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一些事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給大家再次寫一寫關於漢朝的一些事情,漢朝是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個朝代,所以以後會陸陸續續的更新一寫關於漢朝的事情,希望大家能過喜歡,如果文中有錯誤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上次的文章,個人覺得寫得十分籠統,從這次文章起,我想以人物為線索來寫自己的一些觀點,和本人對這些偉大的歷史人物的看法。

說起漢朝的人物,大家肯定先想起來漢高祖劉邦。

一個小小的亭長,怎麼就最後成為了大漢帝國的開國皇帝呢?在那個亂世中,論軍事才能,帶兵打仗,劉邦不知道比韓信差出多少條街,論政治才能,他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人,他能跟張良蕭何比?再論在當時的地位聲望,他能跟項羽比?能比嗎?我相信各位心中的答案應該是一樣的,那就是根本比不了。

那為什麼劉邦最後能做皇帝,而不是項羽,不是韓信。

這其中的原因不妨我們一起來追尋一次。

首先我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劉邦之所以能夠最後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會用人。

劉邦六大用人之道,很值得管理人員學習。

《史記"高祖本紀》載, 上(劉邦)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韓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上曰:「於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在用人方面確實有他獨到的地方,連韓信這樣帶兵多多益善之人也為之所「禽」。

的確,在謀略方面,他比不上張良、陳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韓信、彭越;在治理國家上,他不及蕭何。

然而,劉邦能夠「將將」,能夠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適的位置,這就是劉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處,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近日,看了易中天老師的《品漢代風雲人物》,易老師對劉邦的用人之道有著精闢的見解,余依據自身的體會總結了一些,與易老師講的略有不同,供大家參考。

劉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這是講到領導藝術時,經常要說到的一個詞。

什麼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在於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當中首在於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個是很難,確實很難。

而劉邦卻恰恰做到了這一點,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如何調動部下的積極性,下屬都有什麼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麼性格,有什麼特徵,有什麼長處,有什麼短處,放在什麼位置上最合適。

這個也是一個領導最大的才能,領導不是說要自己親自去做什麼事,事必躬親的領導絕非好領導,作為一個領導,要做好的掌握一批人才,把他們放在適當的位置上,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作用,你的事業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劉邦深諳此理,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都安排得有條不紊,劉邦也因此而成為他這個集團的一個核心。

劉邦的用人之道二:不拘一格

劉邦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劉邦的隊伍裡面什麼人都有,張良是貴族,陳平是游士,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

可以說是什麼樣的人都有。

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是一個雜牌軍,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歷史證明,劉邦的用人策略是對的。

劉邦的用人之道三:不計前嫌

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不計前嫌,一視同仁表示歡迎。

如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

陳平走的路更多,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發揮作用投奔項王,不能發揮作用再投奔漢王,劉邦「大悅之」,並立即任命他做都尉。

其實,一個領導者也應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的人才嗎?恐怕連帳下之人也會離他而去。

劉邦的用人之道四:坦誠相待

坦誠相待,不僅僅是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問題,更是為人處事的一條原則,你是否坦誠以待別人,別人通常也會坦誠的對待你。

對於人才,他們需要的不儘是應得的酬勞,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

要尊重這些人才,惟一的辦法就是以誠相待,實話實說。

劉邦就有這個優點,張良、韓信、陳平這些人,如果有什麼問題要跟劉邦談,提出問題,劉邦全部都是如實回答,不說假話,哪怕這樣回答很沒面子,他也不說假話。

張良在鴻門宴之前得到消息,說項羽第二天要派兵來剿滅劉邦,張良曾問過劉邦,大王打得過項羽嗎?劉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

後來韓信到劉邦軍中來,也了這樣的問題,說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力、魅力、實力比得過項羽嗎?劉邦雖然沉默了良久,最後還是坦誠相告,「固不如也」。

之所以這些人能夠幫助劉邦提出自己的計策來,是由於劉邦有一個前提,就是如實相告,絕不隱瞞,這樣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

這也是我們一些做領導的,非常值得借鑑的經驗。

劉邦的用人之道五:用人不疑

古語有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你要用一個人,你就要相信他,不要懷疑他。

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

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他絕不懷疑,放手使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平,陳平從項羽的軍中投靠劉邦以後,得到劉邦的信任,讓很多劉邦的老隨從不滿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劉邦那裡說陳平的壞話,然而劉邦還是堅持對陳平委以重任。

當時,劉邦和項羽正處於一個膠著的狀態,誰也吃不掉誰,為了讓陳平能夠成功的實施反間計,劉邦撥款黃金四萬斤給陳平,並且不問出入,可以想見劉邦對陳平的信任。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劉邦的用人之術是典型的帝王之術,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另外一方面,肚子裡極度地猜忌,只不過他猜忌的不動聲色。

但他手腕高明,這是一切所謂有為君主的通例,也非劉邦一人而已。

劉邦的用人之道六:論功行賞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貢獻的實實在在的肯定。

不能老拿好話甜和人,說這個人不錯,是個難得的人才,是我們的骨幹,就是一分錢不給,這個是不行的。

有貢獻就得獎勵,獎勵要獎勵得合適。

確實是工作做得好,貢獻大的,要多獎;做得一般地,一般地獎;做得差的,不獎,甚至罰。

做到要賞罰分明。

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總而言之,劉邦可以說是很懂得領導藝術的典範,正是由於他能夠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暗中地加以防範和控制,從而把當時天下的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優化組合,這樣一來,他奪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不當皇帝就不行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邦打天下:如何把一幫牛人管得服服帖帖?

漢高祖劉邦平民出身,文不能書,武不能戰,「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才不敵蕭何」。但他善用人才,能夠把天下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利用秦末暴亂之機,興漢滅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