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丨古隆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4節氣
記載見於公元前2 世紀的《逸周書·時訓解》曰: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
24節氣之二十三 小 寒
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
月半則大矣。
今 日 小 寒
今日小寒。
2017年小寒時間:2017年1月5日 11:55:42,農曆 2016年十二月(大)初八。
太陽位於黃經285°時為小寒。
小寒分為三候,其物候反映分別是:「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
今日襄陽天氣
圖丨手繪丨簡白
圖丨胖子愛宅
文丨江南久久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在荊山山脈北部綿延起伏的山嶺間,有山「隆然中起」,海拔不高,僅306米,卻北枕漢水,蔚然深秀,山腳有老龍洞泉水,水亦不深,然終年不涸,林泉幽邃。
這就是名耀古今、聲震中外、人傑地靈、藏龍臥虎的襄陽古隆中。
第一次見到古隆中,是二十六年前的晚春。
那一次印象最深的,是起初一路上庸常平淡的景致讓人太過失望,而後來走過襄陽學院,古隆中門前大路旁沉鬱繁密的大樹又讓人實在震撼。
那種前後對比帶來的衝擊感,直至今日,記憶猶新。
記得那時,從市區到城西郊外的古隆中,更多的是乘坐6路中巴車與12路公交車。
車輛從火車站出發,繞道唯一一座過江大橋漢江一橋,搖搖晃晃,走走停停,十幾公里的路程,得要三四十分鐘才能到達。
因為是初到襄陽,所以姑媽便帶我乘座6路中巴車去隆中遊玩。
這是很多襄陽人的一種習慣。
家裡來了外地客人,說著出去轉轉吧,一般除了逛逛商場,就是去游古隆中。
到現在,我也依然用這種方式,招待我遠方的客人與朋友。
只不過,那時的古隆中,遊人不多。
除了遺存的古建築散落在隆中山與樂山相夾的山谷里,景區內幾乎沒有相應配套的基礎設施,在遊玩過程中,也感受不到三國文化的展示與推廣。
如今的古隆中,真的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隨著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古隆中也迎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說到古城襄陽的旅遊名片,最亮的一張當屬古隆中無疑!
當然,這是得益於古隆中1800多年曆盡興衰、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更源自於中國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諸葛孔明的先賢遺蔭。
話說早在五百多年前的明代時期,古隆中就已有了成熟的系列景觀"隆中十景"。
曾有不止一組古詩描寫《隆中十景》的。
現特全詩轉錄兩組,一是明代荊南道觀察使吳綬所寫一組五律,二是明代進士王越所寫的一組七絕:
吳綬 隆中十景詩
三顧堂
賢人隱幽岩,帝子再三尋。
野處終身志,雄談濟世心。
路回山隱隱,樹鎖晝陰陰。
千載稱魚水,高風冠古今。
六角井
庵前存古井,雲是漢時穿。
周潔廚中物,靈通地底泉。
流香來一脈,遺澤永千年。
良夜涵明月,光澄六角天。
古柏亭
古柏陰深處,先生結草亭。
千嶂雲外綠,百尺雨中青。
地底龍蛇蟄,祠前翠葆靈。
恍如三顧日,雄論訴誰聽?
躬耕田
食力安生業,山前數畝田。
雨晴耕白水,春暖放烏犍。
東作思無逸,西成望有年。
後來持此術,伯業富西川。
梁甫岩
半山岩石好,梁甫昔時吟。
出處關成敗,興亡自古今。
雲埋萬丈地,德著百年心。
今日登臨者,唯聞野鳥音。
抱膝石
躬耕田上石,一片綠生苔。
長得風雲護,曾延將相來。
用非高臥榻,名重讀書台。
李廣休輕射,長留曲澗隈。
老龍洞
泉深岩穴古,時有老龍眠。
門掩雲中石,功成澗下田。
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蘿懸。
欲覓英雄跡,高風尚宛然。
小虹橋
溪水流祠下,橋橫一丈余。
曲通樵子徑,榮過帝王車。
水漲蟾蜍沒,雲閒蜉蝣舒。
騷人風雪裡,漫策覓詩驢。
半月溪
山彎溪亦繞,一曲湛寒流。
月照玻璃缺,水涵玉珏浮。
淮陽空把釣,尚父漫垂鉤。
靈物此中有,難將香餌投。
野雲庵
英雄千古宅,僧舍靜相依。
野色堆紅葉,溪雲鎖翠微。
斷碑書往事,殘磬響斜暉。
行客祠前過,如瞻羽扇揮。
王越 隆中十景詩
三顧堂
蜀主虛勞枉顧心,
中原未復大星沉。
老夫記得少陵句,
長使英雄淚滿襟。
六角井
一脈深沉起臥龍,
風雲未遂濟時功。
古今多少英雄淚,
盡在先生此井中。
古柏亭
錦官城外柏森森,
幾度曾歌梁甫吟。
今日亭前見顏色,
風霜不改歲寒心。
躬耕田
春色離離鎖暮煙,
英雄人去幾千年。
自從伊尹耕莘後,
只有隆中一片田。
梁甫岩
寂寂雲岩草木深,
不求聞達自長吟。
先生此去無遺響,
更有誰知晏子心?
抱膝石
慨想先生抱膝時,
滿懷幽意有誰知?
於今一片蒼苔石,
勝似襄陽墮淚碑。
老龍洞
洞門風雨水深寒,
天巧泉通石眼寬。
說與世人渾不信,
臥龍猶在此中蟠。
小虹橋
碧水溪流若掌平,
一泓放出水雲清。
昔時躍馬思玄德,
曾向小虹橋上行。
半月溪
一曲溪流幾許深,
三分事業已消沉。
水光依舊清如鏡,
照見武侯忠義心。
野雲庵
萬疊雲深掃不開,
半星無處著塵埃。
就中結個茅庵子,
只許清風明月來。
遺憾的是,如今詩還在,而詩中所吟之景,已有許多不復存在,比如那彎"月照玻璃缺,水涵玉珏浮"的半月溪,便已被景區外蜿蜒的公路所掩埋,再也無從覓其芳蹤。
還有那塊"雲埋萬丈地,德著百年心"梁甫岩,也已雲散煙消於景區內寬敞的景觀大道之上。
所以於文中這般連篇累牘,也是要藉此紀念那些美景與建築,曾經如此詩情畫意,引人入勝般地存在過。
還好,當下一些有識之士在科學挖掘古隆中三國文化的過程中,根據相關文獻記載與傳說,依山就勢,又適度開發了新的隆中十景,分別是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另外還有騰龍閣。
融古貫今的古隆中,正以新的方式,適應新的發展,創造又一輪新文化傳奇。
現在古隆中,有古代遺蹟,也有後期再建,那些精心修繕的風景與古建築,不僅可以讓我們在特定的人文環境中,追根溯源,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心靈上的溝通,也可以在現實,用手和目光去觸摸原本存在於精神層面的三國文化。
置身隆中山林,漫步田間溪邊,《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景色依舊:"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
松篁交翠,猿鶴相親。
"一時間,時光仿佛凝固,故人亦未走遠。
或者,只需穿過這片竹林,彎過那道籬笆,就能遇見孔明先生正寬衣博帶,手執羽扇,從容迎風,抱膝而吟,"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
隆中的四季,我更喜歡冬天。
仿佛只有這寒月里的蒼茫厚重,才能更純粹天人合一的理想,仿佛也只有這清曠蕭瑟的意境,才能更加彰顯隱者之山的本色。
遊人稀少的小寒節氣,沒能等來丙申年的第二場雪覆蓋隆中的山沖。
細細的風卻是裹挾了滿蕩蕩的寒氣,直往袖口,脖頸里灌,直往臉頰、手指上抽。
而山外的天地間,有風也吹不走的深灰色霧霾加重了隆中之行的蒼茫之感。
就在進山的路口,近年新修建的"臥龍處 古隆中諸葛亮故居"大牌坊上,一幅願景極好的對聯"門臨漢水碧波舒 山望隆中芳草近",在現實中已屬難得一見的風光了。
不過,山裡的空氣卻還是不錯的。
潺潺的流水,或遠或近的三兩聲鳥鳴,雖深冬,依舊不乏深綠與褐黃相間的林蔭,臘梅花似有若無的幽香漫山飄溢,凡此林林總總,總是靜謐而幽然。
一走進山谷,站在著名的古隆中牌坊下,立馬就好似走進了另一番天地,輕鬆愜意,連呼吸都順暢舒適多了。
古隆中牌坊建成之時,剛好是毛主席誕生之年。
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由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
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為青石開榫組裝而成,四柱三牌樓式。
牌坊定盤枋鬥口架正昂板,兩正昂間置花板,並雕流空花紋,以為裝飾。
正昂上平鋪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發戧,戧角作鴿尾形。
牌坊脊板兩端並飾魚龍吻,中央置火焰珠。
牌坊正反兩面所刻的"三代下一人"、"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等等,都高度稱頌諸葛亮的文韜武略是夏、商、周之後的第一人傑,即使伊呂、蕭曹也是稍遜風騷。
在美女導遊小劉的引領下,我們選擇了一條最優化的路線,再次深入隆中幽谷、探訪臥龍深處。
跨過古隆中牌坊右邊的一處水潭,我們就來到湖北省歷史上第一條旅遊公路的遺址"隆中路"。
這是1932年蔣介石來到古隆中,見市區到山裡沿途的路況極差,景區里的建築頹敗,便撥了五千大洋的專款,修築了十三公里的旅遊專用道路,直達武侯祠。
那條路現在只剩下武侯祠門前用青條石板鋪就的"隆中路",路兩邊松柏蒼鬱,香樟秀潤,望路之盡頭的武侯祠,"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
在"隆中路"旁,武侯祠下方百餘米處,有1991年重建的磚混仿清建築----隆中書院。
隆中書院是元代至正年間(公元1341年~1368年),廣德寺書院遷到隆中,改稱為隆中書院的。
因為五十四歲英年早逝的諸葛先生,自二十七歲從隆中出山後,畢生精力都在輔佐劉家興復漢室,成就霸業,始終如一地踐行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初衷,所以隆中書院現已闢為湖北省廉政教育專用基地。
武侯祠是祀奉諸葛亮的祠宇。
諸葛亮死後70年,西晉鎮南將軍劉弘曾來襄陽古隆中瞻仰,「觀亮故宅,立碣表閭」,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提到隆中諸葛亮故居。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數百年間,從未曾停止過的諸葛亮故里襄陽與南陽之爭。
我們先且不論雙方為深挖歷史史料與演義傳說中的各種蛛絲馬跡,為己方據理力爭,單從兩地人民對諸葛孔明的這份敬仰之情,也是成就了另一種文化傳奇,衍生出了更多文化精彩,亦當屬國人的一大文化幸事。
其實,在這件諸葛故里相愛相殺的爭論中,與其以地理上的歷史地名來各持己見,不如從諸葛亮本人當年在躬耕期間的各種人際關係入手來分析,更為實際,令人信服。
當年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中廬(今湖北南漳)大族蒯家的蒯祺,二姐嫁給了襄陽大族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
而諸葛先生本人迎娶的妻子是沔南名士黃承彥的女兒。
諸葛亮老師龐德公住在襄陽城南峴山南,與"臥龍"並稱"鳳雛"的司馬徽住在襄陽城東。
諸葛亮的好友龐統住在襄陽白沙洲,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人也住在襄陽城西的檀溪。
這一切都說明,在當年交通極不便利的情況下,如果諸葛亮不是長期生活在襄陽,就不可能與住在襄陽城周圍的親朋好友建立如此密切而又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
歷史上,孔明之後,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為諸葛亮出山之前的隱居地襄陽古隆留下明敕冊封、詩詞碑刻的不計其數。
後唐昭宗封諸葛亮為武靈王,便是賜廟堂於隆中,即為武侯祠。
在宋、明時代,又曾屢修屢遷,到了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於現在武侯祠之地重建,遺蹟保存至今。
如今經過多次翻修之後的武侯祠共有四進三院,為層台建築。
除第三進為卷棚式外,其餘均為單檐硬山建築。
駐足大殿內,瞻仰諸葛亮及其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塑像,回想他們祖孫三代,滿門忠烈,令人唏噓不已。
祠內中院有左右廊房,兩邊為劉備部下的荊州籍文臣武將泥塑像12尊。
左邊是文官,分別為費禕、向朗、習楨、馬良、蔣琬、龐統;右邊是鄧芝、廖化、向寵、習珍、馬謖、諸葛均。
院中兩棵參天古柏,給人蒼潤蕭遠之感,真乃"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山林永清幽"啊。
武侯祠的西北部是銅鼓台和碑廊。
在大殿西側與供奉劉備、關羽、張飛塑像的三義殿之間是諸葛亮夫人黃氏塑像。
同側還有一靜軒院,院內有一棵四百多年的桂花樹,繁茂蒼鬱,金秋時節,更是香溢山谷,因為此樹的枝椏總是以三枝分叉,所以坊間對這棵桂花樹有一精妙說詞,認為由此現象可推隆中與"三"結緣,三分天下,三足鼎立,三顧茅廬,三三分杈……
在武侯祠西側是紀念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策的三顧堂。
如今的三顧堂是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在原址上重建,後經過多次增減修復,終保持了光緒年間的式樣,即前廳三間,後堂五間,硬山起脊。
兩側迴廊鑲嵌著歷代題詞石刻與維修記事碑文。
門前有三棵古柏,據說是劉、關、張三顧茅廬時的拴馬樹。
這裡一景一物是那般的古樸雅致,卻又無不彰顯著"魚水三分合,風雲四海生"等歷史畫卷的浩瀚之狀。
在三顧堂門前觀看完一出三顧茅廬的演出之後,與本地遊客李先生聊了一會兒。
他與同事們一行是利用周末時間,過來看看老龍洞新增的一項噴霧景觀的。
他說每年最少來兩次隆中,一次是春暖花開或者大雪紛飛,另一次是春節時分必來。
如果有外地朋友到襄陽,首選一定是游隆中。
為什麼?因為古隆中是讓襄陽人驕傲的名片,特別是近些年來,這個地方越來越顯出那種內斂的儒雅風範,還有低調的奢華氣質,更是讓人來了還想來。
(此處這麼真實深情的廣告詞絕非作者杜撰)對於三顧堂前的演出時間(周末上午10~11點,下午2~3點),李先生建議下午演出時間最好調整一下。
因為市民午飯後,稍事休息,從市區來到這裡,肯定趕不上看演出,所以最好在3點~4點之間為好。
主動過來打招呼,請求加微信的溫州遊客鄭志良先生更是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
鄭先生是無動力帆船"榮耀溫州"號的船長。
這艘由溫商們聯合購買的帆船,歷時兩年,跨越太平洋,到達美洲大陸,經巴拿馬運河,穿越大西洋抵達歐洲,環遊地中海之後,一路南下穿過好望角,最終返回亞洲大陸……停靠全球數十個城市,總行程35000海里。
鄭先生說"我去航行就是要發揚與傳承鄭和文化,就像你們現在所做的一樣,也是對傳統三國文化的一種敬仰和傳承。
這種態度代表了當代人對古代事的看法,是歷史傳承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點!"他還表示,來到隆中,將書本裡面讀到的故事在實地中得以見證,非常奇妙,也非常震撼。
其實,遊走於隆中景區之中,除了自然風景之外,可遊覽的文物景點大致可為兩大類,即遺蹟性和紀念性文物景點。
六角井就是諸葛亮隱居於隆中山中使用過的,現存唯一的遺蹟類景點。
按照當時宅院建築習慣,此井應該是位於諸葛亮故宅院內的,為諸葛先生的生活用水井。
習鑿齒《襄陽記》中說"襄陽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
此井歷史記載最詳,地址從未改變,是隆中諸葛故居里,孔明先生使用過的所有物事中的唯一遺存,並以此可作為判斷諸葛草廬的依據。
不過,草廬故址早在明弘治二年(1489年),被襄簡王朱見淑占為己用,為自己修造了一座襄王陵。
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諸葛武侯祠記》有記載:"草廬故址,封為藩陵。
"正是因為"明襄藩以形家之言奪草廬之址,營窀穸之域,自闖逆發掘,至今荒廢無能反正者。
"及至今日,這個被掘的王陵只剩一個占地約100平米,高約10米的土堆,民間相傳,因墓堆主人心術不正,以至於土堆上成長的樹木草叢都是東倒西歪,難成大器……
不過,遊客們在導遊的帶領下,都好爭相恐後地背向隆中山,站在井前拍照留念,求平安者討"既有前景(井)又有靠山",求仕途者則求"既有前景(井)又有退路"的好彩頭。
順著隆中山腰的武侯祠、三顧堂門前平坦寬敞的山道一路行走,還可遊覽諸葛草廬、臥龍深處,仰望隆中山頂的騰龍閣。
到了老龍洞之後,可以賞竹林,品清茶,觀流水,休息片刻,然後前往樂山腳下,順大道折返。
躬耕田本來泛指老龍洞沖里的二十畝田地。
歷史上也有記載是樂山與旗山之間的諸葛廟沖的一百多畝地。
現在帶有紀念意義的躬耕田位於抱膝亭下,小虹橋頭,荷花池旁。
躬耕田上重建一座十八平方米的四角亭,亭中豎有"躬耕隴畝"石碑。
暮色山風裡,舉目四望,梅園裡虬枝疏朗,仿佛看見隆中名士黃承彥正在小虹橋上吟唱"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
人立古亭中,側耳傾聽,抱膝亭處松濤有聲,依稀聽見諸葛先生憑風執扇,在山中高聲誦哦"盤礴萬古心,塊石入危座。
青天一明月,孤唱誰與和?"甚至還隱約有蹄聲得得,正向荷花池向古牌坊逍遙而去……
恍惚之間,我已然穿越往日三國,夢回古時隆中。
只因那裡有位故人,如荊山間清爽的微風,如古城裡溫暖的燈火,從清晨到夜晚,從現在到曾經,我要去赴一場曠古而悠遠的約會,縱使穿越亘古千年的時光,踏過金戈鐵馬的戰場,我也要趕去,只為傾聽,那一段故事裡的盪氣迴腸……
——END——
本原創圖文編輯:簡白
匆匆而過——古城襄樊
去襄樊第一要去古隆中,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距襄樊市區13公里,已有1700年的歷史,諸葛亮17歲至27歲在此隱居躬耕。劉備「三顧茅廬」和「隆中對」的千古佳話就發生在這裡。去古隆中也方便,火車...
襄樊古隆中 踏雪三顧堂
等待了一個冬天的雪,卻在立春之後迎來了這場大雪。雪後美景當然是不容錯過的。於是便有了這次的古隆中之行。早上起個大早,拿著相機迫不及待的走進雪中的古隆中。畢竟,雪花落地之後還是不會保留太長時間的,...
五一自駕遊記,美女「風蜜」帶你夢回三國隆中對
序言 又是一個一的小假,高速又開始免費。話說夏天愛上冬天,就合夥幹掉春天秋天。現在春天的時光真的很短,為緊緊的抓住這春天最後的小尾巴,我們這些車主又按耐不住想出去的心。於是乎相...
古隆中,新蝶變!原來你是這樣的智者樂居地
湖北襄陽古隆中,至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因諸葛亮「躬耕隴畝」、劉備「三顧茅廬」引發《隆中對》,被世人稱為智者搖籃、三分天下的策源地。近年來,以襄陽旅遊「二次創業」為契機,以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
去尋找三顧草廬,隆中對的記憶
古隆中風景區位於襄陽市襄州區和襄城區、南漳、谷城交界處,距襄陽市13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從火車站廣場有公交班車,1元直達景區。古隆中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青年時代躬耕隱居地,歷史上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