,結果後唐大敗。
後唐的滅亡也成為定局。
隨即,石敬瑭乘戰勝之勢,率兵南下,很快攻陷後唐都城洛陽,後唐就滅亡了。
當時,太原的向背對後唐的存亡,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太原在後晉、後漢之際的戰略地位
後晉高祖石敬瑭以契丹之力而得天下,並為此割燕雲十六州予契丹,使後晉北邊險要盡失,對契丹採取了屈辱求安的政策,與契丹沒有衝突。
這樣,後晉在石敬瑭統治時期,也不重視太原這個北方重鎮。
但到後晉後期,太原的戰略地位又顯得非常重要起來。
石敬塘對契丹的屈事政策是不得人心的,當時,「朝野咸以為恥」。
石敬瑭死後,後晉與契丹關係惡化。
劉知遠知契丹終將入侵,於是在太原地區「益募兵,奏置光捷、武節等十餘軍以備契丹。
」從而加強了太原的軍事力量。
尤其後晉失去北邊險要,太原的戰略地位就顯得更加重要起來。
契丹在石敬塘死後不久即大舉伐後晉,其進軍路線是從今河北北部南下,同時分兵奪取太原。
以太原方面的戰事而言,契丹兩次大規模進攻均遭到了失敗。
契丹由於進攻太原方面的失利,即加強了從河北平原南下的攻勢,契丹主入開封后,想招降劉知遠,但劉知遠不置可否,實際並不從命,契丹主也無可奈何。
隨即劉知遠據太原稱帝,建漢,史稱後漢。
這時,中原已無能擋其鋒者。
不久,劉知遠從太原起兵,下陝州、得上黨、占擅州,契丹「氣奪而心搖矣」。
劉知遠乘勢進占開封。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支軍隊建立了五個朝代,出了七位帝王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一支軍隊,準確的講應該是割據軍閥,從這裡走出了七位帝王,分別建立了五個不同的朝代。雖然這支隊伍的戰鬥力不是最強的,但是改朝換代的能力在歷史無出其右。用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來形容是再...
「十一朝元老」馮道與五代十國珍稀美泉
中國歷史中有過兩次大規模的分裂階段: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而本期主人公馮道就出生在二者中更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經歷了梁、唐、晉、漢、周等幾個唐朝藩鎮割據政權,而南方十國往往會尊五代為正...
一個消失的民族,曾經卻創建過三個正統王朝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曾經生活過許許多多的民族,有些民族留下燦爛的文化,有些民族則在歷史的推進中消亡,今天要說的,就是一個曾經在中原創建過三個王朝,但是又消亡的民族——沙陀族。 沙陀族在史書記載為西...
回眸歷史,帶你了解五代十國之五代風雲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後梁(907~923年),即朱梁...
帶你認識「五代十國」!你知道有些國家!那些皇帝?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
五代十國換皇帝如走馬燈,真是滿城盡帶黃金甲啊!
五代是指唐亡至北宋建立前,雄踞中原的五個朝代。依次為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
史說太原|五代曇花,三秀太原
公元907年,朱溫滅唐稱帝,建立後梁,至公元960年趙匡胤代周建立北宋止,這段時期稱五代十國,歷時五十四年。此時,中國北方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相互更迭的朝代,史稱五代。因其名稱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