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譜寫一曲紅色之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7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也是秋收起義90周年。

眾多紅色獻禮劇中,湖南衛視熱播的《秋收起義》令人印象深刻。

該劇還原了「秋收起義」的始末,從革命史的角度,揭秘了中國為何革命、如何革命、革命向何處去等一系列問題,鮮活展現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革命先驅的青春時代,譜寫了一曲蓬勃向上的「紅色青春之歌」。

探清歷史的源頭,才能明確前行的方向。

電視劇《秋收起義》打破了以往革命劇「大而全」的創作套路,轉為「小而精」,聚焦改變中國革命命運的重大事件——秋收起義,通過跌宕起伏的「尋路故事」,展示了1927年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創建中國工農革命軍,探索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壯麗畫卷。

該劇是對中國革命起源的一次全面追溯,呈現了眾多「第一次」:通過秋收起義,中國共產黨第一次高舉工農革命的偉大旗幟;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創立新型人民軍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另外,偉人毛澤東人生中唯一一次背槍上陣,「背上駁殼槍,師長見軍長」到底是怎麼回事,也在劇中得到了解答。

電視劇《秋收起義》既真實再現了歷史事件,又揭秘了「歷史傳聞」,真正做到了革命歷史劇的嚴謹化創作、通俗化表達。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秋收起義」在劇中不是一個概念化的事件,而是一系列連環事件推動,一步步發展演變的結果。

《秋收起義》既講述了一個關於「秋收起義」的革命故事,又呈現了「秋收起義」前後的中國革命歷史。

劇中蔣介石在上海發動的「四一二政變」成為整個故事的導火索,進而引發後續一系列事件和思考。

面對蔣介石倒行逆施、大肆屠殺共產黨員,我們是繼續北伐還是揮師東征?面對急劇惡化的形勢,中國革命是照搬蘇聯模式,還是走土地革命道路?面對未知的革命前途,我們是依賴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還是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這些事件和思考推動了故事發展,也深刻解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說「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是對的,為什麼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秋收起義》在展現歷史事件的同時,也從人物視角呈現了一段曲折艱辛的革命征程。

劇中有一個情節極具感染力,蘇團長要槍斃逃兵,毛澤東及時制止,問他們為什麼要逃跑。

原來這些人並非想當逃兵,而是部隊連吃敗仗,他們不清楚革命是否有前途,是否有希望。

對此,毛澤東沒有強行挽留,而是給士兵分發路費,放他們回家。

這個情節體現出了毛澤東豪邁豁達的人物魅力,更鮮明展現了中國革命充滿坎坷,並非一帆風順。

大浪淘沙始見金,只有經過革命錘鍊,堅守革命信念的戰士才能成為真金,才能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

《秋收起義》是中國革命起源的探秘者,也是紅色青春的記錄者。

《秋收起義》以青春昂揚的格調,再現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革命先驅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青春之氣」,是一部關於年輕革命者的史詩,表現出了「青春中國」的特質。

劇中,年輕的毛澤東據理力爭,在黑暗中為中國革命尋找正確的道路;盧德銘率領年輕的戰士用大刀、梭鏢與敵人拼殺,氣壯山河;目睹「四一二政變」的工程師陳水庚經過革命洗禮,從畏懼炮火的膽小鬼蛻變為抱著手榴彈沖向敵人、用生命開路的革命英雄。

一群年輕人用鮮血染紅軍旗、用鐵錘砸碎黑暗、用鐮刀收割光明,做出了「挽救國家,造福百姓」的大事。

湖南衛視播出的《秋收起義》重溫革命領袖們的奮鬥青春,謳歌了他們對國家、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出「正青春,正能量」的時代氣質,彰顯了湖南衛視「綻放青春風采,弘揚時代正氣」的大台擔當和社會責任感。

而劇中青春化、故事化的表達也拉近了革命劇與年輕觀眾的距離,無疑將給廣大青少年帶來一次精神洗禮,用偉人青春故事蕩滌娛樂化時代「信仰虛無、娛樂至上」的腐氣,引領「趁年輕、幹大事」的青春風潮,弘揚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

(作者:錢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學習長征歷史 弘揚長征精神

八十年前,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地區勝利會師,標誌著紅軍長征的勝利完成。回想八十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極端艱險的條件下,先後進行了戰略大轉移。紅軍衝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克服雪...

論長征和長征精神

今年,2016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9月23日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時強調,「紅軍長征勝利,充分展...