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日本為什麼不道歉?因為他們學錯了王陽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語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紀念日,我們十四年抗日戰爭的起點就是九一八。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意兩國從來沒有否認曾經的法西斯惡行,並且可以真誠的認錯,道歉,但是為什麼日本卻很少為當年的侵華罪行做出真誠的懺悔和道歉呢?

從思想上來看,恐怕是因為他們在學習王陽明的過程中誤入了歧途。

日本:真誠到極點就不會有錯

二戰期間,德國納粹殺害了600多萬猶太人,他們一直都在為當初的行為道歉,現在只要查證到任何受害者,就賠償、道歉、認錯。

最近一次道歉,發生在2017年1月27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參加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2周年紀念日活動時,還在不斷強調,德國在二戰中迫害屠殺猶太人的罪責不可否認與遺忘。

圖為2015年5月3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左二)出席達豪集中營解放70周年紀念儀式。

但當時同樣是法西斯國家之一的日本,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讓中國軍民死傷超過3500萬人,到現在依然不道歉,照樣參拜靖國神社,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不認為自己有錯。

圖為1937年12月17日,日軍舉行占領南京入城式。

日本社會受王陽明思想的影響,講的是「致良知」。

在他們看來,致良知就是當我真誠到極點的時候,我做的判斷就一定是對的。

在日本社會看來,他們確實真誠到了極點。

不論是軍人還是日本各界人士,都是在服從於天皇的指令,拯救亞洲、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幫助亞洲其他國家。

「是戰爭就會有人員和經濟上的損失,但我是真誠的,真誠即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所以我們是沒有錯的。

」這些話,是1981年12月7日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和日本同學辯論的時候,他親口說的。

而那天,是珍珠港事件40周年。

圖為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及返程路線。

王陽明和「致良知」

王陽明(1472—1529年)代表作品:《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大學》

王陽明是明朝中葉的學者,近年來被給予較高的評價。

王陽明十八歲時遍讀朱熹的書,看到朱熹說「格物」要做到「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於是每日清晨在庭院中「格」(窮究)竹子,研究竹節裡面的結構,結果沒幾天就勞思致疾,病倒了。


王陽明由此覺得此種向外窮理之路不通,於是改循陸象山的途徑,向內探求本心,發展「心學」,提出了「致良知」的修行理論,造成廣泛影響。

「致良知」一詞是「良知」和「致知」的結合體,分別出自《孟子·盡心上》和《大學》。

「良知」原意是良能與良知並舉,前者是不學而能,後者是不慮而知。

「良」代表天生本有,而沒有道德意義,但是以此為基礎,才可能推出親親之「仁」與敬長之「義」。

王陽明依此提出新解,他說:「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大學問》)

「致知」原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之一。

王陽明反對朱熹以致知為向外格物窮理,於是轉而以致知為向內要求正心。

致知加上正心,心即是良知,如此一來,就成了「致良知」。


陽明心學究竟有何弊端?

1、王陽明早已過世,但萬物依然存在

王陽明是唯心一元論者,在他看來:「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凶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傳習錄》)

這種觀點放在知識論上,就是主張離開主體便無認知活動,是可以說得通的;但是放在本體論上,要說明萬物之真實存在,則難以讓人信服。

陽明早已過世,而萬物依然存在;若使人人皆成陽明,則誰所見之物為真?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陽明

2、良知只是對善的要求,不代表「善」

從理論學上分析陽明心學,則困難更大。

譬如,二人對同一件事的態度或同一個行為的判斷針鋒相對,但二人皆宣稱自己「致良知」。

那麼,我們要如何裁定是非?所以評判標準就很模糊,這也是為什麼王陽明的弟子和後學會提出「滿街都是聖人」等奇怪的說法。

他們把人性想的太好了,只看好的一面。

雖然「人人皆有良知」,但是良知不代表善,良知只是對善的要求,說一個人有良知,並不代表這是好人,只是說這個人不做好事或者做壞事時,心裡會不安。

有良知的人也會做壞事,明知不對,但他還是會做,因為他會考慮到利害,會考慮現實的需求。

所以孔子、孟子不說「良知」,他們只說「修養」,因為人性有弱點,不好好修養,就會損人利己、以私害公。

3、良知各有不同,有精明與粗昏之別

如果人人皆有良知,也皆有成聖的可能性,但是為何世間聖人極少?這就涉及修煉了。

良知有精明與粗昏之別,人生下來就有氣質之性,良知有如明月,私慾則如雲霧,私慾遮蔽良知,人生一片漆黑;把雲霧去掉,才能恢復清明。

王陽明說:「千思萬慮,只是要致良知。

良知愈思愈精明。

若不精思,漫然隨事應去,良知便粗了。

若是精明到陽明本人的程度,其效果令人驚訝。

但是問題是:大多數人的良知恐怕都是粗昏的,所以難以達到他的程度。

程朱理學受到的批評是「支離」,陸王心學受到的批評是「近禪」,他們的相同之處是他們都肯定自己是儒家,其目的都是要使人成聖,並且為了成聖都需要努力修養德行。

但無可奈何的是,二人都沒有真正發揮孔子和孟子的人文理念。

結語

日本在學習王陽明思想上誤入歧途,我們今天要學習真正的、完整的儒家思想,上上之策還是回歸孔子和孟子的原典,把朱熹和王陽明暫且放到一邊。

等有一天把儒家思想徹底掌握的時候,再效法兩人「知其不可而為之」、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精神,把儒學發揚光大。

Q&A:日本不道歉這事,你怎麼看?可以分享你的留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們學錯了 王陽明和「致良知」!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意兩國從來沒有否認曾經的法西斯惡行,並且可以真誠的認錯,道歉,但是為什麼日本卻很少為當年的侵華罪行做出真誠的懺悔和道歉呢?從思想上來看,恐怕是因為他們在學習王陽明的過程中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